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农金要闻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金融 > 农金要闻

金融“活水”润沃野:北京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实践

来源:民生网2025-10-31 19:20:26

秋日的怀柔,层林尽染,慕田峪长城蜿蜒起伏,脚下的北沟村炊烟袅袅,游客们或漫步于红砖、琉璃瓦的瓦厂酒店院内,或驻足瓦美术馆欣赏乡村主题艺术展——这个曾负债80多万元的“后进村”,如今已是村民年人均收入超3万元的“全国文明村”“长城国际文化村”。

9月29日,农村金融调研组循着乡村振兴的足迹,深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先后走访瓦厂酒店、北沟村村委会、田仙峪村“浓情驿站”乡村金融服务综合体及北京渤栗川种植专业合作社,探寻北京农商银行以金融之力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实践路径。

村企共建:从废弃瓦厂到国际遗产酒店的“金融输血”

在北沟村瓦厂酒店,推开大门,保留着琉璃瓦烧制痕迹的老窑洞、具有现代设计美学的客房、艺术装置与远处的长城景观相映成趣——很难想象,这里曾是20世纪90年代停产的废弃瓦厂。

 

瓦厂景观图

“2007年我们集团初到北沟村时,这片瓦厂只剩断壁残垣。”贰零四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2049投资集团”)执行总裁、北京瓦厂酒店主理人曹冰介绍,集团最初靠自有资金启动改造,2015年起逐步打造瓦厂酒店、三卅酒店等项目,却在2020年后面临装修升级的资金缺口。

转机来自北京农商银行的“雪中送炭”。“瓦厂是怀柔文旅行业的代表之一,也是我们服务乡村文旅产业的重点对象。”北京农商银行怀柔支行相关负责人回忆,通过实地调研企业经营模式与北沟村发展规划,北京农商银行怀柔支行于疫情初期为瓦厂酒店投放首笔“乡村旅游贷款”300万元,覆盖酒店装修、客房升级及瓦美术馆建设等关键环节。

金融支持不仅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更催生出“村企共建”的“北沟模式”。如今的瓦厂酒店已成为北京唯一的“中国乡村遗产酒店”,周边15家农宅建筑装修公司与酒店联动,形成“建材采购—工程施工—家电消费”的产业链,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

 

装修升级的酒店一角

“我们正把‘北沟模式’复制到更多地方。”曹冰透露,2049投资集团已在武夷山启动合作项目,由当地国有平台负责基建、企业负责运营。箭扣长城段西栅子村“北沟村2.0版本”也在规划中,未来将通过规范开发解决60万游客“野爬”长城的安全问题。而这背后,北京农商银行的金融支持已精准对接,在与怀柔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又与区内各乡镇及担保公司分别签订政银担合作协议,从降低担保费到开通绿色快速审批通道等方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切实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金融赋能:从“后进村”到示范村的“全链条护航”

调研组走进北沟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全感慨地说:“2004年我上任时,村里集体欠债8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现在不仅还清债务,还成了‘百千工程’示范村,这离不开北京农商银行的支持。”

这份支持始于2012年。彼时北京农商银行在北沟村设立“金融便利店”,配备存取款、水电费代缴设备,成为怀柔农村首个标准化村级金融服务点。“当时村里老人多,去镇上银行得走5公里,便利店一开,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办业务。”王全记得,有位独居老人第一次用便利店设备取款时,反复确认“钱是不是真的能取出来”,如今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日常。

随着乡村发展,金融需求从“基础服务”转向“产业支持”。北京农商银行针对村民建房、开民宿的需求,推出“新民居贷款”,最高额度80万元,截至目前已为13个区376户农户提供1.16亿元支持。北沟村50户民宿经营户中,有38户通过北京农商银行金融支持完成庭院改造,民宿品质的提升带来了市场吸引力的增加和民宿经营户收入的增长,部分旺季房源需提前1个月预订。

更令村委会省心的是“银农直联”系统的落地。作为北京农商银行联合市农业农村局打造的创新模式(2024年入选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十大典型案例”),该系统实现村级资金“线上审批—实时支付—自动记账”全流程管理,北沟村300万元集体存款通过系统管理后,资金支付效率提升60%,避免了纸质支票的操作风险。“以前村干部要抱着账本跑银行,现在手机上就能审批,数据多跑路、我们少跑腿。”王全笑着说。

金融服务还延伸到乡村治理的细节里。每年板栗收获季,北京农商银行工作人员都会入村开展反假币宣传。针对老年村民易受电信诈骗的问题,银行联合村委会开展“金融安全课堂”,就连村里的垃圾分类、停车划线,也有银行工作人员参与建议——“我们不是只来办业务,而是真的把村里事当自己事。”北京农商银行怀柔支行相关负责人说。

北沟村只是北京农商银行支持“百千工程”的一个缩影,截至6月末,在第一批、第二批共174个“百千工程”创建村中,该行已完成104个“百千工程”创建村的信用村评定工作,为99个创建村提供“银农直联”服务,贷款支持主体覆盖149个创建村。

普惠触角:从“便利店”“浓情驿站”“零距离服务”

调研组来到渤海镇田仙峪村,村口的“浓情驿站”里,辅导员邵爱丽正帮村民李奶奶查询养老金到账情况。“这是2012年建的乡村便利店,2024年升级成浓情驿站,现在不光能办金融业务,还能了解党建知识、政务事项、村容村貌。”邵爱丽是本村会计,对每户村民的情况了如指掌,每月650元的劳务费虽不多,却让她成了村里的“金融贴心人”。

驿站的玻璃柜里,一本交易台账记录着服务的温度:2025年上半年,累计完成交易812笔、金额62.06万元,其中仅水电费代缴就有237笔,占比近三成。“村里常住400多人,60岁以上老人占一半,很多人不会用智能手机,驿站就是他们的‘便民窗口’。”邵爱丽指着墙上的普惠金融公示栏说,上面不仅有支行负责人电话、乡村振兴部工作人员照片,还有专属贷款二维码,“小商户扫码就能申请线上贷款,不用跑网点,最快当天就能放款。”邵爱丽说。

这样的“浓情驿站”,北京农商银行已在全市11个区建成17家,而背后是更庞大的服务网络: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在全市布局乡村便利店、社区金融便利店超1400家,实现所有行政区、乡镇全覆盖;针对老年客群,自助机具全部完成适老化改造,字体放大、语音提示、一键呼叫等功能,解决了“不敢用、不会用”的难题。

“普惠金融不能飘在上面,要扎进土里。”北京农商银行怀柔支行负责人举例,今年8月,驿站接到村民反映“板栗收购季取现难”,怀柔支行立刻协调渤海镇网点增加现金储备,甚至提供夜间取款服务,“刘长合合作社有次晚上8点要给栗农发工资,我们专门留人等着,确保钱及时到账。”

产业深耕:从“板栗之乡”到全链条赋能的“丰收保障”

渤海镇渤海所村的北京渤栗川种植专业合作社里,阵阵板栗香扑面而来。分拣机旁,负责人刘长合正盯着工人将刚收购的板栗按大小分类——作为从事板栗收购20余年的“老行家”,他见证了怀柔板栗从“滞销果”到“金果子”的转变。

“怀柔是‘板栗之乡’,30万亩板栗林年产1万吨,占北京产量的70%以上,但以前收购季常因资金不足‘收不上来’。”刘长合说,2014年合作社成立初期,每年收购季需临时雇用70人,仅人工费就需50万元,“多亏北京农商银行的‘板栗贷’,每年给我授信400万元-500万元,利息低、放款快,还支持大额取现,解决了‘农民要现金、收购要资金’的难题。”

北京农商银行对板栗产业的支持远不止于此。该行每年向怀柔渤海镇、九渡河镇投放专项信贷资金约5000万元,覆盖14个主要收购点;联合北京农担公司研发“板栗贷”担保产品,每年提供4000万元资金担保,稳定收购价在4.2元至5元/市斤,避免“果贱伤农”。数据显示,在金融支持下,怀柔板栗出口量从2019年的8000吨提升至2024年的1.4万吨,出口额增长67%。

“现在收上来的板栗,一部分出口,一部分卖给炒货店,不用囤货,链路顺畅。”刘长合说,合作社的20多个收购点覆盖怀柔、昌平及燕山山脉,“最远的点在密云,农商银行的网点也能通存通兑,特别方便。”

而这只是该行服务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累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约50亿元,通过“优农快贷”“惠农快贷”等产品,覆盖草莓、西瓜、大桃、蔬菜等12类特色农产品。

战略支撑:从“政策落地”到科技赋能的“长效机制”

北京农商银行普惠及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部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详解了该行服务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作为唯一获评‘北京老字号’的金融机构,我们始终把乡村振兴放在战略核心,从组织架构、政策机制、产品创新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组织架构上,该行在董事会下设立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委员会,并成立乡村振兴工作专班,2021年成立乡村振兴一级部,2025年整合设立普惠及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部,在23家分支行设立乡村振兴部或专责部门,形成“1+1+1+N”管理架构;政策机制上,制定《“十四五”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按年出台行动方案,设立专项考核体系,强化信贷资源倾斜;信贷投放上,十余年来累计向乡村振兴领域投放贷款超6600亿元,与市农担公司合力推动的农业农村部“信贷直通车”业务落地成效持续位居北京市同业第一,连续5年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考核中获“优秀”。

产品创新的核心,是“需求导向、政策引领、科技支撑”的深度融合。针对种业企业“轻资产、高投入”特点,北京农商银行落地北京市首笔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生猪活体抵押贷款,累计为8个生猪养殖、15个设施农业主体授信13.2亿元;2025年7月,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设立“北京乡村数字金融发展实验室”,推动“数字京村”平台上线“民生服务”“信贷服务”功能,村民可在线办理社保卡、申请涉农贷款。在数字人民币应用上,为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发放首笔涉农数字人民币贷款5万元,实现“贷款发放—资金使用”全流程可追溯。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破解“贷款难”的关键。北京农商银行升级“三信工程”(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建档评级,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完成农户建档评级超1.1万户;上线信用户评定系统,整合OCR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构建“定量自评+定性评价+大数据模型”的三维信用画像,让“信用变信贷”。

更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振兴金融助理”模式。北京农商银行累计向密云、延庆、门头沟、丰台、大兴等区派驻130余名金融助理、金融副村长、金融管家,列席村镇党建、招商引资会议,提供“融资+融智+融技”服务。北京农商银行密云支行王立红担任河南寨镇金融助理期间,不仅落地1000万元乡村振兴贷款,还协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被村民称为“带资金的参谋”。

从瓦厂酒店的“文旅+金融”,到北沟村的“治理+金融”,从田仙峪村的“便民+金融”,到板栗产业的“产业链+金融”,北京农商银行始终扎根首都乡村,以创新服务破解发展难题。随着“长城会客厅・国际乡创地”示范片区建设推进、“北沟模式”向福建武夷山等地复制、数字金融在乡村深度渗透,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将更宽广。

“不让闲置资产躺着睡觉,不让发展需求缺了资金。”王全的这句话,道出了乡村振兴的核心诉求。而北京农商银行正以实际行动回应这份诉求——让金融“活水”持续流淌在沃野乡间,助力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孙金丽)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