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11-03 17:56:14
提及怀集林业,“岳山造林”的光荣传统早已镌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里。20世纪70年代中叶,怀集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岳山开启大规模造林运动,用双手筑起绿色屏障,为广东林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今,这份“向山要绿、向绿要富”的精神,在洽水镇丰叙村的荒山上再度焕发光彩——曾经1000余亩的残林荒山,正变身郁郁葱葱的蜜柚园,书写着新时代生态富民的新篇章。
回溯往昔,革命老区洽水镇丰叙、军洞两村交界的这片山岗曾是当地人心头的“遗憾”:零星残林间,芒杆、蕨草疯长,临近村寨的村民只能靠砍伐灌木、割取蕨草充当柴火;山火更是频繁“造访”,多次将刚种下的杉木、松树幼林烧毁,好好的大山始终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村民们望着荒山,只剩一声叹息。而洽水镇作为怀集县最大的木材产地,在木材经济年代,曾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建设输送木材,虽贡献卓著,却也面临着林业经济转型的时代考题。
改革开放以来,洽水镇始终没有忘记“岳山造林”中那份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精神,紧扣山区优势,在发展林业经济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当地党委、政府以“靠山吃山更要养山富山”的理念为指引,积极引导群众跳出传统林业的局限,深耕“山”字文章,为山区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2019年,这份传承已久的“治山”情怀,在洽水镇经济能人罗兆任身上有了新的实践。作为土生土长的洽水人,罗兆任深知“岳山造林”的不易,也明白绿水青山的价值。他联合两名朋友,毅然承包下丰叙村这片1000亩的山地,拿出一半面积种植蜜柚,让“向山要绿”的传统有了“向绿要富”的新内涵。
对当地村民而言,这片山地的“新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以每亩每年70元的土地承包款入股,既能享受土地增值收益,又能参与果园除草、施肥、采摘等劳动,获得稳定务工收入,真正实现了“土地有租金、务工有薪金”的双重增收,曾经“望山兴叹”的无奈,如今变成了“靠山致富”的喜悦。
“我们不仅要种树,更要种出能让乡亲们增收的‘希望树’!”谈及蜜柚园的发展,经营负责人罗兆任的话语中满是决心,这股劲头与当年岳山造林时的拼搏精神一脉相承。自建园5年来,他与另外两位股东累计投入800多万元,平均每亩投入1.5万元,共种下13000多株蜜柚。为了让蜜柚产业走得更稳,他们特意选择广西大学农学院的科研成果品种——无需人工授粉的蜜柚,既降低了种植成本,又保障了果实品质稳定,还成功申请“多宝柚”绿色农产品商标,为产品贴上了“优质标签”。
今年年底,蜜柚园迎来首次投产,预计产量达10余万斤,且产量将逐年攀升,丰产期年产量可突破200万斤,按规划未来2到3年便可收回投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更值得期待的是,“多宝柚”11月中旬成熟,恰好赶上春节消费旺季,成为应季水果,市场前景一片向好。
如今,蜜柚园的发展蓝图正沿着“岳山造林”的绿色足迹不断延伸:团队计划修筑硬底化道路、加建储水式森林防火设备、完善排灌一体化设施,引入无人机等现代科技设备提升管理效率;还将依托蜜柚园的生态美景,打造观光游览基地,让游客走进洽水,既能感受“岳山造林”的历史底蕴,又能体验采摘“多宝柚”的乐趣,让绿色生态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从岳山造林的“播绿”,到蜜柚园的“产金”,怀集县洽水镇用一脉相承的奋斗精神,让荒山焕发新生,让生态红利惠及百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出属于这片山林的崭新答卷。
(谭上洲 孔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