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11-04 14:13:53
清晨的陕西西安文化一条街,松霞画廊工作室的灯光准时亮起。七旬老人李会(字松,号霞,人称松霞)端坐画案前,指尖轻捻起少许炭精粉,在试色纸上轻揉片刻,再小心翼翼覆上画纸——这双布满薄茧的手,已在黑白灰的世界里耕耘了半个多世纪。
1955年,李松霞出生于河南汝州一个农民家庭,画笔是她童年最珍视的伙伴。上世纪七十年代,她在汝州普高艺术班打下扎实基础,后进入西安艺术学院系统研习人物素描与油画。三年求学期间,李松霞的勤奋与天赋深受师长赞誉,然而八十年代初毕业时,艺术生就业难题将她推至人生的十字路口。
“那时候相机稀罕,乡亲们都想留张画像。”偶遇炭精画艺人程老师的一席话,让李松霞找到了方向。炭精画作为起源于19世纪的民间技艺,以炭精粉为料,凭炭铅笔、擦笔等工具塑形,因对“型似”要求极高且永不褪色,在当时广受欢迎。凭借深厚的美术功底,她两年便掌握全部技法,从此背着画具走村串户。
汝州的田埂上,常能见到李松霞支起画板的身影。一幅肖像几元钱,遇上贫寒农户,她分文不取,朴实的乡亲以粗茶淡饭相待。“用九宫格定位,按‘三庭五眼’规律刻画,炭粉轻重全凭手感。”李松霞恪守传统技法,笔下老人的皱纹、孩童的笑靥皆跃然纸上。十四年间,汝州千万家庭的墙上,都挂上了她的炭画肖像。
2000年,已在汝州开办画廊的李松霞,怀揣更高艺术追求重返西安,创立“松霞画廊工作室”。她的炭画一经展出便备受追捧:有人携老人写生,有人持旧照复刻,甚至有家属仅凭口述恳请绘制逝去亲人的面容。但她并未止步:“总画肖像不够,要往艺术深处走。”
深厚的炭画功底成创作跳板,李松霞重拾油画技艺,在人物肖像领域实现突破。二十五年间,她遍访中外名师,将炭画的细腻与油画的色彩融会贯通,形成“形象逼真写实、格调幽雅和谐”的独有风格。随着艺术境界不断提升,李松霞将目光投向红色革命题材,革命导师、开国领袖、开国元勋、开国将帅、“两弹一星”元勋、时代楷模等人物,在她笔下既具历史厚重感,又充满艺术张力。
山西潞宝纪念馆珍藏的百余幅毛泽东主席不同时期巨幅油画、十幅伟人炭精画,堪称李松霞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她的作品被全国多家红色博物馆、艺术馆永久收藏,海内外求画者络绎不绝。如今,李松霞身兼陕西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职务加身却初心未改,年逾古稀仍挥毫不辍。
“炭精画不能在我手中断绝。”为守护这门非遗技艺,李松霞让长子随侍身旁,亲授九宫格定位、炭粉揉擦等技法。如今其子已能独立完成全流程创作,作品广获社会认可。在数码技术冲击、炭画日渐式微的当下,这份传承更显珍贵。
画案上,经鸡蛋清处理的毛笔排列整齐,各规格炭笔静候差遣。七旬的李松霞仍坚持每日作画,炭粉于指尖流转,时而勾勒岁月纹路,时而晕染领袖风采。从汝州田埂到西安画室,从谋生手艺到艺术创作,这支炭笔不仅绘就了万千面容,更镌刻了一位非遗传承人的毕生坚守。
(朱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