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财经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工时压缩20%以上(迈向“十五五”的发展图景)

来源:人民日报2025-11-12 09:56:20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厂2号船坞,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的巨型船身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船舱内,施工人员将预制客房单元精准推入安装位置,智能终端上三维数字模型实时同步安装数据;甲板上,监造团队通过国产系统核查参数,屏幕上各项指标均达标准。目前,这艘14.19万总吨的巨轮工程总进度逾86%。

与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相比,建造花城号的难度再增:总长增加17.4米,船体结构需重新优化;公共区域与户外活动区域计划分别新增735平方米、1913平方米,对空间利用率与安全标准提出更高要求;多工种并行交叉作业增多,项目管控难度更大。“花城号既要扩大空间、增加设施,又要严控重量与成本,把建造工时压缩20%以上。”内装现场负责人吴晓源拿着对比图纸介绍。

如何做到?

技术创新是关键。在管线密布的天花板区域,基于魔都号150多次试验优化的共用支架系统已全面应用,支撑腿数量减少30%,既节省空间又降低焊接变形风险;提前构建全船三维数字模型,先“虚拟造船”,再落地施工,后期修改量减少80%;1100多间预制舱室模块化生产,单舱安装工时从200小时压缩至50小时,内装周期较魔都号缩短8个月。

花城号的升降娱乐系统、阳台工程包等部件均实现国产化,内装基材、家具等大部分来自国内供应商,自主化能力明显跃升。“以前调试设备要等外方专家,现在我们的工程师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大型邮轮项目现场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刚说,年轻技术人员已成长为攻坚主力,魔都号积累的经验正转化为自主创新的底气。

目前,花城号已完成主发电机负载试验,中控系统提前开通,全船2838间乘客和船员舱室安装总进度达63%。按照计划,将于明年3月出坞、5月试航,年底以广东广州南沙为母港开通国际航线。

巨轮建造背后,是产业链的崛起。作为“漂浮的黄金产业”,邮轮建造业具有上下游1∶14的产业联动效应。从魔都号的破冰试水到花城号的精益建造,通过大型邮轮项目牵引,一批掌握国际标准的本土供应商成长起来,不仅强化了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更为高端制造、文旅服务等产业注入新动能。(沈文敏)

本期统筹:韩文榕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2日 02 版)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