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11-13 11:31:48

云南省楚雄州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祝春燕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以整合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项目为主导,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以县级医院为枢纽,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将胸痛救治点精准嵌入“州—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以“小站点、大网络”破题山区胸痛救治难题,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实现全域覆盖的基础上,持续织密胸痛救治网络。楚雄州成为全国首个以地市为单位实现胸痛救治站点全覆盖的地区。楚雄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抓手,构建“1+10+109+1038”胸痛救治体系。
“1”是以州人民医院为核心,建成标准版胸痛中心,发挥龙头带动作用;“10”是以县级医院为枢纽,建成基层版胸痛中心,能够开展心脏介入手术;“109”是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建设胸痛救治单元,推广基层溶栓治疗;“1038”是在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化胸痛救治站点,以乡村医生为哨点,及早识别和发现患者,全面建成了覆盖全域、贯通四级的“急性胸痛15分钟救治圈”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在构建高效救治网络的同时,着力打通四级联动的关键环节。抓住“绿色通道”和多学科协同两个关键,接触到胸痛患者即“一键启动”绿色通道诊治流程,乡村医生背着心电图机与上级医院实时联动,对急性胸痛患者第一时间完成首份心电图描记并使用云心电网络进行快速诊断,及时给予患者“双抗”后转诊,统一调度的院前120双向接力,院前溶栓,绕行医院急诊科、心内科重症监护室(CCU),直接送到导管室手术。
利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微信群、电话等多渠道实现与上级医院及基层网络医院的信息共享,在救治过程中上级医生保持与基层的实时互动,指导基层按规范流程正确处置病人,患者出院后信息推送到基层,乡村医生定期随访健康宣教。
实现“村医首诊—远程诊断—绿色通道转诊—州县精准救治—村医随访”闭环管理的医防融合,真正实现打通胸痛救治的“最后一公里”。
为确保救治体系高效运转,多措并举筑牢基层网底。一方面,科学布局胸痛救治站点。全州共布局建设1038个村级胸痛救治站点,建成“急性胸痛15分钟救治圈”;胸痛救治站点100% 配备心电图机、急救药品,制定标准化诊疗流程,乡村医生经过系统培训具备心电图操作、心电图初判、心肺复苏、急救转运、健康宣教能力,成为离群众最近的能认心梗心电图、会做心肺复苏、知道急救转运、懂得康复管护的健康“守门人”。
乡镇卫生院开设胸痛诊室,配备除颤仪、床旁快检设备、双联抗血小板和静脉溶栓等药品,医务人员熟悉胸痛救治业务、学会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会溶栓、敢溶栓,基层心脑血管诊疗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胸痛救治实现“基层首诊—快速转诊—精准救治—康复随访”闭环管理,基层网底不断夯实。
另一方面,加强规范化培训。州县专家团队带着模拟教具深入10县市,通过“理论授课+实操考核+案例推演”,分层级开展培训。州级层面制定《胸痛救治站点操作手册》,细化流程规范;县级建立线上指导群,村医随时上传心电图,心内科专家实时答疑;乡镇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模拟暴雨夜转诊、老年患者沟通等复杂场景,构建贯通州、县、乡、村的“精准滴灌”培训体系,促进胸痛救治能力的全面提升,构建起村医管健康、基层能溶栓、县级能手术、 上下能联动的格局。
同时,强化质控和宣教。州、县建立胸痛质控中心,定期开展质控工作。州胸痛联盟结合实际创新制定本土化胸痛救治单元和胸痛救治站点质控标准,制定标准化急救预案;县市胸痛质控中心,每半年开展一轮巡回质控,医共体总院为基层配备“心梗一包药”,开通急救绿色通道优先接诊转诊患者;乡村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胸痛高危人群纳入重点随访,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急救知识宣讲,提升公众对胸痛症状的警觉性,培养“时间就是心肌”的就医意识。
经过系统性建设,“胸痛救治楚雄模式”取得显著惠民成效。这一模式显著提高了急性胸痛等危重症的救治成功率,急性心梗死亡率下降至2024年的2.7%,急性大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率稳步提升。楚雄州人民医院在省内地州级医院率先独立开展全主动脉弓置换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冠心病、先心病、复杂心律失常的介入诊疗水平处于地州级医院领先水平,心血管内科荣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龙头引领效应彰显。
楚雄各县市人民医院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均建成导管室,能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开展紧急床旁临时起搏器植入,常规开展了大动脉 CTA检查。乡镇卫生院常规开展溶栓治疗。村卫生室加强胸痛识别培训,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利用花灯、梅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区宣教和重点人群健康管护。
整合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从单点救治到体系融合的实践,建设构建起区域协同、四级联动的“急性胸痛15分钟救治圈”,在组织架构、技术下沉、质控管理等方面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楚雄样本”,为山区急救体系建设提供实践路径。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3期、11月10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打通山区群众胸痛救治“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