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11-13 11:37:43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管理服务人口超400万。这里外来人口多,“一老一小”基数大,社会结构多元,民生诉求多样,对基层治理是一个较大考验。
番禺区扎实推进广州市委关于将“民生微实事”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头号工程”的重要部署,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将宏观政策导向与微观民生诉求紧密结合,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番禺区全面部署开展村社区“1号服务日”工作,每月1日前后相对集中开展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听取群众意见,去年以来累计筹集资金超2亿元,将3300多件民生微实事做到了“村头、地头、前头”,推动群众工作过门槛、进心坎、渡难坎。
“1号服务日”机制的生动实践,是番禺区践行党的宗旨与为民初心的具体体现,满足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迫切需求,为基层治理觅到了良方。
激发基层“头雁”潜能,带头破解民生难题
石楼镇大岭村是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水乡古村,驻村第一书记苏淑仪初到大岭村,“1号服务日”机制让她找到了和村民沟通的密码。每月1日,她带着村干部走家串户,在榕树下、桥头边与长者拉家常,逐渐地,村民有诉求都会和她聊起。
这让苏淑仪找到了方向,她在村党总支会议上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今年6月,他们邀请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的声乐老师王燕领衔组建“村花合唱团”,每周三晚上免费指导团员们唱歌、排练。
苏淑仪说,从十几个人到现在60多人,从不敢开口到熟练合唱,合唱团不仅充实了妇女们的业余生活,还活跃了村庄氛围、带动了人气,提升了村民幸福感和凝聚力。
今年4月,番禺区印发《番禺区推行村(社区)“1号服务日”工作方案》,召开全区党建重点工作推进会专题研究部署,明确把“1号服务日”作为党(工)委抓基层党建的“一号工程”纳入“一把手”项目跟踪督办,将“1号服务日”机制作为识别和检验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力担当的试金石,推动基层“头雁”带头破解民生难题,在联系服务群众最前沿锤炼本领、展现担当。
大石街富庭社区网格党支部书记陈伟依托“1号服务日”机制,带领党员志愿者在社区设点收集民意,推动绿化围墙修缮、直供水改造、楼道翻新等项目落地,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共建美好家园。
在富庭社区怡景花园,陈伟站在怡翠苑新投入使用的电梯前,难掩心中喜悦。怡翠苑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旧楼宇。在社区党委支持下,陈伟牵头组建加装电梯筹备组,反复上门沟通,组织几十场协调会,破解难题。
加装电梯的实践让陈伟摸索出一套工作方法:精准收集需求、多方协同联动、反复沟通协调、发动群众参与。如今,在“1号服务日”机制的推动下,这套方法得到充分运用。
每月1日,陈伟都会带领党员志愿者在社区设点收集民意。当了解到垃圾投放点迁移引发环境问题后,他立即组织党员群众讨论,迅速修缮绿化围墙;收集到居民对绿化提升的建议后,他协调开展植绿活动,累计绿化120平方米,栽种绿植3000余棵。
陈伟说,怡翠苑还自筹资金实施了直供水改造、楼道翻新等惠民工程。社区开展了“党建聚合力·邻里一家亲”系列活动,定期清洁家园,组织居民展示厨艺、共享家宴,曾经互不往来的邻居,成了知心朋友。
机制常态化,找准服务群众的联结点和切入点
番禺区依托“1号服务日”机制,找准服务群众的联结点和切入点,推动服务场景更加具象化、可预期。每月1日,一批能力素质好、服务热情高的骨干党员、志愿者及热心群众,结合个人职业技能、兴趣爱好、手艺特长,纷纷参与到联系服务群众中来,他们走进党群服务阵地,上讲台、登舞台,将公益课程、文化艺术、健康养生等优质惠民服务资源送到群众身边,民生需求与服务供给实现了精准对接。
走进市桥街万丰社区,由旧居委会场室升级改造成的邻里活动中心热闹非凡。万丰社区党委书记蓝友香介绍,引入社工服务机构作为“民微合伙人”负责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营,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志愿者开设各类公益课堂,并推出旧衣物回收、国学课堂、中医理疗等免费或低偿便民惠民服务。
在万丰社区,老年人退休后有了活动的好去处,少年儿童有了增长知识的场所,年轻人有了健身的地方。“随着活动内容越来越贴近群众诉求,大家主动参与的意愿越来越强。”万丰社区“民微合伙人”钱健说。
苏嘉贤在万丰社区住了30多年,“以前路面坑坑洼洼,墙体破烂不堪,环境改造后既方便又美观,有问题找党员、义工及时帮助解决。社区微改造,软件、硬件都在提升,住这里安心踏实。”苏嘉贤还做起义工,为小区贡献力量。
在钟村街祈福新邨社区,几位居民正在改造后的闲置边角地上种菜。社区采用“社区出地、企业供土、居民众筹”模式,由外籍主理人带领居民学习种植技术,闲置边角地成了社区网红打卡点,跨越国界的邻里情谊在泥土的芬芳中悄然生长。
祈福新邨社区党委书记陈国谊表示,社区空间价值不在于面积大小,而在于能否承载真实的生活需求和情感联结。
今年,祈福新邨社区通过“公益+普惠+市场”模式,以远低于市场价开设各类惠民课程,累计惠及3.1万余人次,节约资金约28万元。普惠收费并非完全商业化,通过“反哺循环”进一步推动服务提质。退役军人舒象厚开设的公益国画课已举办50多期,学员作品被制成文创产品销售,收益注入社区基金。

番禺区南村镇举办“1号服务日”启动仪式。
番禺区坚持集中与常态结合,“1号服务日”活动构建起一张全天候、立体化的民生诉求收集网,从源头保证了民意新鲜精准。
进入石碁镇石碁村,在灯光音响企业浩洋股份旁边,一块由3000平方米的闲置地块改造而成的“绿美同心园”引人注目,石碁镇将改造纳入民生微实事项目,与狮子洋智造创新园潮北片区的13家企业开展结对共建。共建企业分别认领责任田,经过重新规划、精细改造、巧妙设计,一块镶嵌在产业片区的“绿宝石”悄然诞生。
“前些年边角地占用情况严重,常发生矛盾,村民意见大,环境改造要下得了决心。”石碁村党委书记孔浩基说,三线整治、边角地整治及村容村貌提升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认同。
浩洋股份企业文化负责人、团委书记黄少伟表示,企业与石碁村共同推进景观打造、生态整治,不仅帮助当地人居环境提升,也优化了企业周边产业发展环境,形成了村美企兴治理格局。今年5月浩洋股份入驻新址,数百名来自全球的客商在参观企业后,纷纷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良好环境点赞,“绿美同心园”真正转化为村企协力的“发展同心圆”。
凝聚共治合力,“小事”办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番禺区实施“1号服务日”工作机制,将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1号服务日”机制,精准聚焦社会治理中难以覆盖的盲区与缝隙,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将资源向基层下沉,聚焦“补短板”解决急难愁盼,通过推动视角、资源、决策三下沉,把“国之大者”落实于民之小事,将幸福感转化为可感、可知、可触、可及的真切体验。
“1号服务日”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贯彻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番禺区积极响应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的改革要求,构建基层党建“一体两翼三贯通”工作格局,不断建强五级基层组织架构这一主体,联结凝聚基层党群自治、社会共治两大资源矩阵,推动贯通基层党组织设置、联系服务群众、基层治理3个“最后一米”。
11月初的番禺绿树成荫,繁花竞放。在石楼镇大岭村,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文创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驻,形成文创街艺术家群体聚落,他们深度参与乡村建设,贡献创意和巧思。
大岭艺术家、古岭文旅负责人简志华和丈夫梁炳豪深深被大岭村吸引,他们在村里开餐厅、建民宿、搞创作,游客多的时候梁炳豪主动当起导游,开上观光车向游客推介大岭村。
民宿和餐厅花费简志华和梁炳豪不少心思。简志华介绍,以前一些民房破旧不堪,部分还是危房,村内闲置空间环境改造提升后,不仅有效提升了古村风貌,还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了文旅配套,很多人成为回头客。
豪石堂是艺术家们的“创意客厅”。大家都希望把大岭的山水、历史和故事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传播出去。为了共谋发展,大岭村将艺术家们吸收进“民微观察团”,石楼镇党建办主任郑力厮介绍,在大岭村“文房四宝”景观群周边曾有一片条状闲置地,杂草丛生,与周边美景格格不入。大岭村召开村民议事会,邀请“民微观察团”参加,共同决定发起“四时田园”民生微实事项目。
驻村干部和村民负责小菜园、小果园中蔬果种植及日常打理,艺术家发挥艺术才能,将庭院与周边废弃火车头进行包装及彩绘,大家齐心协力,将闲置地变成美丽庭院,与村内古建筑群、文创艺术街相映成趣。在村民和艺术家的共同支持下,石楼镇大岭村入围2025年度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参选名单。
“1号服务日”通过投资民生、赋能基层,为番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共同富裕的微观实践。
“十四五”期间,番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1%、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排名全省第一。贯通番禺东西的南大干线全线开通,“大湾区最快地铁”18号线、22号线交会,全国首个低空飞行营地落户广州大学城,“空中的士”在番禺启航,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
番禺新开(复)办公办中小学13所、幼儿园30所,新增公办学位5.6万个;启动“卫健50计划”,推进34个医疗机构改扩建,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排名全省第一;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60场次、培训超1.39万人次,新增就业14.32万人,筹集公租房、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房8.53万套,民生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城市品质稳步提升,“十四五”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番禺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五五”时期,番禺将聚焦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坚持“四精七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用好“1号服务日”机制,坚持办好民生微实事,不断推动群众工作深入村头、地头、前头,高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动绿美番禺生态建设,加快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扩容提质,深化志愿之城、慈善之区建设,坚持“民生为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番禺实践取得新突破。
感 言
现在村里越来越美了。原来如同“蜘蛛网”一样的线缆理顺了,天空敞亮了。那些破烂角落变成了停车场、小花园。有了“颐养乐园”,我们有地方散步,老人能健身、聊天,小孩有地方玩。家门口变漂亮了,心里特别舒坦。
我家还参加了“光伏+”项目,房子外立面翻新了,屋顶装了光伏板,夏天屋里凉快得像装了空调,还能发电、省钱,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舒适。
发生这些变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部们认真听我们意见,把我们的“揪心事、烦心事”放在心里,真抓实干。看到村里干部们忙前忙后,我们自己也更愿意为村里出力,大家的心更齐了。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石碁村村民邓国图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3期、11月10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创新实施“1号服务日”机制(主题)把民生实事做到村头、地头、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