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传播平台2025-11-20 09:26:02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核心宗旨。在湖南临澧县合口镇,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中心创办者刘玲,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践行者。她扎根乡村服务10年,获评“湖南省最美志愿者”,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电商红娘”和“特殊群体守护者”。
2024年,刘玲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建成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的康复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营,引入“芳香疗愈+绿植培育+特色养殖”模式,为了找到适合精神障碍群体的工作方式,她选定操作安静、进度灵活的古法制香作为核心培训项目,特邀河北省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目前,中心生产的线香、盘香、车挂、手串等纯天然手工香料制品已进入寺庙、养老院、酒店及高端会所。上线销售半年来,销售额突破80万元。中心共有65名服务对象,其中14人长期参与手工香料制作。学员月收入可达1300元以上,旺季时可达1500至2000元。

精神康复中心创始核心团队
刘玲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曾因帮助困难户解决住房漏水问题而缺席表彰活动。她表示,从组建团队第一天起就立下规矩,要靠自己的双手站起来。“我要带着大家证明,身体虽有不便,但志气不能丢!”在刘玲看来,让残障伙伴通过劳动赢得尊严、实现价值,比获得特殊照顾更有意义。

临澧县委社工部马春生(右)代刘玲领取“湖南省最美志愿者”荣誉。
临澧县委书记李雨初评价她:“刘玲同志不图虚名、注重实效,把心思都用在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上,展现了基层工作者最宝贵的本色。”
2016年春天成为刘玲人生的转折点。因销路不畅,临澧县的大量优质莴笋在地里腐烂变质。目睹一位老农蹲在田埂上无助落泪的场景,刘玲深受触动。“传统农业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不能让乡亲们独自承担。”她决心通过电商直播为农产品开拓新销路。
刘玲带领团队扎根田间。清晨天色未亮,刘玲便已带着直播设备赶往果园;夜幕降临后,她又在直播间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为掌握产品特性,她向农户学习种植技术;为提升直播效果,她潜心研究运营技巧;为打通销售渠道,她积极对接各方资源。
600多场直播,让200多户农户摆脱滞销困境,70多个家庭实现年均增收8000元。2024年,刘玲打造的“临澧小灯笼”辣椒品牌通过标准化运营实现溢价超30%,与全县“数商兴农”战略形成呼应。刘玲策划的美橙节、年货节等五大主题活动,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她无偿为当地新农人提供场地和技术培训,培育出多名粉丝过万的“乡村网红”,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深化助农服务方面,刘玲发起的“周一暖心行”项目每周一准时进村,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特困家庭的农副产品,并通过社群零利润代销。一年来,这项帮扶已为困难家庭创收约17万元。“社会工作的价值,就是让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被看见、被尊重,对未来充满希望。”刘玲说。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暖人心。”这是刘玲在电商助农实践中的体会。2016年,她先后加入临澧县红云公益和县志愿者协会,开启了公益之路。
刘玲的父亲始终是她最坚定的支持者。合口精康中心成立后,父亲不仅出资聘请非遗师傅传授技艺,还暂停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工程业务,专心学习制香技艺。从去年8月起,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每天驱车60公里往返于家和中心之间,风雨无阻。
起初,学员们只能简单听从指令,父亲便耐心示范每个动作,陪伴他们从生疏到熟练。如今,每位学员都能独立完成工序。刘玲的父亲还承担着中心的设备维修,时常自费购买零食分给学员,主动负责环境卫生。在刘玲父亲的心中,中心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这群特殊学员已成为他放不下的牵挂。
10多年公益路上,刘玲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面对外界的质疑与压力,团队始终相互支持,结下深厚情谊。
近年来,刘玲和团队持续帮扶30多名困境儿童。2016年,刘玲在临澧县某乡村小学遇到了时年9岁的事实孤儿婷婷(化名)。刘玲为她购置了冬装和学习用品,开启了帮扶之路。
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玲带领团队为困境儿童提供助学金和物资,更通过长期陪伴、课业辅导和心理支持,给予孩子们持续关怀。如今,这些受助儿童大多已顺利完成学业,其中多人成年后主动加入志愿服务。
2023年6月,刘玲在临澧县杨岗特教学校参与公益拍摄时,注意到精神障碍和智力障碍群体在康复、就业、社会融入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刘玲认为,这一群体的权益与价值同样应当被重视。
中心向精障人士提供鸡鸭苗和养殖技术培训,并签约负责 “零利润”销售,帮助他们实现居家创业。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四室副主任于建明以及湖南省市县有关领导曾到中心调研,对这一模式给予肯定。
刘玲牵头建立的“电商利润反哺公益”机制,从每件农产品销售额中提取1元注入公益基金,形成“助农—助学—助残” 闭环。
在文化传承方面,刘玲将临澧传统竹雕工艺与现代香制品包装相结合,为老手艺人创造收入,通过直播推广传统文化。其团队开发的“临澧助农”小程序即将上线,可实现困难群体精准识别与服务匹配。
基于近10年的基层实践,刘玲总结出志愿服务的三个层次:首先是深入洞察群众需求,其次是搭建协作平台,最终目标是激发受助者内生动力。

刘玲组织志愿团队在基层慰问。
面对前往外地的发展机会,刘玲毅然选择坚守家乡:“帮助特殊群体过上更好的生活,比个人致富更有意义。”
刘玲的经历证明,只要心系群众、坚守初心,平凡岗位也能绽放光彩,为社会发展注入温暖力量。
副总编辑:马剑
编审:郭梁、赵慧
编辑:王天资
文字:罗浩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