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徐好年:青山为证 初心如磐

来源:民生网2025-11-21 19:47:50

在广东肇庆怀集县三岳科普·研学基地的荧屏上,一组连环画搭配文字的展陈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共产党员徐好年带领民兵垦荒造林的故事,总能让前来研学的人们驻足沉思。这位在“岳山造林大会战”中涌现的平凡英雄,用青春与生命诠释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他的事迹如同岳山深处的青松,历经风雨仍愈发挺拔。

20世纪70年代,怀集县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发起轰轰烈烈的“岳山造林”大会战,2.5万名青年民兵和社员自带口粮、自建窝棚,誓将贫瘠荒山变为万亩林海。刚从部队退伍回乡的徐好年,被推选为洽水公社石莹民兵连公路排排长,带领30名民兵奔赴这场绿色战役。彼时的岳山,顽石遍布、工具匮乏,150多公里的奔赴之路,是他们献给这片土地的第一道承诺。

架设公路桥与涵洞的任务艰巨异常:时间紧迫、经验空白,连最基本的铁笔、铁锤都供给不足。“军人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徐好年将部队作风带到造林一线,带头钻进乱石堆。缺乏经验,他就捧着图纸追着老工匠请教,白天实干摸索,晚上在煤油灯下总结笔记;工具短缺,他带领大家就地取材,用硬木条替代铁笔刻凿,以山间巨石充当铁锤夯击。在分界庙涵洞桥建设中,他们硬是凭着这股韧劲,将四天的工期压缩至两天半,提前啃下硬骨头。正是这份自力更生的坚守,让全林场在未用国家一分投资的情况下,建成3.5万多亩的杉林基地,为岳山林海筑牢根基。

 

岳山造林中的修路场景。(方权裕 摄)

造林大会战后,徐好年带着满身尘土与宝贵经验回到石莹村,兼任大队出纳的他,又扛起了家乡荒山改造的重任。为方便服务群众,他省吃俭用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40余公里的洽水圩镇往返路,成了他的“为民专线”。村民需要的油盐酱醋、农具种子,他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每次回来时自行车总载着几十斤“民生包裹”,车铃一响,乡亲们就知道“好年回来了”。

1980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盼着团圆,徐好年却忙着两件大事:到森工站结算大队木材山根款,让乡亲们领上分红过年;帮无儿无女的老党员徐杨妹夫妇代购猪苗。在圩镇办完事后,他小心翼翼把猪苗绑在自行车后座,踏着暮色赶路。3个半小时的颠簸后,他将活蹦乱跳的猪苗送到徐杨妹家,婉拒留饭便匆匆离去——他还惦记着第二天要把山根款分到大家手中。

天渐黑,山路湿滑,连日操劳的徐好年因体力不支,加上自行车刹车失灵,行至大弯桥头时连人带车摔入溪边。当乡亲们找到他时,这位永远为别人着想的好干部已奄奄一息,最终不幸离世。如今97岁的徐杨妹提起此事仍老泪纵横:“徐好年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大好人啊!”这句朴实的评价,是乡亲们对他最真挚的缅怀。

 

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徐杨妹向人们讲述徐好年的感人故事。

徐好年的生命定格在为民服务的路上,但他的精神如同岳山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石莹村人接过他的“绿色接力棒”,以他的造林经验为指引,持续深耕山林,让荒山变绿、百姓致富。他的家风同样令人动容,大儿子徐若颖成为当地第一个大学生,如今在东莞企业担任管理职务,两个孙子也相继考入大学,用知识传承着父辈的奋斗基因。

如今的岳山,林海浩瀚、万木葱茏,森林覆盖率达74.82%的怀集大地,正践行着“绿美广东”的生态使命。在三岳科普·研学基地,徐好年的故事仍在荧屏上循环播放,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些用青春与热血浇灌的绿色,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温暖,永远是值得铭记的精神丰碑。青山不语,见证初心;精神长存,照亮前路,这便是对徐好年最好的告慰。

(谭上洲 孔繁柱)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