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11-21 22:14:20
珠江奔涌,湾区竞辉。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粤港澳三地举办,每一场竞技的顺利开展、每一次赛程的精准调整,都离不开气象服务的未雨绸缪。
“哒哒哒……”11月10日上午,节奏分明的马蹄声在深圳市光明国际马术中心响起,骑手稳坐鞍上,马匹迈着优雅步伐。这场被观众称为视觉盛宴的马术赛事背后,天气是隐形的指挥官。
不只是马术,冲浪、滑板、马拉松、赛艇等全运会项目都对气象条件有着严苛要求。在这场跨越粤港澳三地的体育盛会背后,广东气象部门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织就了一张覆盖所有赛事的精密气象监测网。
定制化服务:一赛一策、一馆一策
气象预报最主要的难点在于“精准”二字。大气运动是非线性的,预测预报不可能百分百准确,但体育赛事是定点、定时、定项的活动,气象风险对赛事影响的精细化要求非常高。同时,不同赛事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如同指纹般独特,田径怕大风、游泳忌暴雨、马术惧雷电……通用模板无法应对复杂需求,气象服务也因此需要“量体裁衣”。
“我们面向足球、射击、赛艇等9类运动赛事,结合各类赛事特点与天气的关联,提供适宜度赛事指数,帮助组委会判断赛事举办的天气条件是否合适,也为运动员调整比赛策略提供参考。”广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梁之彦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是足球和田径赛事的举办地,除了常规气象观测设备外,专门增设的雨滴谱仪成为“精准裁判”。“它能实时捕捉雨滴大小、数量和下落速度,结合跑道吸水能力数据,为赛事是否暂停、何时恢复提供量化依据。”梁之彦介绍。

十五运会海岸赛艇比赛因天气原因提前比赛,阳江市气象局精准预报,保障赛事顺利进行。
11月15日至17日,十五运会海岸赛艇项目在广东阳江顺利开展。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这场比赛的时间原本定在11月16日至18日。为什么比赛提前进行?
原来,在比赛前期,广东气象部门预测到,11月18日会有强冷空气来临,海浪情况恶劣。经过多方评判,为了保证比赛安全进行,赛事竞委会决定将比赛时间提前。
广东省海岸赛艇队教练员李家豪告诉记者,按照海岸赛艇沙滩冲刺赛的规则规定,当海浪超过1米时,比赛就不能进行。“风向和风速对运动员影响很大,需要不断调整战略。气象部门一直向我们提供气象专报,让我们能及时应对天气的变化,发挥出最好的成绩。”
冲浪运动同样需要“靠天吃饭”,风速、风向、能见度、海水温度等气象条件直接决定比赛的公平性、安全性和观赏性。其中,适宜的风力是冲浪比赛的核心条件。
11月10日—11日,今年第26号台风“凤凰”外围环流影响汕头,附近海面阵风达11—12级,青澳湾海域阵风7—8级,对赛事安全构成威胁。气象部门及时监测预警,为组委会提供关键研判依据,最终组委会决策取消原定赛前训练。12日起,“凤凰”强度逐渐减弱并远离南澳,青澳湾风力转为适中,为赛事创造了良好的海况条件,为运动员安全参赛提供了有力保障。
协同联动:构建跨域融合的保障共同体
为确保全运会顺利进行,广东省气象部门以智慧气象为抓手,把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决策”整条链条,融入赛事保障,并且做到跨城、跨域、跨部门协同。
“香港数据显示桥面风力正按预期减弱,但我们的黑球湿球温度(WBGT指数)仍在上升,必须每半小时向竞委会更新提醒。”
11月15日上午,深圳湾体育中心,随着十五运会马拉松比赛发令枪响,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事正式开跑。
赛道旁的气象应急车内,深圳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陈训来的目光紧盯着短临预报决策支持平台上跳动的数据——来自生物舒适度测量仪的WBGT指数,以及香港加密观测点传来的深圳湾大桥段风力数据,在此刻汇于一方屏幕。
WBGT指数是综合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和风力相加得出一个温度参值,据此评估参赛选手的热负荷指标,提供贴心指引,提高运动员安全完赛的可能性。
赛道每小时的气温、风速、湿度等情况变化,每一条精准预测专报,都逐时被迅速送达竞委会。精准到每半小时、跨越双城的无缝保障,诠释了“一条跨境赛道、双城气象保障”,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深港气象合作40多年久经风雨考验的标志性成果。
“跨境赛事保障最关键的挑战,在于数据的实时融合与互信。”指着屏幕上交错的风场流线,陈训来解释道,“得益于粤港气象数据传输专线,深港双城早已实现自动站、雷达、雷电、探空、风廓线等24项核心数据的双向共享。”
不仅如此,双方还开展了协同观测业务,实现了深圳竹子林与香港大老山气象雷达的错时观测,共同研究S波段和X波段雷达的多源数据融合、拼图及实时应用,并建立了常态化的视频天气会商业务流程。
当运动健儿在深圳湾体育中心冲过终点,气象保障的使命也正向着更广阔领域延伸。
“气象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需要的是马拉松选手般的坚定、坚守、坚信。”深圳市气象局局长刘德峰表示,目前,深港携手服务模式已从气象灾害联防延伸到重大活动保障、韧性城市建设、跨境出行等领域。

阳江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查看十五运会气象专报。(图/刘烨烨)
全民共享智慧气象服务
“我今晚要去广东奥体中心,要带伞吗?”“下午下雨会影响网球比赛的赛程吗?”8月1日,由广东省广州市气象部门主导研发的广州公众暨全运会专项气象服务智能体“穗小天”正式上线。各类天气相关问题,它都能迅速贴心地给出解答。
广州市气象综合保障中心工程师石伟伟告诉记者,“穗小天”的研发基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研发的“风和”气象大语言模型,由广州市气象综合保障中心组建专项团队,联合广东省气象服务中心深度整合超过1.4万份广州本地的权威气象资料,并同步对接全运会赛事、场馆数据及场馆周边赛事保障气象探测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而成。
“穗小天”针对全运会期间的复杂气象服务需求,可提供各全运会比赛场馆专属的实时天气和未来精细化预报;基于智能体的大数据调取、理解和推理能力,针对天气问题及时给出清晰、专业的解答;支持查询广州任意地点天气,用户可随时获取行程规划所需的天气信息;可用通俗语言解释复杂的气象现象和赛事天气影响,让观赛体验更安心、更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十五运会结束后,“穗小天”还会继续运行,持续扎根市民日常生活,把赛事期间打磨的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能力全面推广应用,为居民提供更直观的健康气象信息。
“气象保障不仅要守住赛事安全底线,更要让公众感受到全运盛会的民生暖意。广东省气象局将保障延伸至观赛体验、交通出行等民生领域,让气象服务成为全民共享全运的纽带。”广东省气象台副首席韩浦城告诉记者。
“从精准推送观赛时段天气提示到实时更新出行路况气象预警,这些民生导向的服务创新,让全运保障更有温度。‘穗小天’就是一个生动体现。”石伟伟说。
珠江之畔,这场与天气的“精准博弈”仍在继续。广东气象部门正以专业与担当为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保驾护航,也为我国重大赛事气象保障积累着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经验”。
(民生周刊记者 刘烨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