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十五运会书写大型赛事低碳新标杆

来源:民生网2025-11-21 22:20:16

11月9日晚,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夜空被一束特殊的“火焰”照亮。粤港澳三地火炬手踏浪而来、拾级而上,当最后一棒火炬触及主火炬塔的瞬间,万千光点与水雾交织升腾,化作熊熊燃烧的“科技火焰”。源自深海1522米可燃冰的“源火”与来自云贵高原的绿色电能,在岭南大地完美交融。

没有燃气消耗,没有碳排放,全运会历史上首次以非火焰形式呈现的主火炬,用一场科技与环保的完美邂逅,诠释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绿色办赛”的行动力。

“本届开幕式上使用的火炬,除了使用必要的小部分的电能外,完全不产生新的二氧化碳,目的就是通过艺术和科技的结合践行绿色产业的理念。”在当晚举行的十五运会开幕式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十五运会开幕式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彭高峰介绍。

这簇由绿电驱动、电光水雾模拟的圣火,不仅点燃了体育健儿的拼搏激情,更照亮了大型赛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路径”。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以“近零碳”为目标实施绿色改造升级。

“老场馆”焕发“绿色新生”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本届全运会首次实现不新建大型场馆,广东赛区承接竞体项目的场馆中,超过90%为现有场馆升级改造而成。此外,碳排放预计减少至75万—80万吨、广东赛区实现100%绿电覆盖……十五运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清单”。

“我们从筹备之初就提出了全过程碳中和的目标,所以每一个环节都采取了很多措施降低碳排放。”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场馆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黄维德告诉记者。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曾经承办过两届全运会,如今已经被改造成我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体育中心外窗采用隔热铝合金窗框搭配低辐射中空玻璃,能够大量反射太阳辐射,有效降低室内空调负荷。停车场的车棚也被赋予新的功能,加装了光伏系统的棚顶,既能为车辆遮风挡雨,又可以实现绿色发电。”黄维德介绍。

黄维德还提到,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通过更换隔热性能好的外窗设置太阳能光伏,根据重新布置的内部功能及分隔设置满足最新节能规范要求的高效多联机系统,实现建筑本体节能率53%、降碳率46%,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体育改造场馆。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宇翔向记者透露,经核算,通过各项减排措施后,广东赛区在场馆建设和改造阶段产生约13.25万吨碳排放,预计占赛事全过程总碳排放的17%。“这个数值显著低于各类大型赛事水平。一般占比在30%—50%,说明我们在场馆建设和改造阶段的节能降碳措施非常有效。”

绿色电能点亮赛场

本届全运会实现了广东赛区所有比赛场馆赛事用电100%绿色电力覆盖。

南方电网一次性捐赠18.8万张“绿证”(绿色电力证书),覆盖广东赛区约1.88亿千瓦时赛事用电。绿证是国家对发电企业每兆瓦时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颁发的具有唯一代码标识的电子凭证。每张证书都具备唯一溯源信息,可以精准地对应至发电厂站与发电时间,从而保障十五运会所使用的绿色电能真实、可信、可验证。

这些绿色电能来源广泛,可追溯至云贵高原的水电、南海的风电、城市的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基地,最远可追溯至青海的光伏电站。

在赛事运行的各个角落,绿色细节随处可见。广州、深圳等赛区大部分场馆部署了能碳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数据,实现精准减碳。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能碳管理平台大屏上,用电量、用水量、碳排放量及环境参数实时跳动。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中国探索大型赛事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实践。

绿色成果全民共享

十五运会的绿色实践不仅服务于赛事本身,更成为城市办理民生实事的“催化剂”,给市民带来“绿色福利”,提升生活幸福感。

在广东奥体中心,二层的平台原本是疏散通道。改造后,在兼具疏散功能的同时,还成为一条智慧跑道,赛后可以成为全民全天候运动、休闲的共享空间。

黄维德介绍,场馆改造兼顾赛时与赛后使用需求,提高场馆全生命周期的资源利用率。“改造的这些新功能,赛后都会完全向公众开放,让绿色改造的成效持续惠及市民生活。”

赛事带来的绿色理念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全民生活方式。“绿色观赛”成为新风尚,观众自觉携带环保袋、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低碳打卡”活动刷屏社交平台,市民通过地铁、新能源交通以及骑行、步行前往场馆观赛,用实际行动支持绿色办赛。青少年环保主题活动同步开展,让“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从赛场内的绿色设施到赛场外的全民行动,十五运会正推动绿色发展从赛事场景延伸到日常生活,让低碳环保成为社会共识。

夜幕下,奥体中心的“科技火焰”依旧闪耀。它不仅是体育精神的象征,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火炬会熄灭,但绿色发展的征程永不停歇。十五运会书写的绿色赛事新范本,将激励更多大型活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双碳”目标在各行各业落地生根。

民生周刊记者   刘烨烨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