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11-26 10:47:18

汤淑琴
帷幕拉开,仿佛有一股混合着机油与风沙的气息穿越时空,在剧场里弥漫开来。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跨越70年的灵魂对话,一次艺术与石油精神的深情相拥。作为现场观众,我在《石油脊梁》的舞台上,见证了历史如何被赋予温度,精神如何被具象呈现。
舞台中央的转台,意义远超一个机械装置。它以舒缓的节奏转动,如岁月长河静静流淌,将1955年的军旅帐篷在转动间化为智能油田的图景,将空间的转换升华为一部视觉史诗。
转台的运动并非匀速,在表现创业艰辛时,转动沉缓,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而在指向未来时,转动变得流畅而充满希望,节奏控制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语言。其循环往复,隐喻的不仅是时间流逝,更是石油事业如钻头般向地层深处钻探的坚定信念,以及精神的代际传承。
这种象征手法直观而有效,与之相呼应的音乐与灯光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隐喻。创业时期的乐章以铜管和打击乐为主,基调激昂;现代化阶段融入了充满科技感的电子音效与合成器音色,形成了鲜明的听觉对比。灯光设计上,昏黄记忆与明亮未来交替,共同构建了一个多感官的历史时空。
精心打磨的细节,如第一代石油工人工装上的磨损与新一代技术人员的简洁装束,确实动人。但更深一层看,这些视觉符号精准勾勒出了一条从“体力奉献”到“智慧赋能”的产业升级轨迹。
当两代人在转台上隔空相望,70年的奋斗史诗在无声中完成交接,这不仅是亲情的传递,更是一种工业精神的进化与国家使命的接力宣言。
杨拯陆的故事在舞台上变得格外鲜活。她不再是课本上遥远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年轻生命,会在戈壁滩上哼着歌、心中藏着对爱人的思念。正是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细节,让她在暴风雪中舍身保护地质资料的壮举显得真实而具冲击力。艺术在这里展现了它最深刻的力量——不是神化英雄,而是让我们看见英雄本就源于普通人。
非职业演员的参与,为剧作注入独特的真实感。当真正的石油工人用质朴洪亮的声音唱出“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时,口号不再是标语,而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誓言与生命写照。从表演美学的角度看,“本色出演”带来的真实性是专业表演难以复制的,它消融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实现了艺术与历史的水乳交融。
全剧情感的至高点,莫过于对1956年“冰塔冰人”这一历史场景的再现。舞台上,寒冬的井喷现场让人屏息。在蓝色顶光与侧面追光的交织下,近4米高的井架在喷涌的水柱中慢慢结冰,化作一座透明而悲壮的冰塔。石油工人的身影在严寒中凝固,保持着最后工作姿态的“冰雕”群像。这不再是对故事的简单摹写,而是以震撼的视觉诗学,将瞬间的悲剧升华为永恒的雕塑。
这一场景的舞台实现,结合了雕塑般的肢体定格、极具张力的音响效果(如狂风呼啸声的骤然停止)以及追光灯的聚焦运用,铸就了一座非人工所能建立的丰碑。
在这片由极致的动(井喷)转化为极致的静(冰雕)所营造的、令人窒息的静默中,身后一名年轻女观众的低声惊呼显得格外清晰,又迅速湮灭在集体的震撼里。
散场后了解到,这位“油三代”的年轻人,家族记忆与舞台影像在此刻严丝合缝地重叠。艺术在此刻迸发出最具连接性的力量:它如同精神的桥梁,让一段尘封的国家叙事,穿透时光,化为可感、可泣并在血脉中奔涌的生命传承。
这部音乐剧的历史叙事,更重要的价值并非在于还原史实的精确度,而在于能激活多少沉睡在后代血脉中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
对于不熟悉石油历史的观众而言,这种通过舞台意象传递的情感冲击,同样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感染力。
这部剧最可贵之处,在于成功融合了音乐、剧情与文学,在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情感表达之间找到平衡。从“挺进荒原”的创业艰难,到“爱的诺言”的奉献付出,再到“石油滚滚”的收获喜悦,3个篇章如同3个精神坐标,不仅标记出克拉玛依的发展轨迹,更勾勒出一部中国工业精神的成长史诗。
3个篇章在舞蹈语汇上各有侧重:第一章多用表现开拓、负重前行的群体舞蹈,动作质朴而富有力量感;第二章融入更多表现人际互动与情感羁绊的多人舞段;第三章舞段以铿锵顿挫的节奏与刚劲迅猛的肢体语言,模拟了井喷险情的奋力搏斗。
当最后的歌声响起,三代石油人在舞台上并肩站立,过去与现在在这一刻完成了庄严的交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演出的落幕,更是精神的生生不息——从“为国分忧”的赤子之心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造豪情,这条精神脉络在舞台上得到了具象而饱满的展现。
《石油脊梁》的成功,在于它让艺术回归本真。不是在史册中寻找注脚,而是在心灵间铺设通道,让我们真切认识到,石油或许会随时代变迁而角色转换,但在戈壁风沙中淬炼出的精神早已融入土地血脉,成为最珍贵的遗产。作品在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平衡上作出卓越示范,舞台语言的创新运用为工业题材文艺创作开辟了富有启发性的路径。
我忽然领悟,这部音乐剧的真正力量,不仅源于其回望的深度,更在于其为未来积蓄的能量。就像舞台上那些凝固的“冰人”,在极致的严寒中,封存着最炽热的灵魂。这冰与火淬炼出的精神,正是这片土地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着前行的每一段征程。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4期、11月2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