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践行就业优先战略,书写高质量充分就业民生答卷

来源:民生周刊2025-11-26 10:55:27

《民生周刊》记者   徐英子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通过产教融合打通校企壁垒,开展精准服务破解人才供需错位难题,建设友好场景保障新就业群体权益,用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校企联动、产教融合,让课堂直通车间

“我们就是要打通大学生毕业与就业之间的壁垒,根据企业需求定向培养人才,让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企业招人就能用。”吴中技师学院产教融合教师陆鼎的这番话道出了吴中技师学院产教融合模式的核心逻辑。

在就业市场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背景下,吴中技师学院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培育智能制造领域专业人才,既为技能人才铺就成长快车道,更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引擎,这一成效正是吴中区持续引导扶持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缩影。

吴中技师学院构建了“理论学习+项目实习+深化提升”的螺旋式培养模式。“我们开设电工、钳工、PLC编程、机械设计等核心课程,面向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及有从业意愿的初中毕业生提供零基础技能培训。”陆鼎介绍,为破解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痛点,学院建立“培训+实操”快速响应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使学生在接线、绘图、编程等实际场景中锤炼技能,有效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学生看着自己第一次调试的设备成功运转,那种成就感和专业自信是纯理论教学无法比拟的。”

吴中技师学院PLC实训教室内,来自企业的老师在为学生作讲解。

在校企合作方面,吴中技师学院创新实施“订单入校、工学交替”模式,与华兴源创、汇川技术等区内外头部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形成辐射长三角地区的产教融合网络。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帮助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和培训周期,也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接触行业前沿技术,实现从学习到就业的无缝衔接。

郑州工商学院本科毕业生小石的经历就是这一模式成效的生动体现。小石原就读机电一体化专业,虽有扎实理论基础但缺乏实操经验,工作一年后选择进入吴中技师学院专项学习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仅用一个月完成理论学习后,他进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参与真实项目实践,两个月后成功入职英特尼迪公司,试用期月薪达8500元,并在入职仅一个月便收到提前转正邀约,转正后月薪预计突破万元。

“现在的工作能充分运用所学技能,职业发展路径也更加清晰。”小石说。

政策支持为产教融合保驾护航。“吴中区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通过精准补贴激发劳动者参训热情,推动共建机器人学院等产教融合共同体。”吴中区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吴逸红说,吴中区已累计为汇川技术、赛腾精密等重点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近1000名。未来,吴中区将围绕“机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医药+大健康”主导产业,持续优化培训供给,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衔接。

靶向发力、精准匹配,让就业者才尽其用

2024年6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何佳军,在吴中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精准帮扶下,入职当地企业担任材料研发工程师,从事半导体/平板显示功能性&高纯化学品研发工作,实现了从就业困境到紧缺型人才岗位的跨越。

“我毕业后一度专注于博士申请,因而错过了秋招与春招的求职黄金期。”何佳军对《民生周刊》记者说,他投入社会招聘后,曾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所学专业就业面相对狭窄等因素屡屡受挫,陷入“需尽快就业却缺乏适配机会”的迷茫之中。

“我们看到何佳军在吴中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表内,便主动联系了他。”吴中区人管中心就业服务科科长邹欣说,“服务站为他建立个人就业档案,系统开展简历优化与求职策略制定,并依托区内企业资源库,精准匹配化工类对口岗位。”

吴中区郭巷街道“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吴中区人管中心主任程勋展介绍,通过组织线下双选会、协助投递简历等多种方式,搭建了何佳军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在两个多月的帮扶过程中,就业服务站为何佳军持续推荐了多个岗位。通过不断筛选适配机会,最终发现晶瑞电子急需材料化工方向研发人才,与何佳军的专业背景高度契合,便迅速联系企业并协助对接。

何佳军表示,就业服务站在推荐岗位时,会充分考虑他的专业背景与就业需求,既实现了专业方向的合理衔接,也兼顾了工作地点就近便利的优势。经过积极沟通与推荐,何佳军顺利获得面试机会并成功入职。

何佳军现已入职晶瑞电子近一年,他说自己非常幸运能够获得这次转换赛道的机会。“尽管从结构性陶瓷材料研究转向半导体/平板显示功能性&高纯化学品研发属于跨领域发展,但学校所培养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我快速适应了新岗位。”何佳军说,新领域属于苏州市紧缺型人才范畴,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阔,为他提供了长期职业成长的空间。

“何佳军的案例,体现了吴中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精准对接、靶向发力的服务理念,也为解决因专业面窄、错过校招等原因陷入就业困境的毕业生求职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程勋展说,吴中区持续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力度,今年已提供服务5579人次。全区各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均实施“一对一”就业援助机制,通过建立帮扶台账,为困难人员提供“一人一策”的职业指导与岗位推荐服务,全力推动各类求职者实现高质量就业。

以人为本,为新就业群体营造温暖的家

走进“暖蜂驿站”,几名快递员正在休息,驿站里不仅有桌椅,还有药箱、饮用水等应急用品。来自四川沐川的杨春是一名外卖骑手,正在驿站里喝水休息。“夏天送清凉,冬天送温暖,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归属感。”

吴中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王光玉介绍,为让新就业群体在城市安心扎根,吴中区大力推进友好场景建设。目前,200个基础服务场景已全部落地。

“临湖镇、香山街道针对区域内主播较为集中的情况,结合吴中区农产品直播基地、舟山核雕区域党建工作驿站等,升级打造特色服务场景。长桥街道、城南街道聚焦外卖小哥、快递员休息补给需求,完成现有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友好化升级改造。”王光玉说。

此外,吴中区积极拓展服务新增量。吴中区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太湖新城橙天里友好商圈等一批新的枢纽型、特色型场景正加速落地,持续扩大友好场景的覆盖范围与服务能级。

“在‘200+N’服务矩阵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吴中区正持续动态优化网络布局,加快形成全域覆盖、便捷可及的‘一刻钟服务圈’,推动服务从‘有’向‘优’升级,确保友好场景成为新就业群体‘愿意来、经常用’的温馨港湾。”王光玉说。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4期、11月2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