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11-26 10:56:20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 实习生 蔡雅琪
清晨,湖北省公安县梅园初级中学书声琅琅。八年级语文课上,学生宇哲背诵《三峡》时略显卡顿。“你这次能完整背出前两段,比上周进步大多了!”老师笑着鼓励他,“每天早读花10分钟,结合画面联想攻克后两段,有困难随时找我。”
两周后,宇哲流畅背完全文,还因此获得“坚持小达人”的贴纸奖励。像这样的教育场景,在这所省级课改实验校里已成常态。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指出,校园环境中的负面反馈是青少年抑郁风险的重要诱因之一。梅园中学以“让每个生命笑着生长”为愿景,创新推行“去批评化”改革,探索情感赋能的教育新路径。
语言与评价重构:从找问题到找亮点
“你这次错题集中在文言文翻译上,我们一起梳理下高频考点。”“这篇作文的开头很有画面感,要是把结尾的情感再升华会更出彩。”
梅园中学教科室主任孙文才介绍:“学校开展‘告别语言暴力,构建温暖课堂’专项行动。通过案例拆解、角色扮演和课堂实操,让教师掌握‘描述事实—肯定进步—温馨建议’的沟通模式。”
面对迟交作业的学生,老师会先了解情况。比如,如果原因是学生思路受阻,会肯定他善于思考,并一起制定攻克计划。据统计,专项行动开展后,学生课堂抵触情绪减少了,主动提问的次数增加了。
评价体系也从“唯分数论”转向“看见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班级的文化墙上,“荧光星辰树”贴满了帮同学讲解难题、主动打扫食堂餐桌等具体闪光行为的星星贴纸。每周五的“闪光分享会”上,学生们通过提名、阐述、投票,选出“每周闪光人物”。
年级和校园层面的评价同样有特色。七年级聚焦学生的习惯养成,评“晨读之星”“整理之星”;八年级聚焦学生自我管控力,设“思维创新之星”“小组智囊”;九年级聚焦学生的备考冲刺,选“复习小老师”“暖心同伴”。
校园“群星闪耀时”活动,更是把个人突破、他人赋能、集体贡献都纳入表彰范围。去年年底,九年级学生天旭就因连续一个月帮腿脚不便的同学打饭而荣获“校园暖心使者”称号。

梅园中学学生社团课堂上,学生在练习演奏古筝。
师生关系重塑:从有距离到零距离
“老师,我爸妈因为我转学的事闹不和,我不想离开现在的班级。”八年级学生思睿通过微信向语文老师倾诉。老师没有急于给建议,而是耐心倾听,等他情绪平复后再提出沟通办法。最终,思睿与父母达成共识,留在了熟悉的校园。
这是学校“十分钟约吧”活动的一个缩影。教师每天与1到2名学生开展对话,操场边、走廊长椅、线上平台都能成为交流场所,话题从考试焦虑到热门电影无所不包。
七年级学生恩雅说:“以前总觉得老师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老师也懂我们的喜好。”活动开展以来,学生主动向教师倾诉心事的比例显著上升。
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从“隐性竞争”走向共研共进。学科组的相片墙贴满集体备课、外出采风的温馨瞬间。每周的集体备课,老师们围绕教学问题畅所欲言,还共同开发包含教案、导学案、习题的“136课堂资源包”。
领导与教师的互动也少了距离感。学校将教学督查改为“每月教学对话会”。校长推门听课后,会先指出3个以上具体亮点,再提改进建议。这样的指导,让教师们纷纷表示:“不再怕听课,反而期待能得到更具体的建议。”
教育生态拓展:从校园圈到共育圈
“孩子最近在家会主动整理书桌,还说要当家庭收纳之星。”“上次家长会上,老师不仅说了孩子的进步,还和我们一起制定了家庭阅读计划。”
在梅园中学家长群里,这样的分享越来越多。曾经“教师告状—家长指责—孩子抵触”的恶性循环,如今变成“双向共建”的良性互动。
学校为家长搭建了多个参与平台。“心悦室”里,校长与家长、学生面对面解决困惑;食堂里,家委会代表定期提意见,推动菜谱调整;校服订购时,家长参与选型投票;早晚放学,“家校护学岗”的家长筑牢生命安全线。
社区资源也被充分激活。写作协会的老师进校园教学生“调动感官写景”。托管课开设琵琶、古筝社团,学生可自主报名。消防部门进校组织模拟演练,社区民警讲解自我保护知识。
在梅园初级中学党总支书记张毛看来,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滋养心灵。“‘去批评化’不是降低标准,而是通过正向激励激发成长内驱力。”
如今,这座“情绪友好型”校园,正让每个生命在欣赏与信任中笑着生长,也为新时代校园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梅园中学获评2023—2025年荆州市教学质量样本校,2024年荣膺省级课改实验样板校、市级文明校园。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4期、11月2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湖北公安县梅园初级中学创新推行“去批评化”教育(主题)构建情绪友好型校园,“让每个生命笑着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