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福建宁化县引进民间资本改造荒山种植油茶 油茶产业添绿增收

来源:民生周刊2025-11-26 10:57:32

赖全平   张宝铃

霜降以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的20万亩油茶陆续进入采摘期。在宁化县石壁镇溪背畲族村后山上的千亩油茶基地内,成片的油茶树枝繁叶茂,结满果实。100多名村民穿梭其中,采摘油茶鲜果。

“油茶林逐渐进入盛产期,今年油茶产量比往年好,每天采摘油茶果2万多斤。”望着硕果累累的油茶树,72岁的福建福州企业家杜秋生欣慰地说。

经过治理,宁化县许多地方实现了从秃岭荒山到漫山郁郁葱葱的嬗变。

不仅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带来经济效益

宁化县地处闽赣边界,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也是福建省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

在这片红土地上,溪背畲族村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偏僻山村,杜秋生扎根在这里15年,绿化荒山5000多亩,成为当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如今,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圆润饱满的油茶果压弯了枝条。谁能想到,15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秃岭荒山,每逢暴雨,雨水裹挟着紫色泥土入河。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无毛、二无皮、三无肉,只剩下光骨头。

“也不是没想过利用这片荒山,村民们上山种过柑橘和杨梅,但都无法成活,慢慢死掉了。那时候,大家生活条件差,家家靠天吃饭,村民上山割草、砍柴,秃头山就更秃了,几乎没人看好这片荒山。”溪背畲族村村民张冬林说,守着荒山的村民一筹莫展。

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档案柜里,一份2009年的调查报告记录着当时的困境: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年每平方公里5200吨,是南方红壤区允许值的8倍;试图种植的柑橘林3年间存活率不足15%,村民们望着被冲垮的梯田,戏称“种下去的是希望,长出来的是绝望”。

2010年,杜秋生第一次踏上石壁镇的这片荒山时,敏锐地发现,这里多浅山丘陵地形,紫色土富含磷、钾等元素,是种植油茶的好材料。“这么好的土地闲置了太可惜,要是种上油茶树,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带来经济效益。”杜秋生说。

杜秋生在福州经营房地产多年,尝遍了生意场上的酸甜苦辣,转行到内地投资种植油茶林是多年的愿望。“国家对油茶产业很重视,我也了解油茶的价值,多次到省林业主管部门了解相关政策,与宁化招商引资的同志一拍即合。”

杜秋生察看油茶挂果情况。

科学种植,治理水土流失

油茶是一个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杜秋生盘算,如果管理得当,8年后就能挂果,10年后进入丰产期,每亩可产油100斤以上,每亩产值可达6000元以上。

怀揣着这份信念,杜秋生毅然在石壁镇陂下村、溪背畲族村、江头村承包了5000多亩荒山,大面积种植油茶树。

创业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这片荒山的水土流失问题远比杜秋生想象的严重,成活率不到70%。

“第一年种了300亩,每亩种植油茶80多棵,没想到一场大雨下来,刚种下的油茶苗就被冲得东倒西歪,好不容易积攒的肥料也被雨水带走,损失特别大。”杜秋生说,治理这样的土地,难度极大,身边不少人多次劝他放弃,但他从未动摇,还修建了一条20多公里长的环山水泥路。

为了提高成活率,杜秋生精心挑选了“赣无”“长林”等油茶新品种,先将油茶幼苗在地里培养,壮苗后再移植上山。经过不断实践,成活率提升到90%以上。

2012年冬,宁化厚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宁化县水保中心带来的“以奖代补”政策,给杜秋生带来巨大助力:500万元专项资金、配套的水土保持专家团队,让“外埂内沟”梯田方案有了落地可能。​

有了资金和技术支持,杜秋生开始大规模地对荒山进行改造,先后改造坡耕地近4000亩,配套建设了生产道路、截排水沟和蓄水池,为油茶林的生长搭建了坚实骨架。

为治理水土流失,杜秋生采取了外埂内沟修建水平梯田或隔坡梯田的方法,有效减缓雨水的流速,减少水土流失。他在梯田里套种了紫苏、金花葵等林下经济作物,在梯埂、梯壁上种植了本地多年生草等植物,增强了水土保持效果。

“采用人工除草,一次就要比使用农药除草多花费6万多元。表面上开支增加了,但茶油的品质提高了,我从不用除草剂。”杜秋生说,

宁化县水保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治理后的油茶林年土壤侵蚀模数降至280吨,比治理前下降94.6%;植被覆盖率从8%跃升至85%,每公顷林地每年能涵养水源1200吨。​

学生体验油茶采摘。

打造富民强县特色产业

15年来,杜秋生吃住在山上,每天坚持到各个山头巡护,积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油茶林陆续进入盛产期,油茶产量逐年增加,2024年产值达2400万元。通过“公司+基地+工厂+销售”的经营模式,他用行动创造了秃岭荒山变千亩绿林的奇迹。​2024年,他注册的“农夫曲”茶油获评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志产品。

杜秋生就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这片山林,这里也成了宁化县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公司先后投入3200多万元,这是我的全部家当,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坚守在这里,让山更青、水更绿。”站在油茶林观景台上,杜秋生手里的两张地图形成鲜明对比。2010年的卫星图上,灰白色的荒山像块补丁;2025年的航拍图中,绿色的茶林如翡翠镶嵌在大地上。

杜秋生的儿子杜健源大学毕业后也在父亲的动员下来到宁化,担任宁化厚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员,专注于油茶管理和产品的网上销售。杜健源还经常操控无人机巡山,织密织牢森林防火网。

“杜秋生父子在我们村承包荒山种油茶树,绿化了荒山,治理了水土流失,吸引100多名村民到基地就业增收,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溪背畲族村党支部书记林华说。

宁化县是福建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之一。近年来,宁化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油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种植油茶20万亩,开辟了水土保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许多地方实现了从秃岭荒山到绿水青山的美丽嬗变。

夕阳西下,杜秋生仍在油茶林里忙碌。“我会一直守护着它,让山更绿,让茶油香飘大江南北。”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4期、11月2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