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11-26 13:27:54

《民生周刊》记者 刘烨烨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优质木本油料树种,已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油茶果榨取的茶油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植物油,营养成分丰富,保健价值高,有“软黄金”的美誉。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4年提及油茶产业。
《民生周刊》记者日前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十四五”时期,我国持续推进高标准油茶林建设和低产低效林改造,油茶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近3年实现油茶新增种植面积1180多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970多万亩。目前,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7500多万亩,茶油产量达到110万吨,比2020年增长53%。
油料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油茶产业作为传统产业,怎样在保持发展优势的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拎稳中国人的“油瓶子”?《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湖南永顺县石堤镇狮子村,村民将刚采摘的油茶鲜果送往加工点。
“油茶+N”模式破解早期收益难题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不与粮争地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既能保障健康优质食用植物油供给、优化现有食用油消费结构、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又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由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今年进入收官之年,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全国油茶种植面积9000万亩、茶油产能200万吨。“十四五”时期,我国实施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奖补政策,累计投入120多亿元。
然而,不少种植户反映油茶挂果期长,收益见效慢。“前期投入大,收益却要等6年。”江西省德义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期文道出了许多种植户的共同困境。他从2012年开始种植油茶,目前已带动农户种植1万余亩。尽管前期有政府补贴,但油茶挂果周期长,后期管护成本高,资金压力巨大。
“补贴是在前期一次性发放完毕,但实际后期要施肥、除草、修剪等,需要不断输血,才能养活油茶。”江期文告诉记者。
江期文表示,油茶长势受天气影响非常大,2022年,茶果膨大期遭遇干旱,导致果子长不大,产油量非常低,当年有近35%的油茶受到影响。广西那坡县也有农户反映“种植油茶靠天吃饭”,2023年4—6月,那坡县连续阴雨,部分茶农抚育管理方式落后,导致油茶炭疽病、软腐病、茶饼病等病害,发生面积约1650亩,严重影响油茶产量和质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姚小华指出,实行油茶与其他短周期经济作物的套种,特别是在油茶幼龄期,套种药材、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牧草、绿肥等,可以解决早期百姓收入问题。“2023年,江西抚州南丰县新开垦山地200亩左右,尝试油茶与蓝莓优良品种‘蓝美1号’套种,蓝莓在2024年第一次挂果,见效快,收益高,反哺油茶基地每年的投入管理,促进油茶幼林期管护。但是,过程中必须有科学的技术指导。去年有地区套种黄豆时,油茶苗还很小,对它的生长影响很大,降低了种植成活率。”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经济林果研究所所长陈永忠强调,套种不是随便什么品种都可以,需要多方考量。“以蓝莓为例,在江西的试验中,当地对蓝莓种植有一套标准化方案,确保不影响油茶的采收和管理,还反向提升土壤肥力,和油茶种植实现互利共赢。而此前有地区尝试套种西瓜,导致新造林的油茶成活率大大降低,这是品种选择问题。也有地区尝试套种葛根,但忽略了市场作用,大量葛根卖不出去,也成了问题。”
姚小华说,部分地区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规模化油茶生产经营体系能有效规避市场变化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专家建议,推动“油茶+”复合经营,不是简单地做加法,需要政府支持、结合当地消费习惯和市场化引导,聚合专家力量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套种的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标准,引导老百姓严格按照标准实施。

茶油企业配备全自动灌装生产线,扩大高品质茶油产品供给。
早熟高产品种破解“6年之困”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锦林认为,一般来说油茶6年才能挂果丰产,并且抗病性不高,种植过程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必须从技术层面解决这一难题”。
马锦林介绍,经过多年培育优选出来的新良种“香花油茶”可以实现3年挂果,大大缩短生长周期,且产油量高,抗性强,其鲜果含油率平均达到10%,超出其他品种3到5个百分点,油茶林盛产期亩产茶油60公斤以上,且不存在大小年现象。“对于农民来说,6年挂果期太长,他们等不了那么久,就去种别的作物了。如果不把生长周期缩短,很难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目前“香花油茶”主要在广西的北回归线以南推广,“近年试验示范证明,‘香花油茶’在新造林和低产林改造中大规模推广应用,便可在种植环节破解产量低、效益差的难题,向广西北部引种正在试验阶段。”
从产量增长到质量跃升
随着政策支持不断加码、科技支撑日益强化、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中国茶油产业正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型期。
“十四五”时期,我国已建成油茶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9处,油茶种植和低产林改造良种使用率达100%。科技化、机械化赋能产业发展,“适地适机、机艺融合、多机联动”采收模式已应用于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油茶遗传改良、生态化高效栽培、“油茶+N”复合套种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应用推广。打造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着力打通规模种植、集约经营、加工生产、联农带农产业全链条。全国油茶经营主体达247万个,茶油加工企业2200多家。加强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形成一系列区域特色品牌、企业知名品牌。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十五五”时期将抓住提质、扩面、增效3个关键,继续创新政策供给,着力强化要素保障,持续激发动力活力,坚定不移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油茶生产用地空间,稳步推动油茶提质扩面。依靠良种、良法、良机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支撑,加快高标准油茶林建设,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着力提高油茶单产。优化油茶产业布局,着力强链补链,打通产业前、中、后端衔接堵点。培育油茶加工龙头企业,扩大高品质茶油产品市场供给,做好各类副产品综合开发。探索“油茶+旅游”“油茶+药材”等新模式,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4期、11月2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