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11-26 13:31:18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今后几年,将进入个体化免疫治疗的新时代。”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医科大学校长张泽民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时说。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实验室突破到医学教育变革,张泽民在多个维度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创新与发展。在他看来,未来5年肿瘤免疫治疗将与AI技术深度融合,走向更加精准、个体化的新时代,而中国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工作者,正站在这一变革的前沿。
免疫治疗将走向个体化
谈及未来5年肿瘤免疫研究可能发生的重大突破,张泽民描绘了一幅多元发展的图景。
“新的免疫联合疗法和颠覆性技术都有可能会出现。之前大家关注到通过免疫检查点来调控内部的免疫细胞,但我们最近发现,其实人体内部有多种多样的免疫逃逸机制,免疫检查点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可能只介入到病人的百分之二三十。”
他进一步解释:“剩下那么多类的病人,有多种多样的免疫逃逸机制,这个机制在慢慢展开。所以之后几年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免疫逃逸机制制作不同的药物,这些药物会是完全不同的机制,不一定是联用,可能作为单独用药。”
在张泽民看来,未来免疫治疗的发展方向是个体化的。“以后会根据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药品,慢慢实现个体化的免疫治疗。”
同时,精准诊断技术将迎来快速发展。“在技术层面,如何精准地判断一个病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免疫逃逸机制,之后几年可能也会快速出现。而且,很多重要的发现可能会在中国产生。”张泽民说。

张泽民(左一)在给学生上课。
培养新一代“AI赋能医生”
从科学家到大学校长,张泽民正将其在生物信息和前沿科研的积淀注入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
“大规模的实验科学会产生大规模的数据,生物信息的应用肯定更加普及,地位也会更重要。”他指出,从医学角度来讲,人工智能的普遍使用将带来巨大变革。
“现在很多人看病时,已经会先查AI助手。五六年之后,人工智能进一步普及,病人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会对病情了解得更多。这时候从医院的角度看,医生光靠之前的书本知识已远远不足。”
面对这一趋势,重庆医科大学作出前瞻性布局。“我们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医学院,今年上半年成立,已经开始招生。”张泽民介绍,“我们跟很多高校的思路不一样。很多高校是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培养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人才,而我们要培养未来人工智能辅助下的会看病的医生。”
这一创新举措获得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张泽民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会是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医生,会很不一样。”
从找靶点到精准设计药物
作为早期将机器学习用于药物研发的科学家,张泽民对当前火爆的AI制药领域有着深刻理解。
“怎么能够把各种数据整合起来,能够判断出来病人是因为什么得病,从免疫来讲是哪种免疫逃逸机制来看病。”他解释道,“找到抗病免疫逃逸的新机制后,通过它的不同机制就可能找出相关靶点。”
张泽民团队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进展。“我们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但找出靶点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张泽民说,“现在要往前推一步,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更快地设计药物、设计抗体,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充电”的方式让耗竭的免疫细胞恢复活力?张泽民说:“大家都这么想,但是没那么容易做到。”
他形象地解释了这一过程:“免疫细胞就像士兵打仗,它打到弹尽粮绝的时候,需要回到一个地方休息和补充子弹。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会出现耗竭。”
张泽民指出,免疫细胞耗竭的机制远比想象中复杂,“耗竭就需要一个淋巴相关的机构,甚至是小的淋巴结构或者淋巴结。要对整个过程有所了解,但很多事情目前还没搞清楚”。
张泽民团队在这一领域已有新的发现。“我们几年前就报道了高表达CXCL13的T细胞,它已经获得识别肿瘤的能力,但还是处于耗竭状态。我们在想办法为其‘充电’,考虑把一些基因放进去。”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4期、11月2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个体化免疫治疗与AI医学将重塑抗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