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养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养老

以房养老缘何七成老人“完全不能接受”

来源:长江网2015-04-24 10:28:03 七成 老人

昨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发布《老年人生活质量与服务需求调查报告》,报告以300多位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为样本,调查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服务需求。对于养老服务观念问题,超过八成的老年人还是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老人们对以房养老的接受度普遍较低,超过七成的老年人“完全不能接受”。(据《成都商报》,4月23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如何解决老年人生活、饮食、医疗等各方面的难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所以“以房养老”政策的提出,也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运行。然而,在成都的一份调查中,超过八成老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超过七成老人对以房养老表示“完全不能接受”。

为何这么多老人不能接纳“以房养老”政策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来,老年人的思维观念难以改变。将自己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交给别人,思想上不愿意接受。试想,有些老人,可能一生就积累下这么点财富,是其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保障,卖给别人使用或者居住,自己于心不忍。

二来,故土难离。可以想象出,农村有很多老人,在他们老房子的前前后后,生活和居住了多少年,有的可能从小到大、到老,一直没有离开过生他、养他的故土。人是有感情的,尤其是老年人。家里的每一片山、每一片水、每一片土地,对他们来讲,都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而到了晚年,将离开或者抛弃这些带有浓厚感情的故土,想必谁都不愿意接受。

再者,“以房养老”让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容易得到保障。在自己的老家,老年人可以少种点地,在耕作劳动的时候,体会到了运动的快乐,也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而居住在城里或者养老院,相应的运动量可能会减少,收获得喜悦程度也会有所降低,这有可能会影响他们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只有多运动,才是破解健康长寿的密码,这是其一。其二,在居住在城里或者养老机构里,离开了他们原来的生活环境,离开了他们原来的左邻右舍,而在新的环境,在与他人语言交流上和思想表达上,肯定没有原来的乡里乡亲那样直接、纯朴和具有感情。这就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所以在笔者来看,老年人不一定非要得到高楼大厦,什么都让人伺候才算满足。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是一份感情与亲情。他们最希望的是与子女团聚,最喜欢的是故土不离。

鉴于此,在政策出台的时候,不能完全将一切金钱化,要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所能买来的。所以,不妨出台一些“感情化”的政策,比如,出台一些廉租房政策,让年轻人既能打工,又能将父母带在身边,政府给予异地年轻打工者提供一定的物质资助和政策支持,让年轻打工者有机会将老年人接到自己身边赡养。

再比如,出台给老年人请保姆的相关政策,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让老年人在家里能够享受到保姆无微不至的关心,体会到党对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若当地村民愿意,通过作为邻居的村民当保姆,来照顾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既可以让老年人心理上更愿意接受,又可以让当地村民增加一份收入,何乐而不为呢?(长江网 季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