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乡村振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8种机制和20种模式

来源:吉林省新农村办2015-05-05 10:35:38 吉林省 机制 农村

摘要:吉林省在多年工作实践中,创造性地总结和推广了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8种机制和20种模式,是成功的经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配图

吉林省在多年工作实践中,创造性地总结和推广了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8种机制和20种模式,是成功的经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具体如下:

一、8种新农村建设机制 

1.高位推动机制。就是把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检查,实现层层推动,高度重视,高位操作,强力推进,在短期内各项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和重大突破。(四平市新农村办) 

2.政策促进机制。通过设立一定规模的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对项目建设实施补贴和奖励,整合涉农项目集中投入、集中建设。通过落实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带动农民新村建设,提高农民居住环境整体改观。通过对村干部提高工资补贴和政治待遇,激发他们建设标兵村等。(梅河口市新农村办) 

3.督导监管机制。就是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监督检查领导组织,采取定期不定期、明察暗访、随机抽查、媒体曝光、领导反馈等多种形式,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垃圾处理、卫生保洁工作进行检查、督查,限期整改,公布结果,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靖宇县新农村办) 

4.城乡联动机制。采取市带县、城帮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和农工商、农科教结合的方式,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进而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美丽乡村。(长春市) 

5.帮扶援建机制。就是由各级领导带头建立帮扶联系点,各有关部门单位、大专院校、现役部队和预备役、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能人志士积极参与跟进,帮助农村搞好规划,开发产业,提供资金,建设项目,改变农村面貌。(镇赉县新农村办、新立村) 

6.载体带动机制。就是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的美丽乡村、魅力乡村、美丽庭院、美丽村官、生态村、文明村等评选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延边州新农村办) 

7.市场运作机制。就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社会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发乡村旅游,开办教育医疗机构,兴办托老托幼场所,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劳务输出,推进土地合作经营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梨树县、霍家店村) 

8.民主管理机制。通过进一步完善村“三委”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生机活力的村民自治组织,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完善村规民约,落实农民在垃圾处理、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等方面积极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东丰县新农村办、二龙山镇) 

二、20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1.美丽乡村模式。尊重自然,保留原生态和乡村功能,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和生态科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配套公益事业,提升田园景观,建设美丽宜居新村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东昌区夹皮村) 

2. 社区建设模式。主要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县城和中心镇周边的村庄,利用与城镇相近、基础设施相贯通、交通便利、农民收入相对较高的优势,采取土地增减挂钩或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方式,为农民统一建设居住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物业和专门的社区保洁队伍,实行统一社区化管理,使农村人居环境达到城市水平。(农安县陈家店村) 

3. 旧村改造模式。就是对原有的村庄,以治大、治散、治空为重点,适当聚集人口,对原有村庄、街路、庭院和公共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如:房屋换瓦墙体保暖、更换门窗,统一修建围墙大门,街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营造“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式新农村,实现村屯环境的全面提升。(敦化市小山子村) 

4.整体推进模式。按照集群发展、集中连片、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的工作方式,整县、整乡(镇)、整村推进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公路沿线打造样板村屯,实行整区域环境治理、连片改造提升。(通化县) 

5. 生态走廊模式。主要是由县(市、区)在域内的主要公路及沿线村屯栽花、植树,开展卫生整治,全面打造绿树成荫,鲜花锦簇的风景线。(磐石市) 

6. 民族建村模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以少数民族人口为主的村,充分发挥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中崇尚整洁、遵守秩序的特点,组织民族干部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村屯内基础设施,清扫街路、沟渠,栽花种草,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和龙市光东村) 

7. 民俗文化模式。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宣传民族特色文化,积极开发现代乡村文化,形成氛围浓郁、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文化品牌。比如:吉林省农民画之乡、鱼骨画之乡、马头琴之乡、针织刺绣之乡等。(东丰县南屯基镇红榔头村) 

8. 产业富村模式。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精品畜牧业、优质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劳务输出和发展工业园区、专业村屯等,实现富民强村,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新农村建设投入能力,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提升。(洮南市福顺镇翻身村) 

9. 旅游兴村模式。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乡村文化,着力发展特色民俗风情、观光农业、餐饮娱乐项目,打造精品线路,鼓励农民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不断吸引域内外游客驻足、游览和观光。实现旅游产业富民、新农村建设提升的目标。(长白县十四道沟镇望天鹅新村) 

10. 合力共建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帮扶机制,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参与、部门单位帮扶、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推行干部带建、军民共建、村企合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通过合力共建,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完善设施,配套服务,村容整洁,乡村美丽。(集安市上活龙村) 

11. 能人治村模式。就是选拔任用项目支书、能人支书,一人治理一个村或几个村,带领农民群众引资金、建项目,发展产业,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快速进展和惊人成绩。(公主岭市兴林村) 

12. 合作带动模式。就是充分利用村内成立的各类农民合作社,通过开展合作经营,带领农民群众合作开发现代农业和建设美好乡村,既实现了富民强村目标,又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村屯面貌和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德惠市布海镇十三家子村) 

13. 项目带动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生态村、文明村、平安村、环境连片整治村、兴边富民村、扶贫村、党建联系村、美化绿化村屯等载体项目,以及国家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抓住有利契机,加强总体规划,整合各方面投入和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全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打造美丽宜居的新农村。(伊通县保南村) 

14. 新式民居模式。以规划设计为先导,帮助农民建造美观新颖、高效节能、经济实用、保温明亮的新式民居。通过农户住房的改造提升,带动完善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而改变村容村貌,加强环境卫生治理,打造环境舒适型样板村。(扶余市广发社区) 

15. 环卫下乡模式。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或城镇周边的农村采用的环境卫生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县(市、区)实行“户分类、屯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的长效化农村保洁管理模式,依托城区的财政支持,为所辖村屯保洁配备环卫车辆、清扫工具,修建垃圾堆放场所等。财政投入专项保洁经费,成立专门保洁队伍,由县(市、区)实行统一管理服务,统一发放工资、统一保洁服装、统一环卫设施、统一检查评比,将城区的环卫保洁工作延伸到周边农村。(绿园区) 

16. 镇乡带村模式。由乡(镇)成立专业环卫队,配备能够满足乡镇所辖村屯的垃圾清运车辆和环卫人员,每天乡(镇)到所辖的行政村统一清运垃圾,实现垃圾定点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各个行政村负责垃圾清理和定点堆放,保证村屯街道和农户庭院整洁干净。(吉林市小白山乡) 

17. 屯务管理模式。以屯为单位成立屯社会服务管理委员会,承接村“两委”各项管理任务,负责全屯惠农政策宣传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保洁、社会治安管理、矛盾纠纷调处等各项事务的管理和对村民的服务,使农民“自己的家自己当,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通过民主管理和发挥农民主人翁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双阳区) 

18. 村规民约模式。制定村规民约,实行垃圾清理和责任区内环境卫生包保管理,由村集体负责组织,农户自觉执行,互相监督制约,共同保持环境卫生。约束不文明不卫生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做到了户户都是环境卫生管理主体,人人都是保洁人员,体现了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有钱能办事,没钱也能办好事。(磐石市永红村) 

19. 志愿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成立“志愿者协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注重农民志愿者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扬“团结、互助、共建、奉献”的志愿精神,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讲文明、树新风,主动捐款,义务献工,清扫街路,修路安灯,植树栽花,群策群力共建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扶余市) 

20. 服务外包模式。一些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城中村或城郊村成立专业环卫公司,配备专门人员、专业设备,既负责村内环境卫生,又能对外提供专业环卫服务,既保障村屯环境卫生,又增加了集体收入,还可以扩大村民就业。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