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生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生态

光电产业神话的破灭

来源:民生周刊2014-06-23 15:12:45 光电 神话 产业

摘要:在过去的几年里,看到新能源“钱”景的多个地方政府纷纷上马光电项目,再加上风投资本的疯狂涌入,这个产业已经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

 

在过去的几年里,看到新能源“钱”景的多个地方政府纷纷上马光电项目,再加上风投资本的疯狂涌入,这个产业已经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

各地政府为了引进LED企业,从用地到税收,各方面都开出了极为优惠的条件。由于政府介入过多,导致LED产品的市场功能被严重弱化。

许震坤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刚刚下线的产品就要面临降价的现实。

作为福建日能达光源有限公司总裁的许震坤经历了LED照明产品在最短时间内,从贵族价位一路走向平民价位的过程,而这场危机,几乎让整个光电产业陷入泥淖。

LED照明产品曾经因使用寿命长、可持续性及无与伦比的色彩变化能力在伦敦奥运会上无比闪亮。而为伦敦奥运会提供产品的中国光电企业也赚得盆满钵满。

在过去的十年里,能与互联网相媲美的产业,一定是光电;创造财富的能力超过互联网的,也一定是光电产业;有一个产业能够激发地方政府的追逐热情超过房地产的,一定还是光电。

被誉为光电双雄的尚德和赛维,曾经是光电产业神话的缔造者,同时创造了福布斯排行榜的造富神话。然而,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光电双雄快速从神坛跌落,紧接着又爆出浩博光电陷入经营危机。主营LED照明产品的深圳市浩博光电有限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超2亿元,可是刚过一年,就传出浩博停产歇业的消息。同一时间和地点,另一家著名LED企业钧多立老板玩起了失踪……据业内人士称,近两年来,国内90%以上的光电企业面临亏损、减产、停产等问题。

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光速般成就了多个光电企业“大鳄”后,光电产业眼下正在遭受行业过度扩张产生的阵痛。

兴起

LED在大陆的兴起,不得不提到海峡对岸的台湾地区,台湾是全球LED照明产品最大生产基地。推动光电产业近30年,在全球光电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推动下,尤其是随着大三通的实现,众多台资企业成为福建光电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台湾光电产业约三成产能向福建转移。

厦门是国内第一个使用LED照明的城市。2005年,“厦门九八投洽会”前夕,许震坤至今还记得,当时每晚约有20万人涌向中山路步行街欣赏LED夜景示范工程带来的感官刺激。一夜之间,绚丽多姿的LED景观,令这座旅游城市的夜景成为一张崭新名片。在厦门市政府工作的陈鑫说:“新夜景会让游客更有印象地记住厦门。”

事实上,厦门LED夜景工程建设不仅仅带来了流光溢彩的“不夜城”,还有更深远的产业促进和经济发展意义。让城市夜景建设带动经济发展,正是厦门大规模进行LED夜景工程建设的初衷。有步骤地引导、推广、应用LED照明产品,是厦门市引领光电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许震坤说:“遍布市区的LED照明产品在扮靓厦门夜景的同时,也为刚刚起步的LED产业做了一次成效极佳的广告。”

实践证明,绚烂的厦门之夜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也推动了厦门光电产业的发展壮大。第一批进入LED领域的厦门企业,迅速成为行业领军。

与台湾隔海相望的泉州市也把LED列为主要发展的新型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政府积极鼓励和扶持光电产业发展,泉州先后成立了南安光电资讯产业基地,晋江市五里工业园区,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等,并延伸到了台商投资区,安溪湖头的光电产业基地等。 

这种单一产业在一个地级市全面开花的现象曾经一度让许震坤眼花缭乱。“在当时看来,似乎只要与光电有关就能改变当地的经济格局。”许说。

近几年,福建省光电产业发展迅速,LED企业已超过250家,产值达数百亿元。

与福建相隔不远的广东光电产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短短几年,LED上市企业就达20多家,勤上光电、鸿利光电等企业先后登陆资本市场,总市值超过200亿元。惠州、东莞、江门、南海、增城等5个省级LED产业基地投资总额超过500亿元。

看好光电产业未来发展,各地纷纷上马同类项目,也因此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漩涡。

危机

藉由太多高科技的名头和高利润的诱惑,光电产业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和拉动投资的重要项目。

各地政府为了引进LED企业,从用地到税收,各方面都开出了极为优惠的条件。由于政府介入过多,导致LED产品的市场功能被严重弱化。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光电产业,其实政府部门根本不清楚是怎样一回事,对于产品的实际情况也不了解。反正人家上了这个项目,我也得上;人家给出什么样的条件,我就给出更大的优惠政策。”

许震坤也表示:“由于各地政府对光电产业趋之若鹜,造成了光电产业大跃进式发展,因为有着各种各样的利好,许多不熟悉这个行业的人也投身光电产业。”

一哄而上的结果导致了产能过剩。统计显示,我国有4000家企事业从事LED产业,70%集中于中游封装和下游应用。我国LED企业较少掌握核心技术,更没有核心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基本依赖进口。这使得我国LED企业集中在低端产业链竞争,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成为显著特征。

福建省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郑华生一直关注光电产业,他透露:“目前LED相关专利基本被发达国家控制,福建LED产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厦门、莆田、漳州反映,大部分LED企业关键零部件、重要材料和专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或由珠三角、长三角企业提供。如漳州市蓝田开发区的富顺、锦达等应用企业生产的高中档产品多选用日本或台湾的芯片;莆田新世纪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LED背光源产品中的LED模组依靠进口,其进口价值占产品总值的40%。”

作为业内人士,许震坤所了解的是,光电产业最容易产生利益的就是下游产品组装。他认为,由于行业标准缺失,这个数千亿元的巨大市场正遭受着致命的价格竞争。一些大企业不愿意去开发这些已经是微利的产品。加上国外对光电技术的研发一日千里,对关键技术器件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

“常常是一个关键部件还没有真正运用到生产中,另一个替代产品已经出现,这样,上一个部件的价格就出现下降,这就是为什么LED产品的价格能在短时间内,突然下滑。”许说。

当企业在生厂和销售上不一致的时候,像许震坤一样的光电企业老板,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刚刚下线的产品降价了。

许震坤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一个3瓦的球泡灯刚上市的时候要卖到50元才有利润,因为这里面的开发成本非常高。没过多久,上游部件价格下降了,灯的价格就一路下降,直到现在的10元左右。在价格是50元的时候,成本可能是40元,等几个月后,价格下降到40元时,仓库里没有卖出去的球泡灯就等于没了利润,等价格降到35元时,一个灯泡就要亏损5元。”

“目前国内有超过4000多家LED企业,但几乎都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地方政府只关心对项目的引进,而忽略了产品发展的持久性。”许认为这是光电产业一个致命的硬伤。

郑华生也表示:“尽管福建LED产业基本涵盖产业链上、中、下游,但企业大多数仍然以加工型为主,企业间重复建设较多,产业链发展不平衡、配套性较差。政府扶持了这么些年,核心技术仍然控制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的LED企业很难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

未来

经过前几年的狂欢,光电产业的后遗症不断显现。一时之间,一直被政府和业界看好的光电产业陷入前途未卜的僵局。

LED曾是各地政府眼中的“香饽饽”,对LED企业大都给予巨额补贴。然而,获得补贴的企业并未取得有效的科技成果,最早对LED企业补贴的江苏省扬州市,也在去年叫停补贴政策。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各地对光电产业的补贴政策纷纷停止。

“我们看重的是产业未来的发展,也一直在等待。”面对微薄的利润,许震坤一语道破继续坚持的理由。

事实上,为抢滩未来市场,不少光电企业正布局突围之道:加大研发力度,谋划产业链垂直整合,实现终端产品应用与封装环节的并重发展。

光电产业带动性强、节能潜力大的特点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权威机构预测,光电产业将在10年内形成5千亿美元的产值,而在此带动下,整个信息产业产值也将达到5万亿美元。

许告诉记者,中国的光电产业现在正经历寒冬,但独特的发展前景,未来市场的发展空间都让经营者欲罢不能。

与大企业境况不同的是,光电产业中的小企业依然蒸蒸日上。福建省泉州市益达光电的业务一直排得满满的。“我们的产品订单排到了明年下半年,主要为一些企业代工,那些大企业整天想着得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我们只能靠自己。”老板林雨是个年轻人,接触LED已经10年。

林雨心直口快地分析着这个新生行业:“这个行业门槛低,谁都可以介入,目前国内销量大的,都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民用照明产品。一家企业能否生存,关键靠市场。现在是市场倒挂,中小企业生意不错,大企业生存困难。”林雨认为,政府扶持仅仅是杯水车薪,关键还要靠企业自身突破,才能取得销售延续权。“当地市场真正需要的是质优价廉的产品,我们就是利用价格把这块市场占领了。”他说。

由于LED芯片技术发展迅速、产能过剩、国家补贴和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LED照明产品价格逐年走低。

日能达光源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马良告诉记者:“不少厂家销售的民用LED灯,通常是一个季度就下调一次价格,每次调价的幅度都在3%—5%。不过,反过来看,产品价格降低利于产品普及。”

许震坤认为,光电产业要健康发展,离不开产品标准的制定和技术监管。“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各地对LED光电产业的重复建设,导致了产品良莠不齐和价格竞争日趋激烈。”他说。

“国内光电产业进入‘战国时代’在所难免。长此以往,标准缺失所带来的行业竞争,不仅仅会使得坚持标准的企业损失客户,而且对塑造中国光电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形象也是很致命的。”许震坤坚持等待着光电产业美好的未来,也对等待过程中产生的阵痛深深思索着。

(本刊记者 崔靖芳)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