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公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

李小云:当前公益文化是“精英化”的

来源:善达网2015-05-14 15:08:31 公益 精英 文化

摘要:中国的公益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公益组织不断涌现,但我们的大众性的公益文化还没有形成,而公益资源的分配不均也是亟需改变的。

5月9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在位于朝阳区银河SOHO的鸿芷咖啡馆,分享了他对公益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当天下午,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李小云显得又黑又瘦——他刚从云南风尘仆仆地赶回来。在那里,他经常开车带着几位学生志愿者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用行动践行着他“朴素公益”的理念。“晚上会累得不想说话。”李小云说。简单地介绍过自己的云南之行,李小云开始畅聊起公益的话题。

大众公益文化远未形成

李小云认为,现在的公益文化出现了“公益娱乐化”或者叫“娱乐性公益”的现象。许多年轻人穿上志愿者的衣服,参加个训练营,唱唱跳跳,就是做了一次公益。

他自己并不十分反对和批判这样的一种现象,因为他认为娱乐性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但李小云说,“公益是一种苦行和牺牲。”这种苦行包括肉体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我们的社会需要人人公益,而不仅仅是做志愿者这么简单。

此外,李小云还谈到公益文化断层的问题。他指出,当前的公益文化是“城市化”、“精英化”、“中产阶级化”的,推动公益的人文化偏好与大众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还没有形成大众化的公益文化。

非专业化的公益是有害的

公益专业化是公益行业发展的普遍趋势。如今,各类公益组织有了日益清晰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提供日益专业化的公益服务,使得公益行为更有组织性也更具效率。

李小云表示,他之前对公益专业化的态度是质疑的。因为一个公益机构要在专业化上付出巨大的成本,比如现在很多基金会要雇CEO、理事甚至各类助理,这会消耗大量公益资源。

如今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因为他觉得非专业化的公益是有害的。非专业化典型的做法就是“我的钱我做主”:一些有钱人出钱做公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支配钱。

李小云说,非专业化会使弱者产生对强者的依赖,甚至会产生心理憎恨,这对公益是有害的。因此公益需要专业化,“要避免用自己的想法主导公益”。

那么公益应该如何专业化呢?除了公益组织功能的专业化,学者出身的李小云特别强调公益教育的专业化。“我们国家又太多的商学院,公益学院却很少。”他认为应该进行更多的公益教育,尤其是要培育人们的公益精神。

公益资源应该下移到农村

当前,公益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里。例如,城市里的退休老人可以享受到许多志愿服务,而同样的志愿服务在农村却不见踪影。“公益资源,尤其是优质的公益资源,应该下移到农村,下移到最需要他们的群体之中。”

眼下,李小云正在云南的一个瑶族村落——河边村做公益的NGO。他到河边村去,就是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理念。他认为不仅公益资金要下移,公益人才也应该下移。“我自己也算是优质的公益资源嘛!”李小云笑着说。

他的初衷是要培育基层公益组织形态。目前的公益机构大多成立注册在大城市,真正扎根基层的公益组织还不多。李小云说,他希望带动基层的人自己去做公益,而不是仅仅依靠外来的力量。

谈到自己的目标,李小云表示,他做的不是慈善,也不是新农村建设,更不是搞农村观光旅游。他要做的,是让农村真正变成生产生活的乐园。

作为公益界的专家学者,李小云还谦虚地称自己为“学生”。“我是公益的学生,我在公益领域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但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壮志”:“做不成功我绝不回来。”

(刘长春)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