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教育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教育

时评:"胯下之辱"就能挑战老师权威?

来源:新京报2015-05-15 09:15:15 时评 老师 权威

摘要:如果治理结构依然是单中心的,仅仅有个别老师去支持挑战权威的行动,这不仅在治理结构上依然是听话结构的复制,而且在操作结果上很可能是让挑战的学生在此出局。

如果治理结构依然是单中心的,仅仅有个别老师去支持挑战权威的行动,这不仅在治理结构上依然是听话结构的复制,而且在操作结果上很可能是让挑战的学生在此出局。

最近,一个大学老师在上完“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课程之后,求学生给予其胯下之辱。结果,有些同学选择逃避,但还是有100多个同学提腿跨过了他的身体。这个行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此很多人表示赞扬,但也有一些人表示用意很好,方法值得商榷。

有评者就认为,这位老师利用老师的权威,要求学生很听话地给予其胯下之辱,结果胆小怕事的从后门跑了,留下听话的从他身上跨过,这本身就是名为让学生挑战权威,实际上依然是让学生服从权威。

这位评者的评论是很深刻的。用制度分析的框架来透视,可以看到,这个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一种单中心的逻辑:在师生关系的最核心层面,是一种单中心的治理结构,老师是权威,学生是学习知识的,老师永远是正确的,学生是可能出错的,也可能是正确的,正确率取决于学生学习好不好,听不听话。师生之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就意味着权威。

在师生关系的第二层,可以看到多种师生关系:一种是权威的老师和听话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种是权威的老师和不听话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前者没有问题,和内在的单中心治理结构是吻合的,后者显然是学生在挑战老师的权威,学生可以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但是绝大多数结果是学生的分数不及格。对学生来说,分数就是硬道理,分数不及格,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既然淘汰出局,第二种关系也就自动消失了。所以,虽然不断有不听话的学生挑战老师的权威,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无条件扣分关系,使得挑战老师权威的学生在治理结构上就处于被淘汰的位置,所以学生是不可能去挑战老师,反而会有意去夸大老师的权威。

当然,也有很多很好的老师,发现了这种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成长,也不利于学术进步。他们希望改变这个局面,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习权威,但敢于大胆创新。在这些老师看来,有出息的学生都应该是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而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不是仅仅传授正确答案、通过努力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可以实现的。

这些老师的努力,显然是非常珍贵的。但是,在分数第一、正确答案得高分的治理结构内,这种努力因为非常珍贵而显得十分弱小,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培养了学生的双重人格:他们又要听话,又要创新。他们看不起这个结构,但又不得不去适应这个结构,而在这个结构之外又要去创造一个让自己的创新能力能够得以成长的小天地。如果这个人不是天生就有创新能力,他的弱小的创新种子,估计早就失去了发芽的能力。这时候,即使偶然遇到名师,给他们育秧的机会,他们要成长为创新人才,又谈何容易呢?

因此,关键是治理结构的变革,让单中心的治理结构,转变成一种多中心的治理结构。在这个结构里,每一个学校都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可以有自己的办学思想,他们不需要统考,也不需要试图去编写统一的教材,并试图给所有的考试点设计统一的正确答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同样的课程,不同的老师,可以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多样化的体系里,其权力紧紧限于行政事务的管理,而在教学的领域里,老师和学生具有最终的决策权。

如果有了这个多中心的治理结构,我们会发现,每一个老师都会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发挥个性化的教学能力,每一个学生也会在学习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去认真地学习并且思考种种知识,其创新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了。

如果治理结构依然是单中心的,仅仅有个别老师去支持挑战权威的行动,这不仅在治理结构上依然是听话结构的复制,而且在操作结果上很可能是在让挑战的学生在此出局。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会发现,自取学生胯下之辱的老师的努力,不仅是白费力气,而且还可能是祸害不少。

(作者毛寿龙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