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舆情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

不妨给教师求“跨”一点掌声

来源:人民网2015-05-19 16:11:08

摘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显示,本周涉教育媒体报道为29 38万条,微博言论72 59万条,微信文章1 9万篇,信息总量较上周下降11 44%。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显示,本周涉教育媒体报道为29.38万条,微博言论72.59万条,微信文章1.9万篇,信息总量较上周下降11.44%。教育议题中,“师德师风”类话题连续三周备受热议,“校园暴力”、“教育腐败”等话题也收获较高关注。

本周全国教育新闻转载量排行

从媒体转载量来看,武汉高校老师趴地求学生赐“胯下之辱”、连云港大女生遭剥光殴打、南方一高校保送生多为厅官子女 有人造假进重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生募捐救父 三年后寻“债主”还钱、广州小学生不愿去班主任家补课遭暴打、广西警方回应多个小学生被轮奸:仅一人报案、湖南彬州因违反午休纪律 30多名小学生被集体罚跪、教育部: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福建晋江一中学学生打群架 一人死亡两人受伤、六安高中生参观高职学校被录取 相关责任人被处理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10个教育话题。

  

本周“教育”话题新浪微博舆情走势

微博平台上,教育舆情发展态势继续保持平稳。监测结果显示,热度居于前三的话题分别为武汉高校老师趴地求学生赐“胯下之辱”、宜宾一幼师骑打幼儿 教育局:是实习生 已辞退、南方某高校保送生绝大多数为厅官子女。其中,武汉高校老师趴地求学生赐“胯下之辱”在 @头条新闻 和@东方早报的播报约获得6千条转评量,热议程度可见一斑。此外,民办教师举报庆安县大批官员涉嫌买卖教师编制、大学生可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广州小学生不愿去班主任家补课遭暴打、7岁女童遭后妈毒打 经查打人者为其生父等话题同样为网民重点关注。

“武汉高校老师趴地求学生赐'胯下之辱‘”事件媒体评论摘要

1.“教授趴地求学生赐胯下之辱”无法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在无形中消解着社会和学生对师道的神圣期望,不利于师者形象的树立和维护。--《中国教育报》

2.对于没触犯校纪,没构成不良影响的教师行为,社会各界都应该宽容一些,别像个卫道士一样,听到违背祖训的事就拍案而起,大加斥责。--《武汉晚报》 

3.此举的意义不在于道德,而是“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精神”。从这一角度看,张副教授的举动虽然大胆,但仍不乏创意,尤其是这样的惊愕之举或许更能激发学生们僵硬思维冰山的消融。--中国经济网 

4.趴在地上求学生跨过去,并不表明他们胆子大,就由此自动具有了否定老师、否定权威的勇气,从此就具备了敢“向奥巴马扔鸡蛋”的勇气。这一“教学环节”只是表明该副教授敢于标新立异,并不能证明从你身上跨过去的百余名学生很勇敢,更不能证明此后他们就突破了“怕人”的思维。--《中国教育报》

5.客观地说,“胯下之辱”的积极意义非常有限。事实上,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进取精神,不能是单兵作战,而要整个社会的整齐步伐,更需要政治制度的顶层支援。--四川在线

“武汉高校老师趴地求学生赐'胯下之辱’”事件网友评论摘编

网友@毛毛:我敬佩这名老师,他挽救的是当年儒家扼杀的那份精神,这才是老师!他很伟大!我为这个老师点个赞!

网友@花漾:支持这个老师的做法,中华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在传统文化中对师长的尊重慢慢演化成了一种畏惧,所以教授此举旨在教育学生人人平等 但是人人互相尊重!

网友@平凡的石头:老师只做对了一半,每个学生也应该接受胯下之辱,这样才能做到人人平等,换位思考的境界。不过这位老师已经很了不起了,超过常人了。

网友@真金白银:韩信受“胯下之辱”是不得已,由此激发了他发奋图强、将来不再受人羞辱的决心和勇气!离开了“不得已”这个具体情境,单纯的形式效仿就变成了东施效颦,毫无意义!

网友@杖藜扶我过桥东:说白了就是培养学生敢作敢为的反潮流精神,与国学相悖,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往往因为胆大一时冲动而毁掉自己,在中国不宜提倡。

网友@燕相随:尊重是社会和谐与文明的体现,跨过老师身体我怎么觉得怪怪的,

舆情点评:为了激发学生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武汉理工大学一副教授趴地上要求学生“跨”过去。在媒体报道中,该副教授的行为多被表述为“求学生'赐胯下之辱‘”和“求学生'凌辱’”,引来一阵“违背师道尊严”的讨伐。批评者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其一,当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这种“行为艺术”,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其二,恪守“师道尊严”的传统乃师生本分,不论出于何种动机,学生都不可模糊忤逆,教师本身更要严守边界。其三,“从老师身上跨过去” 与唤醒学生批判思维之间并无必然因果关系,为此牺牲“师道尊严”得不偿失。从以上几点检视,当事教师难免要被贴上“行为不当”的标签。

不过,倘若我们先放下“师道尊严”的大旗,以就事论事的姿态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先做全面了解, 也许又会有新的认识。首先,从当事教师的求“跨”行为来说,它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与其开设的公开课性质密切相关,也与教师一贯教学风格相符,如果仅因其方式“不同寻常”就加以恶意揣测,未免太过大惊小怪。其次,从事件反响来看,批评者关于“师道沦丧”的隐忧有些多余。作为事件亲历者,当事学生多为教师点赞,称其“有个性、有独立思考,敢于行动,浑身正能量”,不仅未加看低,反而更添敬意。再者,万事尝新总有风险,高校教育也不例外。求“跨”行为并非神丹妙药,面对复杂现实,其有悖传统不仅容易招致责骂,也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来说,衡量教师求“跪”的意义不能仅以违背“师道尊严”盖棺定论,也不能拿学生“否定权威”人格未能速成予以全盘否定,对于其中传递出的勇气和新意,我们不妨好好珍惜,给些掌声。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