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公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

千里迢迢去做公益,不如帮助咱邻居

来源:北京晚报2015-05-20 15:12:29 公益 邻居

摘要:社区公益其实是和谐社会的起点。通过社区公益活动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邻居们互相熟悉,彼此尊重,彼此间的道德约束也会建立起来,整个社区的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可曾千里迢迢去做公益,却不知道同在一个小区的邻居就需要帮助?”海淀区曙光花园小区的几个年轻业主自发组建了一个微信公众平台,目的之一就是在小区里形成邻居们互帮互助的氛围。这几个年轻人用时尚的渠道传递着做身边公益的观念,而在做好身边公益的事情上,有几位老人已经走在了这些年轻人前面。

从微信群到公众平台

小区居民需要交流互助

刘涛是曙光花园小区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这个平台是此前微信群的升级版。“就是大家在楼下碰到了,一起聊天的时候互相加的,去年9月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把经常碰到一起的邻居们都加了进来,方便大家交流、互通信息。”微信群建立后,还起到了很多作用——孩子应该送附近哪所幼儿园好、小区停车位如何申请、孩子快上小学了,应该办哪些手续等等,群里只要有人提出问题,都会有很多邻居出面回答,“有时候几句话就能帮你省很多事,少走弯路。”

加入微信群的邻居越来越多,因为二维码总是过期,刘涛索性申请了一个公众号“北京曙光花园”——“这样也方便更多的邻居关注和参与,我们贴通告的时候,宣传语就是‘因为知道您住哪里,就觉得特别可信’,这也是很多邻居的想法。”

从微信群到公众平台,虽然只是一个小的变化,但刘涛和几个热心邻居们为此也做了不少努力——找物业、居委会、业委会、街道办都进行了沟通。“我们希望社区各种平台都能够和谐共处,同在一个小区,大家都能互通有无、互助互爱。”跟各方沟通之后,刘涛他们特意打印了宣传画册贴到了小区各个楼的电梯里,小区里的业主也纷纷关注。其中一位业主在平台上感慨小区南门马路两边停车收费高,众多业主参与讨论,@sealover专门拨打了城管电话,得到了准确信息:这条路并没有停车场备案,路边有编号的停车线是市交通委协调交管局施划,目的就是解决老旧小区停车位不够的问题,车主可以免费停车。业主们一起通过不同渠道反映这个问题,4月中旬,持续了多年的“黑停车收费”终于被叫停。

除了信息互通,刘涛他们还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帮助小区里那些需要帮助的邻居们。“我曾经参加过几次公益活动,去朝阳松堂医院帮助患病的老人。从我们小区去那里,挺远的。我后来想自己住的小区里是不是也有需要帮扶的孤寡老人,这样也不必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路上,而且把身边的公益做好应该会更有感觉。”所以,在公众平台的宣传画册上,也有这样的词句“小区里许多孤独老人,他们需要生活上的帮助,我们因为不知道,无法提供帮助,想献爱心,可是找不到身边的组织,只好跑几十公里去参加其他社区的爱心活动……”刘涛说,他们希望能与街道办联系,统计一下小区里需要帮助的老人,然后再讨论如何帮扶。“平台已经开通了一百多天,公益活动暂时还没有组织成功。我们也都有工作,都是在义务维持公众平台的运转,大家也都在打听组织这些活动的渠道、方案和经验,希望我们能做起来。”

从下午三点半到六点半

您的孩子我来帮忙照顾

刘涛们还没有实现的想法,在沙崇玲、吴秀敏这里已经变成了行动。他们是“快乐三点伴”公益活动的志愿者。这个活动是感恩基金会和居委会合作,由居委会提供一个场地作为儿童服务中心,基金会的人来组织和培训志愿者,每天下午三点半到六点半,由志愿者帮忙照看那些住在附近的小学生。

69岁的沙崇玲家住在外交部街,从去年十月开始,她每天下午三点半就步行几分钟到胡同里的儿童服务中心照看孩子。她需要照顾的孩子有23个,都在附近小学上学,孩子的父母都是住在附近或者在附近工作。“我们帮助照顾那些放学后家长没时间看护或者愿意让孩子在一个集体环境里学习的。不是所有的孩子每天都来,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吧。我看着他们写作业,还有大学生志愿者帮他们辅导作业,写完作业的孩子可以一起做手工,下棋或者玩玩具。” 孩子一般都是父母或者老人送过来的,也有的孩子父母临时有事,接不了孩子,就会提前给沙崇玲打电话,请她帮忙把孩子从学校接到儿童服务中心。

都是正在淘气的年纪,小孩子凑在一起自然也有不听话、互相磕碰的时候,需要沙崇玲来引导。“我都会要求孩子先写作业然后再玩,写得快的孩子奖励他们我自己买的小饼干和小糕点。有些大孩子写完作业了,我会请他们帮小孩子看看作业对错,愿意帮忙的孩子也可以得到奖励。”

沙崇玲对其中一个叫娟娟的女孩印象很深。娟娟的父母就在外交部街旁边开了一个拉面馆,小小的门店只有三四张桌子,娟娟每天放学后,写作业的时候都得转战——哪桌没有客人,哪个桌子就是娟娟的书桌。客满的时候,娟娟就只能把作业放在凳子上,自己蹲在地上写。自从有了儿童服务中心后,娟娟每天都自己过来,安安静静地写作业,写完后就在一边玩玩具,每次走的时候,都恋恋不舍:“奶奶,我再多呆一会呀,我明天还来呀……”沙崇玲经常为了她而延续“志愿服务”的时间,而娟娟也没让沙崇玲白付出,“娟娟现在上三年级,上个学期末,她英语考了九十分以上,这是她从来没考过的高分,孩子和家长都特别开心。”娟娟的妈妈还特意来儿童服务中心,把孩子捏的陶土玩具收集了起来。而楠楠的父母都在协和医院工作,特别忙,有时候会打电话让沙崇玲把孩子从学校接到中心,“我刚换了一个智能手机,想着以后家长们联系我方便一些。”

为了孩子延长时间,在74岁的吴秀敏那里更是家常便饭。“说是到每天下午六点半,但是有的孩子家长下班晚,没法来接孩子,基本上都是要延长到七点半左右。”吴秀敏是在自己居住的稻南社区为邻居们提供公益服务,“我那里的孩子也有十几个,”她告诉记者说,孩子们刚来的时候,都有点拘束,时间一长就放开了,“我们那儿有一个小孩,也是三年级了,我们都叫他小胖,前几天还跟我说‘在家我奶奶就这么管我,吴奶奶也是这么能叨叨’。不过孩子成绩这半年可有提高,前几天给我看老师给他写的评语‘学业有进步’,我们俩都挺高兴的。”

“现在每天都觉得特别充实,特别受尊重。”

说到在社区内为邻居们提供志愿服务,吴秀敏和沙崇玲都觉得特别好。“以前我参加过关爱临终老人的公益活动,敬老院很多都在郊区,一来一回的路上就得四个小时,太浪费了。现在这个就在家门口,半天就行,这样能够长期坚持。”沙崇玲说自己腰腿也经常疼痛,这种在家门口的公益活动特别适合自己参加,也给自己带来很多满足:“我们这里是胡同区,有不少老北京,也有很多外来打工者租住在这里,以前出门看到的很多都是生面孔,现在好多人老远就喊我‘沙奶奶’,孩子们互相认识了,家长们也都混个脸熟,路上互相打招呼的人多了,我感觉比以前融合多了。”

而吴秀敏更觉得自己的生活充实了很多,“以前早起去颐和园遛一圈,睡了午觉就没事做了,现在是中午起来就开始准备下午的工作,觉得特别充实,而且每天这几个小时真是特别开心。常常跟孩子们在一起,觉得自己都年轻了!”今年春节后,吴秀敏还专门从孙子那里要来了一个iPad,每天都给孩子们拍点照片。“我想留点纪念,也好让家长们看着放心。”吴秀敏告诉记者,孩子们的家长都挺感谢她,路上遇到了,都会非常热情地打招呼,“以前我在社区里没几个熟人,现在好多人都叫我‘奶奶’,感觉特别受尊重。”

社区公益是和谐社会的起点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起人、知名公益人士才让多吉告诉记者,社区公益在中国属于刚刚开始的阶段,“之前一直开展不起来的一个原因,类似于古话中说的‘远香近臭’,都住在一个小区,日常可能会有一些矛盾或利益冲突,使得很多人宁愿远去千里帮助别人,也不愿意在社区里做公益。”

而开展好社区公益活动会对社区和谐、社会稳定有很大正面影响。“社区公益其实是和谐社会的起点。通过社区公益活动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邻居们互相熟悉,彼此尊重,彼此间的道德约束也会建立起来,整个社区的矛盾就会减少很多,社区里很多事情也都可以由互相熟悉的业主们讨论解决,至少不会因为邻居踩了个脚后跟就打到居委会,隔壁掉个花盆就打到法院。”

“如果社区矛盾减少了,社区氛围和谐了,大家多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对居委会、物业都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和监督,各种力量彼此牵制,互相监督,这种良性循环一旦运行下去,不仅会减少矛盾,减少居委会、法院的工作量,也会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