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张辉:用行动为民族音乐代言

来源:中华网文化2015-06-05 14:37:54 张辉 民族音乐

摘要:张辉说作为事业看,音乐让他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成为了一名在中国最好的民族乐团里工作的演奏者,也让他成了一个指导学生的音乐老师,同时希望弘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

编者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虽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说明不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列的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伴随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走出的不再仅仅只是“中国制造”,像民族音乐这种货真价实的“中国创造”文化也在不断向外传播,让世人在余音绕梁中感受一个充满魅力的中国。作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青年笛箫演奏家,张辉八岁吹响了手中笛子的第一个音,如今,年近而立之年,民族音乐演奏、教学和推广这“三部曲”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主旋律,他说希望能通过不懈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彰显民族文化的软实力。

张辉个人照片

书架上的空气加湿器开着,默默地喷洒着水汽,周围的摆设时不时的被笼罩其中。北京天宁寺桥附近的一间公寓里,张辉正在指导着一个学生练习吹笛,房间里的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家居,书架上摆放着一些小的物件,一个埙默默地蹲坐在上面,在不断袭来的水蒸气里若隐若现。这里就是张辉授课的处所。到了约定的时间,家长便带着孩子来上课,没有过多的寒暄,一切都磨合的很好了。送走了这家,另外的一家马上就会敲门进来。

除了参加乐团里的练习和演出外,张辉还担任着周边一些学校的音乐指导工作,利用业余的时间指导学生练习民族音乐。“就在不久前,我指导过的一个学生还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呢!”张辉一脸的自豪,仿佛能看到他当初自己金榜题名时的样子。

感恩每一位老师

与音乐会上的西装革履或者传统民族服装不同,拖鞋,白色T恤和黑色短裤,张辉休闲的打扮让人一下子看到了这个青年演奏家的另一种节奏--一个八零后的大男孩。刚刚从上海出差回来,张辉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参加乐团里新曲目的练习,指导学生民乐演奏,策划一些文化传媒公司的活动。

回忆起这些年来自己的经历,张辉说幸运的是在每一个人生关键点上都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指导自己走好每一步未来的路,为以后的前进指明方向。张辉的老家在浙江金华,一个因为火腿知名的城市。与大多数男孩一样,张辉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也进入了“淘气的季节”,学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干什么都毛毛躁躁。

一次跟母亲走亲戚的机会让张辉与笛子结缘。“快到亲戚家时,一阵笛子声传到了耳朵里,我们俩都觉得很好听,听着就让人心静了不少。回来之后,母亲便开始为让我学笛子的事情张罗起来了。“张辉这样回忆到自己走上学吹笛子的路。虽说当时也算喜欢,可张辉并没有做好亲自去学的准备,再加上已经过了学吹笛子的最佳年纪,他便开始百般推脱,耍起了“无赖”。耍赖归耍赖,母亲的话还是要听,在当地竹笛教师赵文标先生的指导下,张辉拿起了笛子,开始从“呜呜”声吹起来。

一年时间坚持下来,张辉的笛子已经吹得有模有样,这让周围的不少人颇为惊讶,觉得他是学音乐的好苗子。有了一点点名气,他也便有了很多演出的机会,并在当地一次规模较大的比赛中拿了大奖。张辉说:“现在好多孩子学习乐器都开始的很早,当初我学习了一年就能拿到大奖在外人看来很不可思议。后来又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笛子演奏家张帆副教授看中,进入到了位于岭南的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习。”

广州六年的学习经历,让这个浙江走出来的小伙子已经能够简单地用粤语与当地人交流,还当着笔者的面随口秀了一段。还没等他说过瘾,张辉的母亲打来了电话,询问起了他最近的状况。换掉粤语,他便走到一旁又开始用浙江话开始向母亲“汇报”起了工作来。“其实在我整个学习吹笛子的过程中,我妈妈也是蛮拼的。”接完电话,张辉回来继续说道。为了达成他考进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心愿,张辉的母亲放弃了自己的企业,专业陪伴在儿子身边。最终能够让他步入艺术的最高殿堂。

回忆起大学时代学习,张辉说:“中央音乐学院期间,我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戴亚教授,戴教授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恩师,他不仅在专业方面给我各种指点,同时也在为人处世方面让我懂了很多,甚至可以说,他塑造了我看待世界的方法。”

大四时,通过音阶、24大小调、中国广播乐团困难片段的演奏等非常困难的多重选拔,张辉最终如愿进入了中国最好的乐团--中国广播乐团民族乐团,成为一名青年笛箫演奏家。

笛子和箫 鱼和熊掌可兼得

张辉的个人工作室

公寓的沙发上,打开的书包里放着刚才上课会用到的教具--一根根各式各样的笛子和箫,指着这些乐器,张辉向笔者一一介绍了起来,一会儿还有学生要来上课,这些都还会用到,也就不用收起来了。

笛子和箫,当被问及更偏爱哪一个时,张辉说:“这个很难讲得清。音乐对我来说,是一种排解情绪的方式,同时也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在张辉看来,笛子和箫并不冲突,不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掌握了吹笛子的技巧,箫、埙和葫芦丝等这些乐器学起来也就会变得很容易。

说到自我表达,演出时候的“入境”便成一个新的话题。4月30日晚上,中国广播乐团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一场室内音乐会,张辉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被定为开场节目。看着他双目紧闭,沉浸在自己笛声的世界里,就连台下不在少数的小朋友都很快进入了了音乐会的氛围里来,开始随着乐曲欢快的节奏,摇头拍手。

在乐团呆的这几年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不管是小型室内音乐会,还是大型交响音乐会,张辉只要一拿起笛子来,便会很快进入状态,进而完全沉浸在乐曲的世界里。

“我打个比方吧,就好像你一个人在沙漠里,濒临绝境,突然你看到前方有一片绿洲,但是你知道你自己是到不了的。就在你抱着希望又同时感到绝望地倒下的那一刹那,突然醒来发现自己是在做梦呢,又踏实,还好不是真的。哈哈,但是这就是音乐给我的一种感觉。好像一种幻觉,但是又非常美妙,是一种现实生活之外的存在。”

这要是搁在前几年,张辉还在为上台演出而心里打鼓。回忆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演奏的经历,张辉说那个时候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整个人处在一种放空的状态,甚至紧张到双腿发抖。

一根笛子,不仅让张辉找到了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更让他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对于个人的自信,对于民族的自信。而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则让他在走出国门,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时,显得更为自信。他说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之余掌握一门技艺,给自己灵魂一个暂时的栖息之处,对于现代人尤其重要,它能够让人们静下心来,仔细审视一下自己与周围的世界。

民族音乐作为交响乐

张辉演奏现场照片

2015年4月,“古典印象国乐坊”作为一个民乐组合应邀出访欧洲,张辉便是这个组合里的一员。“古典印象国乐坊”,由古筝演奏家范玮卿创立,加上琵琶演奏家缪晓琴、二胡演奏家孔伟娟、中阮演奏家耿慧以及唯一的男性、笛子演奏家张辉五人组成,是一个典型的室内乐组合。

除了室内乐,近年来张辉所在的乐团也在不断改编一些经典曲目,使其适合交响乐的演奏,这也是目前民族音乐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张辉说中国的民族音乐向来是适合几个人的合奏的,这一点从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那里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一点到了现在,就发展成了我们熟知的室内乐,在这样的演奏过程中,每个人所使用的乐器不同,可供个人发挥的空间很大,自然挑战也就很大,谁也别想“滥竽充数”。但是到了交响乐里就不一样了,庞大的乐队里,几个人可能同时演奏同一乐器,这就考验大家的配合程度了。加上很多交响乐的曲目都是新编的,如果不经过不断地磨合,那是很难有好的效果出来。而个人的“炫技”在交响乐里则会被禁锢在较小的范围内。

交响乐与室内乐,孰轻孰重,很难说。交响乐乐团人数多,规模大,气势壮,演出的成本也就会响应提高,演出场地也是一个硬性指标,这对一些规模较小的音乐会来说是个难题。室内乐则没有了人数的限制,可以在较为广泛的场合内演出,有利于民乐在国内的普及。

让“女汉子”找回东方美

指导学生练习民族乐器是张辉日常工作很重要的部分,这也被他看做推广民族音乐的很好方式。

 “现在的孩子们,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很多人在很小的年纪就开始接触乐器了,除了学校的音乐教育外,家长们还会为孩子请一些家教,专门学习一种乐器,作为孩子的一项特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孩子的爱好和潜力在早期就能被发现和发掘了,对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谈到对现在孩子们学习民族乐器的看法,他觉得虽然现在很多孩子在学各种技艺,但是要想掌握好一门技艺还是要看孩子能不能真心喜欢它,而不是敷衍塞责,此外便是一位位出色老师的指导了。

除了指导在校学生,经过两三年的认真考虑,张辉还在北京苏州街附近创办了一个音乐工作室,取名“夔云琴社”,为社会上喜欢民族音乐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去处。

“最终让我做出这个决定的,可能真的是对于音乐的热爱。我发现,这就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所以我就要认真地把它做好。尽管可能这个琴社前几年都会处于亏损的状态,但我相信它会不断地发展起来,因为这是在做正确的事。无论是对于音乐理想的追求,还是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弘扬,我都认为它是正确的事。”

工作室只是张辉民族音乐事业的一个开端,在将来,他还打算在杭州成立一个“淑女学院”。他说现在的这个时代,由于各种信息的传播,“女汉子”越来越多,中国的女子都忘记了自己本来的很美的样子。他希望通过这个学院的建立,可以让中国的女子有更多传统的美,东方的美。

八岁便与音乐结缘,张辉的工作与生活已经被音乐填得满满的了。他说作为事业看,音乐让他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成为了一名在中国最好的民族乐团里工作的演奏者,也让他成了一个指导学生的音乐老师。同时音乐还让他一直有一种希望,比如希望弘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学习传统的民族乐器,这让他对于未来有更多的想法,也不会减慢继续前进的步伐。

(杨红军)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