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公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

在地球的"蓝色心脏"里,有位女神

来源:《中国慈善家》2015-06-09 14:38:32 女神 心脏 地球

摘要:大家行动起来,发挥专长,动用资源,使用一切能够想到的办法,点燃公众的参与热情,为拯救和恢复海洋—地球的蓝色心脏—支持全球海洋保护区网络的建立,并使之足够巨大……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题为“健康的海洋,健康的地球”。

2008年12月5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将每年的6月8日定为“世界海洋日”,希望借此机会让世界各国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发现海洋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同时也审视全球性污染和对鱼类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给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

海洋是地球的心脏。正如心脏为身体各个部位提供血液一样,海洋将全球不同的民族联系在一起。海洋能调节气候、产生氧气,为人类提供食物,同时也是众多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以及人类重要药物的来源地。然而数据显示,全球多达40%的海洋被认为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包括污染、渔业耗竭、沿海栖息地丧失等。

今年的世界海洋日聚焦塑料污染治理。塑料污染严重危害海洋生态。研究表明,全球海洋表面漂浮着超过5万亿件大小不一的塑料垃圾,总重量近27万吨,这还并未包括海岸线、海底、悬浮在海水中的庞大数量的塑料垃圾。塑料制品的降解速度十分缓慢,能长时间污染水道。塑料微粒会因浮游动物等水生动物误食而进入海洋食物链,人类也会因食用受污染的海洋产品而影响健康。联合国呼吁为了确保子孙后代的健康与安全,人类必须负起责任,像海洋照顾我们一样保护海洋。(新华网)

Sylvia Alice Earle是美国的海洋学家、探险家和作家,曾被美国地理学会的探险俱乐部成员称呼为“深海女王”,被《时代》杂志评为“地球第一英雄”。她领导了100多次探险活动,出版了190多篇专著、科普书籍和学术论文。她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巡回演讲,宣传和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尤其是海洋环保意识。

她向来敢为人之不敢为,一如1979年无惧生命危险无缆深潜381米,这一次,她决定改变世界,要在全球建立海洋保护区—“希望所在”(Hope Spots)

女人老了,今年已经八十岁。

她身材不高,略微佝偻而颤抖,但脸上看不出憔悴;脖颈上戴着淡金色的贝壳项环,微卷的齐肩短发,使人想起海边阳光下的细沙。一双眼睛里透出愉快和满满的信心。

她叫西尔维娅·爱丽丝·厄尔(Sylvia Alice Earle),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最热爱海洋的女人。

1950年代,她是使用水肺深潜的第一人;1960年代,她是海洋科考队中唯一的女性。至今,她已经带队海洋探险100余次,累计海底工作、生活时间超过7000小时,是多项女子潜水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包括2012年夏天以77岁高龄创下的1000米独潜纪录。《纽约客》、《时代》、美国国会图书馆等纷纷向她致敬,称她为“深海女王”“第一地球英雄”“在世传奇”。

她非常健谈,说的几乎都是海洋。柔软的白沙滩,茂密的红树林,绵延的海草,红的、绿的、褐的,漂浮在海面之上,筛子似的把天光摇落到水下,与那里栖息的生灵嬉戏:海胆、海蛞蝓、半指长的海马、蜻蜓大小的飞鱼??午夜般漆黑而神秘的深海,也让她着迷:“关掉随身照明设备,我仿佛一下子到了宇宙,到处都浮游着发光的海洋生物,或明或暗,或蓝或绿,每当我向前游去,身后都会随之飘起一条绚丽的银河!”她那么陶醉,声音里仿佛有一把钥匙,打开通往另一世界的大门。

不在海里的时候,她写作、拍纪录片、奔走于世界各地,分享与海洋的故事,倡导对海洋的爱护。2015年4月7日,她来到中国,站在清华大礼堂的讲台上,发布她的新书《无尽深蓝》(Blue Hope: Exploring and Caring for Earth's Magnificent Ocean)和纪录片《蓝色使命》(Mission Blue),并与2015年世界地球日形象大使、演员刘烨一起呼吁保护海洋、拒吃鱼翅。

“鲨鱼不是人类的敌人,它们已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4亿多年,出现得比恐龙还早。它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见证了海洋的进化过程。它们的存在至关重要,如果遭到大量猎杀乃至灭绝,影响将至整个海洋生物链,而最终我们人类也将在劫难逃!”

厄尔在说,人们在听。

“深海女王”的愿望

“我的愿望是:。”

2009年2月6日上午,在2009年TED大奖颁奖典礼上,厄尔公布了自己的愿望。从2005年始,美国非营利机构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大会每年评选三位大奖获得者,除了提供每人10万美元的奖励,还会动员全体TED社区的力量和资源,帮他们各实现“一个改变世界的愿望”。

同属生态保护的范畴,海洋生态保护受到的重视远远低于陆地生态保护。据统计,目前约有12%的陆地受到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保护,诸如建立国家公园、世界自然保护遗址、旅游区等,但占全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受保护的比例却只有不到3%。

厄尔告诉《中国慈善家》,这是全球生态保护中一个严重的弊病。“自20世纪以来,大多数自然保护机构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陆地生态的保护上,我们所有的保护政策也是,鱼类被当做可以随意获取的食物,而不是野生动物,这是偏见。”

她决定改变这种现状。她向来敢为人之不敢为,一如1979年无惧生命危险无缆深潜381米,这一次,她决定改变世界,要在全球建立海洋保护区—“希望所在”(Hope Spots),并把目光投向了因滥捕和污染而生态日益脆弱但却几乎不受到任何保护的公海。“蓝色使命”(Mission Blue)项目由此诞生。

为了帮她实现愿望,2010年4月初,TED大会组织了一次史无前例、为期四天的 “蓝色使命之旅”。70多位来自全球的商界领袖、慈善家、投资家、文化名人、明星,包括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等,在《国家地理》杂志的“奋力号”航船上,倾听了包括厄尔在内的30多位海洋科学家、深海探险家关于全球海洋生态危机的分享。

“我们意识到,她关于拯救海洋的愿望,非得动用我们全部的资源才有可能实现。”TED大会负责人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最终,“蓝色使命之旅”共筹得了1870万美元,用于启动八个海洋保护项目,其中包括在围绕着百慕大群岛的马尾藻海建立第一个真正的公海保护区。

马尾藻海是北大西洋中一片布满马尾藻的特殊水域,四面都是广阔的洋面,因洋流作用常年无风,历史上有不少船只进入后因缺乏航行动力而被活活困死。所以,马尾藻海向来有“海上坟场”之称,充满未知的“百慕大三角”就在其中。

在厄尔的眼中,马尾藻海却是一片“海上的金色雨林”。她曾从西边潜入其中。在可见度超过60米的海水里,数以亿计小如实点句号的珊瑚虫漂游在海藻之间,“一个全新的珊瑚群在孕育。”珊瑚群意味着更多海洋生物的繁衍、栖息之地,是海洋生态循环的关键环节,在她看来,“这就是希望所在。”

世界在回应她的呼吁和行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接手了“蓝色使命”项目,致力于把它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全球海洋保护运动。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00个志同道合的权威海洋保护组织和机构加入其中。厄尔本人则另外发起了非营利机构“西尔维娅·厄尔联盟”(Sylvia Earle Alliance ),把主要精力投注于支持全球各地海洋保护区的建立之上。

在清华大礼堂的讲演中,她展现了一幅标注了全部海洋保护区的世界地图。截至目前,世界四大洋中已建成“希望所在”海洋保护区57个。眼尖的人马上发现:为什么中国周边海域没有标注?

“我认为,中国周边的水域就是一个巨大的蓝色‘希望所在’。中国是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国家,这里的人们对于地球未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厄尔说,“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你们面对面地分享我的所爱:海洋、海洋中的野生生物,以及最重要的,我们人类自己。”

蓝色使命

厄尔曾以为,怀抱着对海洋的热爱,她将终生埋首实验室,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潜水考察、深入了解海洋生物也不过是其中一项标准配置。1960年,为一些科普书籍和纪录片撰文时,她仍有背离学院传统的疑虑,因为当时的一条“正统学风”便是:“学术不为百姓道,道者皆难登大雅”(Thou shalt not writ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lest thou be considered a mere popularizer)。

1970年的聚光灯却完全改变了她的方向。那一年,她入选“玻陨石计划II”(Tektite II),并被任命为组长,带领其他四名女性成员,史无前例地在海下15米的实验舱中连续工作、生活了两周。“玻陨石计划II”是美国海军、美国航空航天局等部门赞助的“玻陨石计划”(Project Tektite)的继续,招募海底观察员以海洋为实验室进行科学考察。

这段海底时光,让厄尔“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了解复杂海洋世界中的生命”。然而,它带来的真正深远的影响,直至她结束考察、返回芝加哥之后才初露端倪。

“突然之间,我发现自己被推向了舞台的中央,无数的麦克风、摄像机对准了我。”芝加哥市为她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市民、媒体蜂拥而至。厄尔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她说:“我搜肠刮肚,想找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条理清晰地和普通大众分享我们的考察所得。”

海洋如此重要,它不但是无数生灵的栖息地,还是陆地上浩繁生命的起源,然而,怎样增加人们对海洋的了解?怎样引起人们对海洋的兴趣?怎样激发公众对海洋生态的保护热情?从那以后,她开始频繁地思考这些问题。

六十多年前,第一次和海洋亲密接触时,她和许多人一样,觉得“海洋这么大,人类不可能对它造成伤害。哪怕有所伤害,海洋也一定能够自我恢复。”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潜水见证和考察结果让她意识到:我们错了,过度渔猎、随意排放污染物、滥采石油等人类行为,正在使海洋沦为“超级市场和下水道”。

“无知是阻碍全球海洋保护进程最大的障碍。”她告诉《中国慈善家》,“只有了解了,你才可能去保护。”

消费鱼翅导致大量鲨鱼被猎杀正是其中之一。“人类每年从大海里捕出约1亿条鲨鱼,而中国是鲨鱼最大的消费国。对鱼翅的需求使得将近三分之一的鲨鱼种类濒临灭绝,另外还有约四分之一面临威胁。”

来北京之前,厄尔去了一趟哥斯达黎加。1972年,第一次去潜水的时候,她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它们,甚至结伴而游。然而,再次前往,那里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繁荣,无论是当地的鲨鱼,还是迁徙路过的鲨鱼,都因非法捕猎而数量骤减。

“鲨鱼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我们明白海洋生态循环的重要性,以及鲨鱼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才会真正开始保护行动。好消息是,现在海洋里还剩有10%包括鲨鱼在内的大型鱼类,我们还有时间补救—但是,不多了。”

无疑,她保护鲨鱼、拯救海洋生态的愿望是强烈的,甚至有人评价她为“极端主义者”—她已经四十多年没有再吃过鱼了—但是,她并不说教,“拒绝告诉任何个人他应该消费什么或不应该消费什么,因为这是个人的选择。”她只是把现实和可能的结果摆在你的面前。

讲演结束,八十岁的厄尔身穿海蓝西服、墨黑衬衫,被簇拥着上了一辆汽车,赶往计划中的另一个讲台。

她的 “蓝色使命”远没有结束。

(徐会坛)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