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5-07-10 15:19:03 金东 农村
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利用村庄闲置的场所,因村制宜建设“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找到了一条适合农村的办法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路子。这种做法用较少的投入解决更多农村老人的基本养老问题,并且可以带动和激发民间慈善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让农村养老广覆盖和可持续变得切实可行。
金东区财力比较薄弱,要想解决量大面广的农村养老问题,靠政府大投入新建、扩建相当数量的敬老院显然并不现实。金东区的思路是,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点放在“保基本”上来,也就是说,要保障大多数农村老人能够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这个“基本”就是帮助解决老人最需要最期盼解决的吃饭、洗衣等日常生活护理。去年初推出白天统一照料晚上分散回家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受到群众广泛好评。目前,全区已建成运行的服务中心288家,解决了7400余名农村老人日常用餐、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等最基本需求,服务辐射3万余老年人,实现了以小投入办大好事,以小成本惠大民生。
同时,在养老选点上已向规模较小的村庄推进,对部分没有闲置场所可改建的村庄,采取由中心村统一配餐、统一配送、统一托管的服务形式,来满足老人基本需求。
由于这种养老服务中心,是利用村庄现有房屋、闲置校舍、旧办公楼等修缮改建而成,较之机构养老,一次性的硬件建设投入少,加之老人夜间分散居住,大大减少了运行成本。如果新建一家容纳50多人的敬老院,一次性建设投入需500万元左右,10到20亩用地。而这500万元至少可以建成4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老年人口更可扩大到800多人。
金东区在布局实施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中,采取两个“由大到小”的推进策略。一是在规划选点上,先选择老人多的中心村和规模较大的村进行建设,再逐步推向一般的村和规模较小的村。二是在服务对象上,先保障高龄、空巢、孤寡、贫困等困难老人的养老需求,再推进满足年龄较小的一般老人。并在调研测算的基础上,推出建设“基本版”的补助政策。就是每建一家居家养老中心,区里给予10万元上限的财政补助,同时配套补助每家每年3万元的运行经费。“基本版”的农村养老中心,具备了老年食堂、医疗保健、文化生活的三大基本服务功能。同时,能保障80周岁以上老人和最困难家庭中60周岁以上老人的中晚餐,每人每餐只收2元的低偿服务。对于集体实力较好的村庄,村级组织可以建设“升级版”的养老中心,建筑样式可以更漂亮,服务内容可以更丰富,保障人群可以更放宽。
这种居家养老符合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符合老年人养老的心理需求。农村老人大多数喜欢不离乡、不离家、不离亲,村里有了这样的养老服务中心,可以让老人不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不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能得到吃饭、洗衣等日常生活照顾。农村老人对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很容易满足。许多农村老人表示,能在家门口吃上有政府补贴的热饭热菜就很开心了,感谢共产党解决了他们最迫切的服务需求。有的老人还编起顺口溜称赞说,“统分结合来养老、吃饭聊天村口找、政府补助我享受、农村老人福气好。”
金东区全面推行农村养老,给民间慈善力量提供了释放爱心的平台和机会,这股涌动的慈善力量有效保障了农村养老中心运行的可持续。只要村里建有养老服务中心,就有许多热心慈善的企业和个人主动与之对接,提供慈善帮助。有捐粮油米面食物的,也有捐钱的。去年以来,孝顺镇商会企业一次捐了200多万元,该镇商会会长孙伟华说,百善孝为先,给老人养老捐钱,这是修福的事,大家都非常积极。目前,区财政已出资1000万元,企业、商会的捐赠额近1000万元,明显减轻了政府持续投入的资金压力。大批热心慈善企业和个人捐钱捐物,不仅能解决一般老人的贴补养老问题和减轻政府负担,而且能够让农村老人逐步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许多村庄养老中心平时的运行费用除了上级和村委的补助外,更多的是来自本村人的捐助,每笔都写在让老人看得到的“孝心榜”上,由于捐的多,村委决定把享受伙食补贴的老人,从原限定80周岁以上放宽到75周岁老人。
农村与城市养老相比,城里的老人能够通过市场交换买到服务,而农村的老人则不行,就是有钱也难以办到,这就需要政府出面来做。金东区的统分结合养老新模式,符合农村实际,切实可行,可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像这样一个经济实力较弱的县区,也能够挤出财力推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其他财力条件比金东区好的县市则更能够办到,因此很值得学习借鉴。
从金东区实践的情况看,因村制宜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花钱少、受益广、影响大、口碑好。金东经验能够实现农村养老广覆盖,保障“兜底线”,其模式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其意义不仅仅是办件惠民实事,更重要的是,在一定意义上是改善和提升地方党委政府形象的一种政治投资,有利于消弭因城乡差距大带来群众的不满情绪,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目前,金华市已决定在全市各县(市、区)推广金东经验,在更大范围内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