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招投资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招投资

雁栖开发区如何从“区”转向“城”

来源:北京商报2015-08-10 14:37:14 雁栖 开发区

摘要:转型不仅是产业升级,更多的则是打破固有的思想束缚。成立于1992年的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也是如此,它将如何迈过思维定式这道坎呢?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无论三地角色定位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产业一体化先锋作用的当属各类开发区、科技园区、专业园区。这些园区有的很年轻,有的则正值壮年;有的名头很大,有的还不被人所知;有的占地面积上百平方公里,有的才几平方公里;有的把目光锁定在战略新兴产业,有的耕耘在第三产业。我们期望,通过实地走访京津冀三地的园区,讲述它们的昨天,记录它们的今天,放眼它们的明天。而它们的今天与明天,也正是京津协同发展的鲜活写照。

曾几何时,工业开发区风光无限,它们绝对是北京区县尤其是郊区县经济发展的中坚。但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再次定位,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开发区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于是,开发区们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说易行难。转型不仅是产业升级,更多的则是打破固有的思想束缚。成立于1992年的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雁栖开发区”)也是如此,它将如何迈过思维定式这道坎呢?

从“烟囱产业”到智力经济

时隔三年,再次踏上雁栖开发区的土地,已与记忆中有了很多不同。一些崭新的建筑物拔地而起,数个全新的产业园已有模有样。更令人感到振奋的是,这个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的区域到处涌动着创新的激流。

为何如此?这还要从23年前说起。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进入了开发区的高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掀起了开发区的建设浪潮。当时还以工业为经济支柱的北京也不例外。尤其是北京的郊区县,建设经济开发区必然地成为了当时发展区域经济的关键。

1992年,雁栖开发区在长城脚下、雁栖湖畔呱呱坠地。它的出现,提振了怀柔的经济,成为了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经过八年的发展,经北京市政府批准,这个开发区在2000年由区县级升级为市级工业开发区。

与此同时,随着北京的转型发展,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雁栖开发区所在的怀柔区定位也发生了变化:与密云、延庆、平谷、门头沟4个区县共同成为了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区。

粗放式的发展工业已不能适应新的定位,于是雁栖开发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转型,在发展的同时将生态评价放在了首位。于是如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低污染、低耗能、低耗水的科技企业先后入驻开发区并迅速成长起来。

到了“十二五”时期,在坚持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上,北京市将怀柔区定位于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雁栖开发区开始了第二次转身。2012年2月,被北京市经信委批准为“市级生态工业示范园”;2012年4月21日,由北京市科委与怀柔区政府共同打造的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挂牌;2012年10月13日,以雁栖开发区主园区为核心的7.11平方公里被正式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六园”;2013年,被认定为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新区。

如今,短短几年间,雁栖开发区正由一个纯粹的工业区,逐步走向了一个高新技术园区,已成为了怀柔区打造文化科技新区、现代产业基地的支撑。高能耗、高污染、高水耗的企业正逐渐被高科技、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企业取而代之。

据统计,目前已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企业入驻雁栖开发区,由南向北依次形成了数字信息产业园、科技服务产业园、都市产业园和纳米科技产业园。高科技产业产值已达到了园区总产值的40%。

第三次转型瞄准生态科技城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正深入推进,非首都核心功能正加速向外疏解。

变革中的阵痛在所难免。在市场疲软、生产成本增加、产业结构升级、构筑国内经济新常态、产业疏解等宏观经济背景下,今年雁栖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小幅下滑。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雁栖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6.3亿元,同比下降6.7%,占怀柔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8.8%,同比上升9.2%;销售收入135.8亿元,下降2.8%;利润总额4.7亿元,下降57.5%。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短时期的数据‘不好看’在所难免,而这也成为了我们以更长远的视野看待发展的推动力。”面对经济新常态,雁栖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肖东亮如是说。

眼下,雁栖开发区的第三次转型已踏上征程。雁栖开发区正谋划与布局自己的未来:在2030年,将这个面积15平方公里的区域打造成一座产城融合的生态科技城,雁栖开发区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全国投资设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辐射带动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发展。

“分享资源、共享收获,摒弃园区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这种对经济新常态下园区的发展思考,让人眼前一亮。在采访中,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雁栖开发区正在打造的生态科技城将构建以飞地经济为支撑的区域合作体系。

根据计划,雁栖开发区将重点实施产业项目转移合作、企业项目合作、共建园区合作、技术输出合作四大合作,将跨区域合作打造成为开发区产业空间拓展发展的新模式,在全国发挥样板示范作用。争取到2020年,开发区跨区域合作项目超过50个,其中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对外重大项目达20个以上,跨区域合作引入重大项目达30个以上,多主体的跨区域合作机制基本建立。

在这其中将包括产业跨区转移合作、企业跨区项目合作、联合共建园区合作、产业技术输出合作。根据计划,未来雁栖开发区在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资金充裕且专业运营经验相对丰富时,探索在创新高峰地区创建园区。联合中科院各院所以及各大银行、风投等机构,按照“孵化+投资”的模式,在硅谷创建纳米科技孵化产业基地,为开发区吸引有潜力的纳米科技企业提供储备对象。

虽然目前雁栖开发区的资金还相对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还在“路上”,但雁栖开发区正通过多种途径尝试“孵化+投资”的模式。

今年5月,专业园区建设运营商联东U谷已在雁栖开发区建设集办公、研发、中试和展示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基地。今年,雁栖开发区还将尽快实现万方研发服务中心二期孵化器项目投入使用,启动与中科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及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孵化联盟合作共建中科雁栖湖企业创新服务平台。

产城融合还有很多路要走

雁栖开发区打造生态科技城构想的提出,四个关键词成为了背景。“第一个关键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为开发区跨区域深度合作、借力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二个关键词是首都新定位。要求我们在‘高精尖’经济结构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第三个关键词是中关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协同发展,为我们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第四个关键词是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这进一步强化了我们承担的历史使命。”肖东亮认为,雁栖开发区的第三次转型有着前两次无可比拟的基础与前景。

同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雁栖开发区的这次转型也是产业园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开发区已经进入了以产城融合为特征,更加强调生产、生活融合的第四代产业园发展阶段,产业园区将打造成为综合性的现代新城。

产城融合,有了产业还不行,还要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北京商报记者驱车在雁栖开发区“转了转”,周边已有了部分配套。27万平方米的顶秀美泉小镇、18万平方米的世嘉光织谷、10万平方米的栖美园以及育龙经济适用房小区皆已建成并交付业主使用;占地7万平方米的万方服务中心,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酒店、会议、会展中心、康体中心、孵化器功能于一身,目前已有包括中青旅集团在内的几家企业集团签约入驻,并已于2013年陆续开业。这些项目均位于雁栖开发区西侧,是商务配套区。

在雁栖开发区主园区内,力学所东侧是正在施工的人才公租房项目,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6.16万平方米,可提供80-130平方米的住宅684套,已投入使用。在这个公租房对面是由怀柔区教委与海淀区教委合作共建的北京市101中学怀柔分校项目,2014年9月1日第一批新生已入学。

雁栖开发区南侧,在怀柔东部新区西北角建设了一座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三甲医院,目前已投入使用。

尽管与几年前已经天壤之别,但在肖东亮看来,距离产城融合的目标还有很多路要走。这其中最具挑战的是,打造生态科技城的要素均需从外部引入。由于怀柔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源配置能力还不足,吸引更优质的配套布局尚待时日。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雁栖开发区实现功能上的巨大转变,要从纯粹用于地方招商引资的产业园区,逐渐向集工业与生活一体的新型城市转型,产业园在实现经济上高产出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产业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和一流人居、教育、医疗等社会配套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区域投资、创业、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强化对产业资源的聚集和吸附。同时系统复杂的园区开发建设任务,也需要开发区创新开发模式,需要园区开发运营公司向产业新城综合服务公司转变,强化多项业务,积极吸纳整合社会力量参与。”肖东亮认为,虽然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冲破了固有的发展思维定式,给了生态科技城一个全新的起点。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园区明星

奥瑞金

智能包装的拓荒者

说起奥瑞金,大家往往会联想到一头在饮料市场赫赫有名的“牛”。作为全球著名的功能性饮料品牌,红牛每年采购的数十亿个饮料罐中,有90%来自奥瑞金的生产线。

1997年,在海南创业三年的奥瑞金跟随红牛落户雁栖经济开发区,开始了“二次创业”。短短20年,奥瑞金已从仅有一条生产线的小工厂,成长为国内领军的大型A股上市公司。

回忆起当年的历程,奥瑞金副总裁陈玉飞说:“我们的企业可以说是与雁栖经济开发区共同成长的。”

如果说,奥瑞金的选择见证了雁栖经济开发区的成长,奥瑞金的腾飞则映衬出雁栖开发区不断凝聚的实力。如今,以食品、饮料产业为核心的雁栖经济开发区都市产业园区已经聚集了如红牛、玛氏、达利园、露露等诸多优势品牌,形成了产业集群优势。

奥瑞金副董事长周原说:“传统意义上的包装生产企业常被笑称是原材料的‘搬运工’,这只是体现出了包装的‘价格’,体现不了真正的‘价值’。这也是奥瑞金‘综合包装解决方案提供商’战略出台的原因之一。”

奥瑞金董事长周云杰表示,他们意识到互联网+包装的智能包装时代即将到来,未来包装产业必将在大数据时代不断拓展。红牛二维码项目就是将数字科技与“综合包装解决方案”相融合的全新实践。

如今,奥瑞金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管理模式将帮助奥瑞金继续拓宽国际市场,并带动国内业务再度升级。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