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2015-10-20 09:27:28 武侯区 成都 城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繁华的角落依然存在一些贫困人群的现实,使得消除内部贫困成为每个城市在发展升级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位于锦官城南的武侯区,是成都主城区的繁华新城,并正在成为全面实现城市化的典范城区。在这一进程中,武侯区以棚户区、老旧院落和城中村的改造为抓手,消除中心城区贫困,着力改善中心城区困难家庭和群众的生活条件。
推行阳光搬迁模式 捆绑方式改造
“这盘是政府主导的棚户区改造,几十年想住新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今年6月,住在武侯区民主路的唐婆婆心头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来了。
在过去十几年间,资金不足、成本大的难题让民主路的搬迁多次陷入僵局,唐婆婆盼着搬新家的愿望也只能一拖再拖。2014年6月,在武侯区新一轮棚户区改造中,民主路的搬迁改造再次被提上日程。就在唐婆婆满心欢喜时,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在民主路,还有三十多户居民因房屋没法认定,签约被迫暂停。今年,面对普遍存在的公产、私产无证房难题,武侯区房管局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武侯区无证房认定办法》,通过与省市相关部门的协调,最终完成了民主路30余户居民的无证房认定。唐婆婆搬新家的愿望即将实现。
今年是武侯区启动棚户区三年改造计划的第三年,按照“一年有变化,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目标,从2013年8月至今,全区共启动13个棚户区改造,其中已完成9个,同时成化四厂、东华机械厂等4个棚户区正加快实施,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完成13个棚户区改造,彻底消除棚户区。
时间紧,任务重,但工作不能打折扣。为此,武侯区推行"片区统一改造、整体平衡"改造模式,将棚户区地段与黄金地段、棚户区改造项目与市政项目搭配(捆绑)方式进行改造,有效解决单个项目投入远大于产出难题。
从用地性质看,武侯区改造后可提供公服公建用地约180多亩,规划可修建社区服务用房、养老院、农贸市场、消防站等公建配套用房约30万平米,可落实规划绿地近40亩,基本满足群众改善性需求和改善区域公服公建配套不足的现状。
在规划的市政建设地块,武侯区采取市政设施和商业用房“叠建”的模式,既平衡了改造成本,又满足了市政功能,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该区预计可修建商业(住宅)面积约600万平方米,这也为区域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提供载体保证。
在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武侯区政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实施“协商搬迁”模式,创新了带方案征求住户意见从事后到事前的新模式,提前摸清住户心里底线,待住户意愿达到95%及以上时才启动签约工作,并率先在全市制定了无证房认定办法,破题政策瓶颈,成功推动一些重点项目的签约工作的顺利完成。
据统计,自2013年8月武侯区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启动以来,已启动32个项目,至年底前将力争实现26个项目的签约完成。下一步,将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加快推动剩余37个危旧房项目的启动,最终通过69个或更多项目的实施。
加快老旧院落改造 创新院落管理
“请设计公司来回答下,院子里的路面究竟是水泥路好还是沥青路好?”“之前的水管太细,院子里浇花、冲洗垃圾,水压根本不够,能不能在注重外表的同时也一并把细节解决好?”“我们想请设计公司来提点建议,非机动车棚究竟是分一处还是两处,如果是两处,设计上能不能统一,既科学又美观。”今年6月,在武侯区跳伞塔街道的会议室里,来自林荫街9号两个院落的居民代表与街道办工作人员和院落改造设计公司工作人员坐在一起,对着一张张设计精美的改造设计图纸,不断地找“茬儿”,最终把所在老旧院落的改造方案确定下来。
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成都将中心城区老旧院落改造工作纳入今年的民生工程目标,提出将完成改造944个老旧院落。其中,武侯区79个。
经统计,武侯区2000年12月31日前建成、未建立房屋专项维修资金、未实施物业管理的老旧院落共计866个,院落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针对这一状况,武侯区将改造数量增加到100个,其中85个院落按一般院落标准改造,15个院落按示范院落标准改造。全区还计划,2015年至2017年三年完成393个老旧院落的“硬件+软件”改造。
老旧院落改造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如何找到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功夫?武侯区的做法是一面强化目标责任,一面发动宣传,打好群众基础。
按照“总体规划、综合整治、分类改造、一院一策”总体思路,武侯区对老旧院落改造方案充分公示并广泛征集居民意见,院落居民同意率达到95%以上才启动改造,确保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这中间,大到景观风格、绿化设置,小到一个垃圾桶的摆放,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据了解,武侯区共收集居民关于老旧院落改造意见1000余条,其中60%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真正做到了按照群众的呼声,按照群众的要求来改。
老旧院落改造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为不让改造成果昙花一现,武侯区按照物业管理机制推进工作与硬件改造同步启动、同步推进、同步验收的原则,积极探索社区代管、准物业管理、院落自治管理三种物业管理方式,由业主自主选择,彻底改变老旧院落“有人住无人管”的现象。
当下,武侯区正积极开展试点,推动院落归集维修资金,并率先建立了维修资金保障制度,以使在院落改造好后,房屋共用部位、设施维护、设备需要维修、更新和改造等一系列老小区普遍存在的管理缺位能够得以解决。
加快“城中村”改造 更新城市风貌
中心城市主城区全面实现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主城区场镇的改造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市新格局、实现城市化和谐持续发展的重大开拓。成都市提出到2011年,城镇化率要达到67%,主城区要实现全面城市化,与此同时,成都实施城市“南扩”战略。
位于武侯区西南板块的簇桥、金花桥、机投桥片区原来被称为“城乡结合部”,因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成都“南扩”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
从2007年11月起,武侯区实施“城中村”改造与开发建设计划,完成改造范围内房屋的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公建配套设施的建设,全力将簇桥、机投、金花三个“城中村”打造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齐备、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区。目前,这三大片区已基本实现道路、管网、宜居面貌,初具现代城市功能。
为推动城市形态有机更新,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网完善的现代新城区,改善城中村广大群众的生活条件,武侯区对城中村成片成规模,居住条件较好,居民无拆迁改善住房诉求的房屋以及城中村范围内的出城通道进行“城市更新”整治,将依托城市形态更新同步推进城市业态、文态、生态优化,进一步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引导优势服务业聚集发展,打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商圈和商业街区,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
按照规划,到2017年底,武侯区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工作,该区将通过城中村改造,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不断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推动城市优化升级,以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标准再造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成都市武侯区正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美丽新城。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