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实践探索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探索

金华:“十法”治水惠民生

来源:民生网2016-03-15 11:25:30 惠民 金华

摘要:自2013年6月金华市开展“五水共治”以来,通过水岸同治、统筹推进,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水攻坚战、持久战、巩固战,全市流域水质取得历史性突破,城乡环境大幅改善。

2016年2月29日下午,浙江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金华市荣获2015年浙江省“五水共治 ”工作优秀市,第二次捧回大禹鼎。同时,金华市所属的浦江县、武义县也被评为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先县 (市、区),捧回了大禹鼎。

去年,浙江首次颁发大禹鼎时,金华就年度考核全省第一,一举捧回了三尊。这一次,金华“守鼎”成功并非偶然。自2013年6月金华市开展“五水共治”以来,通过水岸同治、统筹推进,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水攻坚战、持久战、巩固战,全市流域水质取得历史性突破,城乡环境大幅改善。截至目前,全市10个出市境断 面全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20个县(市)交接断面全部达到Ⅳ类以上,其中Ⅲ类以上水质17个,高达85% 。42个地表水监测断面首次全面消灭劣Ⅴ类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同时,原83条、749公里黑臭河得到了较为彻 底的整治。超过836公里的江堤河岸成了集防洪、治污、景观、休闲于一体的水生态风景线。关停淘汰“低小散” 企业(作坊)2096家,整合入园553家,改造提升3208家,新建产业集聚园区11个。依托青山绿水发展休闲旅游服 务产业,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1.7%和26%,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1和第3。

不过,金华市也坦陈,对照“三年可游泳”年度目标和“续走前列、再谋新篇”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当前金华市治水工作中还存在流域“清三河”成果巩固还不扎实、城镇污水处理“三率”总体还不够高、区域雨污分流整治还不到位、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还不规范、一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还不彻底、“五水”之间统筹推进还不平衡、全民治水动员还不深入、长效机制建设还不健全等八个方面的“短板”。

金华市五水共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金华治水“一年灭黑臭、两年 提水质、三年可游泳”的深化年、收官年、关键年。今年金华市计划重点抓好流域水质深度治理工程、污水处理 “三率”提升工程、截污纳管和雨污分流工程、农村“三治”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深化提升整治工程、地方块状 特色行业提升工程、防洪水综合治理工程、排涝水综合治理工程、保供水能力提升工程、抓节水综合治理工程等 十大工程。

其实,地处浙江之心、四江之源的金华,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水环境也付出沉痛代价。 2012年,金华全市地表水断面三分之一为劣Ⅴ类,三分之一接近劣V类,仅有三分之一达到Ⅲ类水质标准。2013年 6月,金华市贯彻省委省政府“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的总战略,率先将浦阳江治理作为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突 破口。2014年2月,浙江省“五水共治”现场会在金华召开,治水攻坚全面铺开。金华市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 铁的手腕,借势发力、趁势而上、强势推进,形成了全民治水、全域治水、全力治水的浓厚氛围。

金华市治水工作先后得到省级以上领导批示肯定68件次,接待来金学习2500多人次。通过两年多来的治水,治出了水清岸绿的新环境,治出了转型升级的新发展,治出了作风转变的新画卷。通过治水,金华人也依靠自己的智慧,总结出了治水的“十法”。

统筹谋划 科学治水

一是设定时间表, 分步实施。按照浙江省“三五七、三步走”总体要求,金华市制定了远近期工作目标,并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近期实现“一年灭黑臭、两年提水质、三年可游泳”。远期目标实现全流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打造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二是画定路线图,分类实施。在全省率先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五水共治”标准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出台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治污模式和地方标准,推进治水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三是排定项目书,分级实施。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时间化,时间责任化”要求,2014—2016年全市安排建设项目780个,总投资492亿元。按照属地管理、分层治理原则,明确市、县、乡、村四级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为推进治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抓住关键 攻坚治水

一是控污,打好“源头治理攻坚战”。用3年时间对全市所有应治理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限养、宜养区面源污染治理率分别达到100%、90%。严控工业污染,全市新建电镀园区(集聚区)5个,共整治重污染行业523家。综合整治宾馆、餐饮、洗车等城市服务“六小行业”,控制源头水污染。

二是截污,打好“截污纳管攻坚战”。将污染重、流量大、群众反映强烈的70个排污口,列为市控重点整治排污口,制作整治作战图,创新设立“一口双哨制”“挂牌销号”等创新机制,强力推进排污口整治工作。

三是清污,打好“污水处理扩能战”。扩增量,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厂治污能力,建成投运10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29.8万吨。盘存量,按照第三方运维模式,成立国有水务公司,统一管理市本级所有镇级污水处理厂。提质量,新建城镇污水管网971公里,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22座完成、4座开工。

重拳出击 铁腕治水

以不留退路、不作解释、不拖时间、绝不手软的“四不原则”,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措施、最严肃的问责推进治水。

一是下狠心。严查重处违法排污企业。采取“哪个部门处理快就叫哪个部门上,哪条法规最给力就用哪条法规套,哪种处罚手段重就用哪种手段来”的方法,对偷排漏排、屡查屡犯的企业,哪怕是金碗也要砸,一律关停,并实施“行政、民事、刑事”三责并追。

二是用狠劲。金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预设路线暗访,发现一次通报一次,两次整改不到位立即问责免职。以“一季一行动”的频度,开展“亮剑斩污”“零点行动”“环保风暴”等系列专项行动,对涉水违法“零容忍”。组建“3+X”护水作战单元,开展全方位督查,对发现的问题采用卫星定位、拍照取证、取样化验,做到督查问题到点、整改时间到周。

三是出狠招。出台《金华市环境执法监管从高从严“十条”措施》、《金华市环境执法监管“四书一谈”制度》等史上最严环境执法监管措施。浦江县实行最严问责制,要求对整改不到位的乡镇和责任人在县电视台表态发言,对督查不到位的组长和督查组成员进行约谈问责,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因地制宜 生态治水

一是巧设计。东阳市创造性提出不砍树木,不准取砂,不搞覆盖,不截弯取直的“四不”生态治理理念,赤渡溪、浪坑溪被评为全省河道建设生态示范工程,不仅提高了生态防洪能力,同时也保持了水系连通,成了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二是巧治理。金东区整治孝顺溪,把清出来的淤泥就近堆成小岛,岛上种满桃花,修建游步道、休憩小亭、垂钓鱼台等设施,既减少运输成本、增加土壤肥力,又打造了美丽景观。

三是巧借力。永康市巧用民间力量,引进建筑垃圾处理公司,日均消纳处理固废垃圾1000多吨,处理污泥50多吨,处理后的产品平均市场售价30多元每立方米,仅城区一个消纳点年产值可达1200万元,政府不花一分钱,实现了建筑垃圾和污泥“变废为宝”。

跨域协同 联动治水

针对跨区域治水难题,建立上下游、左右岸治水联动一体化、联防责任化、联治高效化、联护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治理同行、监督同步、宣传同心、成果同享”的工作格局。

一是共识。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共同构建区域环境命运共同体。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巡查,联合处置,预防为主。

二是共谋。从规划、方案、标准等初始环节开始共同谋划,设置统一的工作重点、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和质控要求。

三是共商。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建立区域各方共商的渠道,做到互通有无、共商要事。由相邻市、县(市、区)政府轮流召集,研究涉及跨区域的重大问题,沟通、协商、解决在联合治水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是共治。组成联合检查组,共同对交界区域污染源开展现场检查,重点排查流域和涉及饮用水源地沿线的污染源。针对主要污染区域和污染源,同步治理、同步推进,联合验收。

五是共防。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管护保洁机制,使河长治水模式由单条河流的线性治理转向流域的网格化治理,实现流域与流域间治理无缝衔接。

垃圾分类 源头治水

一是“四可原则”。继去年在浙江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基础上,提炼形成“四可原则”:即“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为全市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是“四级处理”。根据农村实际,推行“农户源头分类、村二次分类即‘会烂’垃圾就近堆肥村处理、‘不会烂’垃圾镇转运县处理”运行模式,一改过去“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治理模式。

三是“二级四分”。全面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分批次开展业务轮训,组建起7350多名农村垃圾分类保洁员队伍。指导农民按 “会烂”、“不会烂”简单进行初级分类,村保洁员上门收集,“会烂”的就地堆肥处理,“不会烂”的垃圾按“能卖”和“不能卖”二次分类。“能卖”的垃圾由再生资源利用公司上门有偿回收,既“不会烂”也“不能卖”的垃圾

按原模式填埋或焚烧,操作简单、方便易学、管控有效,实现了垃圾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四是“一套机制”。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特点,建立考核评比激励机制,设立红黑榜、笑脸墙,村日查、乡镇月查、部门季抽查、县(市、区)年度考核环环相扣,走出了一条农村环境整治新路子。金东区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再现整洁、文明、美丽“希望的田野”,催化古建筑群、“家+”旅游等美丽经济升级。

以治促转 倒逼治水

以“三生融合”理念为引领,坚决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以治水为突破倒逼转型升级”的战略意图。一是倒逼生产方式转型。制定实施全省首个地市级洁水渔业规划,目前全市小型水库90%以上实现洁水养殖。浦江县以全省“四个全面”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农业转型升级力度,建设了5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开展“拆猪棚建大棚”,发展大棚葡萄种植园共5.1万亩,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

二是倒逼生态环境转变。通过治水不仅倒逼了产业的升级提速,也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并带动了乡村游的火爆发展。武义县引导偏远山区江下村村民拆除养猪场,转产种植宣莲,形成面积5000余亩的“十里荷花”景观带,生态发展吃、住、行、游一体化的畲族文化风情农家乐,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截至去年11月,该村已接待游客10余万人,仅农家乐经营一项户均收入超过8万元。

三是倒逼生活习惯的转变。一方面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强化群众参与意识;另一方面,群众感受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福利,爱水、惜水、护水等文明意识被唤醒,生活习惯明显好转。

全员发动 全民治水

一是唤醒意识,变“要我治”为“我要治”。积极利用现代新兴媒体,开通治水微信公众参与平台,广泛征集群众意见。成立“五水共治”宣讲团,深入农村、学校、企业、社区开展治水专题宣讲。通过全方位、大容量、多形式宣传治水的重要性,营造了浓厚氛围,凝聚了广泛共识。

二是打通渠道,变“看你治”为“我在治”。领导干部带头捐,骨干企业主动捐,社会各界积极捐,发动全民以捐款捐物、投工投劳等多种形式助力治水。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组建志愿者护水哨兵团、巾帼护水队、市民监督等发动群众参与治水。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形成了全民治水的强大合力。

三是完善制度,变“政府治”为“全民治”。磐安县实行党员干部包户制,一个党员负责联系10个农户,把“门前三包”作为村民的义务职责纳入村规民约。通过一系列刚性约束,把责任落实到户,强化了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扭转了“干部干、群众看”的不利局面。

责任到人 擂台治水

一是从严落实“河长”制。共设置市、县、乡、村四级河长4250名,配备“河道警长”714名,全市365条主要支流、河道河流包河到人,做到全覆盖、无遗漏,使治水模式由单条河流的线性治理转向流域的网格化治理。

二是实行党委政府领导领衔治水。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分别带头整治一条水质最差河流、创建一条最美河流,党委副书记领衔干流断面“灭劣V类”,实现“一项工程,一位领导,一个小组,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示范引导作用。三是实行月度排序通报。每月对列入浙江省通报的22项重点工程项目,逐县逐项排序,对全市78条重点支流的所有乡镇交接断面、入江口河流水质抽样检测,对考核不合格、整改不力的单位一票否决、通报批评,对任务不落实、行动不到位、工作不配合、目标不完成的干部打板子、摘帽子。

四是加大对河长的问责力度。明确9种情形将约谈县(市、区)级河长,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2014年共有4名乡镇领导被免职。2015年有77名干部分别被党内警告、戒勉谈话、约谈。

着眼长效 机制治水

一是治理市场化。大力推广第三方治理模式。浦江县中余乡对中余溪、大元溪和罗源溪进行市场化管理运作,将三条溪的疏浚、垃圾清理与可利用的沙石料资源及渔业资源等承包权捆绑进行公开挂牌,沿线村民分别以0.6万到4.4万不等的价格取得各河段的承包权,实现了“以河治河、以河养河”的自我循环管理新模式。

二是管护社会化。如兰溪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行收费制度,共收取卫生费895.23万元,收取率达94.78%,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和监督农村环卫工作的热情,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是监督全程化。强化日常监管,完善定期巡查和明查暗访制度,引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形成网格化巡查、常态化监管“闭合圈”。

开展“五水共治”近两年来,一大批过去 “不敢碰”“碰不了”“碰了也没用”的涉水环境违法“老虎”,一一被破天荒的得到了有效解决。这也带来了许多经验与启示:

认识到位是前提。治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是倒逼转型升级的战略工程,不能只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要作为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拿出“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

领导有力是关键。所有四套班子领导担任河长,书记市长带头每月巡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前所未有的强力领导,是迅速打开治水局面的关键之关键。

方法对路是重点。水污染,问题在水里,原因在岸上,根子在人上。从产业转型、思想转化、习惯转变入手,坚持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求证,形成了一系列管用的新招、“接地气”的实招。

长效机制是根本。治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打好运动战,更要打好持久战。金华市从健全机制入手,综合施策,通过建立河市场化运维、日常化巡查、全程化监管等一整套的长效机制,坚持长期抓、持续抓、反复抓、反复抓,有力遏制了污水反弹回潮。

还自然一江清流,还百姓一河碧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人民群众的期盼。金华市将秉承“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的战略不动摇,强化法治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改革导向,统筹治污、防洪、排涝、保供、抓节“五水”并进,确保实现“三年可游泳”,一江清水送下游。(记者 陈文波 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