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关注丨工程教育如何补齐实践短板

来源:民生周刊2016-04-25 14:44:02 工科 工程教育 高校

摘要:在以论文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教学体系下,工科生的教育呈现过度科学化的症状,学校的课程目标脱离了工业需求,培养的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薄弱。

郭晓的专业是水利工程,从国内一所名牌大学硕士毕业之后,他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郭晓回忆说,他的课题是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每个月向企业发送技术报告,报告严谨全面,质量不亚于SCI论文的水准。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北美的工科博士,毕业之后大多能够轻松胜任企业的研发工作。”郭晓说。

回国之后,郭晓就职于某著名央企,他发现,国内的工科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需要度过一段漫长的适应期。“越是接近实践,毕业生的能力越弱。”郭晓总结道。

教育部近日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之《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印证了郭晓的看法。

《报告》显示,在对毕业生的“知识水平”“通用能力”“工程能力”“综合素质”四个方面的评价中,用人单位总体上认可工科毕业生质量。其中,企业对毕业生“通用能力”总体评价最高,“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次之,对“工程能力”评价相对较低。

 

教师与用人单位评价错位

《报告》发现,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生质量总体认可,知识水平、通用能力、工程能力、综合素质的满意度平均分达到68.29。但工科教师和学生对自身满意度评分相对更高,分别为71.7和73.53。《报告》认为,其间的“差距”反映出高校对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工业界存在错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这种错位来源于工科教师本身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按照我国高校普遍的考核标准,工科教师的考核表格里包括教学数量、教学质量、科研数量、科研质量乃至师德等多个指标,不过,其中最让大多数老师感到“压力山大”的还是科研论文、项目经费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奖项。

要发文章,尤其是在以《科学》《自然》等为代表的核心期刊上发论文,已经成为悬在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头上的“紧箍咒”。

“我们不应该忘了,理科的任务是探索,工科的任务是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工业产品与服务,只不过是在技术层面上的。” 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主任林中祥说。

在林中祥看来,工科教师的最佳道路应当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应用上,做出能够产业化或工业推广的成果,推动中国工业技术进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国内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是否有合格的师资,同时真正重视学生工程训练。现在高校教师大都重视学术研究,自己的动手能力都有问题,也缺乏社会实践和经验,这样的老师只能在理论上教育,而缺乏实践上的引导。”

 

工科生实习经验匮乏

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付文红是一位工科教师,孩子也读工科,正在法国留学。这让她明显感到了中外工程教育的差异。

她的孩子就读于著名的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这是一个“工程师的摇篮”,工业实践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大一暑假,孩子就去工厂“真刀真枪”地做工人。大三那年,要做3个月的技术员,大四的时候,则要当6个月的工程师。而在国内,学生到了临近毕业才去实习,而且“好多实习也是假的,很多都是盖个章,最多参观一下生产线,学不到任何东西”。

付文红担忧地说,自己1983年考入大学,现在工科生的动手能力跟当年比都要差一些,因为很多环节都在计算机上操作,毕业设计的产品也靠“模拟”完成。

早在2009年,时任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的吴启迪谈到工科大学生与工业之间存在的鸿沟时就指出,我们的工科教育培养了太多“从学校到学校”的人,学校与工业界之间存在鸿沟。

“我画过很多图,做过课程里的很多能动的、能跑的项目,但是我总觉得这些离制造一个能帮人省劲儿的、给人方便的、帮人生活得更好的、让人愿意花钱买的东西还很远。”张灵毕业于国内一所名牌大学的车辆工程系,出身名校且成绩优异的他,在职场获得了用其所长的一席之地,却在面对“大学四年教育是否对你成为合格的工程人才有益”的提问时,作出了上述否定的回答。

很多课程都在努力增加课堂的实践环节,但用张灵的话说,“最后的成绩基本上还是看考试、论文,所谓的加入实践部分,有时难免给人感觉只是为了增强课堂娱乐性的噱头而已。”

“发文章和做工程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做工程需要的是稳定、可靠,结果是成熟的,且可验证,但发文章需要做出理论方面的突破,呈现的是挑战性的新思维。”郭晓说。在以论文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教学体系下,工科生的教育呈现过度科学化的症状,学校的课程目标脱离了工业需求,培养的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薄弱。

 

高校主动携手企业共谋提升

“国家缺少鼓励政策,是影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瓶颈。”郭晓说,“迫切需要出台支持企业参与的法律法规和财税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参与产学合作育人。”

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工程教育服务和引领行业的发展,利用行业的办学资源,携手工业界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措施,已经在一定范围内成为高校共识,在实践层面成为共同的做法。

熊丙奇认为,高校应该开门办学,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对于工程人员的培养,利用校企资源,摆脱功利的办学思路,运用现代办学理念,推动企业参与和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出台《关于加强培养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实施办法》,鼓励年轻教师下企业锻炼,要求企业锻炼实践不得少于一年。在企业锻炼期间校内工作量全免,脱产参加企业的技术研发、现场生产或生产管理等工作,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报告》指出,随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以提供实习场所为主的传统合作育人形式显然已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和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企业和高校应建立更加广泛、深入、稳定的合作育人制度,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到课程教学、实习实践等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进一步增强工科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民生周刊》记者:刘燕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