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乡村振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新农村建设需要“行为革命”

来源:新华日报2015-01-19 12:59:43 行为 农村

摘要:农村多是熟人社会,都很爱面子,政府做好宣传引导,特别是发挥村里有威望村民的带动作用,再结合学校教育“从娃娃抓起”,不乱丢垃圾就能有效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在沛县沛城镇张楼村保洁员陈荣香眼里,农村地区想搞好卫生真的不容易,“农民有个习惯,不用的杂物甚至垃圾,就堆在房前屋后或者扔在林间田头,显得比较脏乱,处理起来也麻烦。”

随手丢出的“垃圾山”,是不少农村面临的难题。据测算,每一万人一年产生的垃圾需要至少一亩地来填埋,而农村地区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0.35公斤。

如何改变农民的这一生活习惯?12月初,记者走进多个村庄,探访各地为此做出的努力—

泰州市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是部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里投入1000多万元,建起环境优美整洁的农民生态小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为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去年12月6日,记者见识了河横村为了让“生态道德”走进千家万户而展开的脱胎换骨的“行为革命”。

河横村党委书记吴宏生说,现在整个河横生态小区有140多幢楼,污水都是采用地下无动力处理装置,使小区尽可能达到生态环保的设计要求。小区平时的环境卫生由村民共同维护,实行长效管理。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小区的绿化率将近50%,每家每户有个小菜园,老百姓就愿意共同来维护村庄环境整治带来的成果。这样也使小区有了生活的气息,有了田园的味道。”

住进这样的小区,村民们对环境也非常爱护。记者看到,村民张红英正在房前忙着摘菜,就上前和她聊了起来。张红英说,以前在房前屋后摘菜,摘下来的烂叶子都往河里扔。现在有了垃圾桶,再也没有人往河里扔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这么清洁干净多好呢,要自己保护。这些弄好了,自己拿扫帚一扫,向垃圾箱里一倒。这里环境不错啊,全世界都有名啊。”

环境改善了,让农民不好意思“乱丢”;而硬件配套跟上了,则让农民不用“乱丢”。近年来,随着江苏“美好城乡”建设在各地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村子像河横村一样变身“白净美”。在沛县张楼村,村里的路面全部硬化,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垃圾箱。村民宋志华把袋装垃圾放在家门口,他说保洁员每天都会定时上门来收,平时在村里也会注意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保洁员陈荣香坦言,最初大家也不太配合,后来慢慢养成好习惯,“现在工作好干多了”。沛县城管局副局长刘敬帜告诉记者,沛县15个镇目前都建成垃圾中转站,配备保洁员1791人,保洁车1535辆,县财政每年还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奖补垃圾收运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在农民转观念的过程中,适当的物质奖励以及创新工作机制成为有力推手。吴江太湖新城引入“荣誉存折”管理机制,村民如果每周在村庄环境长效管理考核中“合格”,就能在“荣誉存折”里盖一个荣誉图章,累计盖到4个图章便可兑换一定的奖品,如果一年盖满50个章,还可以参加政府组织的“游览中国最美乡村”活动。“村民的习惯确实变了,抽烟的不乱扔烟头,倒垃圾的都倒到桶里,家里一年到头用‘荣誉存折’兑换的洗衣粉、洗洁精等日用品就不用愁了。”吴江太湖新城双湾村村民朱海观说,“荣誉存折”让村民享受到了实惠和好环境,大家当然愿意把房前屋后打扫清爽。而在沈高镇,通过评选“生态文明户”,当选者不仅可以收获脸盆、毛巾之类的小奖品,还能“挂牌得荣誉”。沛县张楼村支书赵胜告诉记者,在垃圾“不乱丢”的基础上,他们村还搞起了垃圾分类。“农民的垃圾中有一半是有机物,我们村有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可以把有机垃圾变成肥料,农民更舍不得乱扔了。”

“改掉过去的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还在于引导,提高农民素质不仅仅是遵章守纪,还应放到生态教育层面。”沈高镇的干部有这样的体会,几年前,村里搞绿化工程,第一棵苗上午刚栽下去,中午就被人移栽到他自己家里去了。他们针对这个事情,在全村开展讨论、教育。镇党委、政府编印了《绿色沈高—生态道德教育》乡土读本,免费向全镇每个家庭发放,镇内各中、小学校也把它作为乡土教材列入教学内容。现在,果树随便栽在哪个地方,都不会有村民把它移回家去。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生态理念就这样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改变着农民的行为举止。

在沛县政府研究室副研究员魏垂敬看来,农村多是熟人社会,都很爱面子,政府做好宣传引导,特别是发挥村里有威望村民的带动作用,再结合学校教育“从娃娃抓起”,不乱丢垃圾就能有效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