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张永祥:扎根西南边陲“芒市”的东北人

来源:民生网2015-01-19 13:29:24 张永祥 芒市

摘要: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意人,一份质朴、一份平和、一份真诚、一份坚韧,就像西北高原的一棵白杨树,沉默但坚持,贫瘠但无畏,牢牢抓住脚下这块土地用力扎根、生长,直至枝繁叶茂。

(原标题:张永祥:扎根西南边陲“芒市”的东北人——记云南省德宏州德佳装饰公司总经理张永祥)

张永祥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之所以关注张永祥,是因为从他身上,我们感悟到的,是他在做企业过程中的一种人格魅力与品行。他作为从东北南行到边陲城市芒市,在家具行业创造佳绩的卓越样本,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

也许,在企业界,他算不上什么重量级的人物。没有一掷千金的奢华,没有喧嚣面前的浮躁,没有金钱诱惑下的盲目,没有急功近利的狭隘。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意人,一份质朴、一份平和、一份真诚、一份坚韧,就像西北高原的一棵白杨树,沉默但坚持,贫瘠但无畏,牢牢抓住脚下这块土地用力扎根、生长,直至枝繁叶茂。

他有一个雅号,叫“慢三拍”。从美学来说,慢是一种境界;从禅学来说,慢是一种技巧。而对张永祥来说,表现在他身上更多的是,“凡事则立,不立则废”,三思而后行。而这一性格的形成,和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1968年,遭遇“文化大革命”的张永祥,从高中退学回家,进入黑龙江省巴彦县西集大队文艺宣传队工作。每天排练节目,搞文艺演出,经常在12个乡(公社)巡回演出“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

这时的张永祥虽然年纪较轻,但却心思缜密,比同龄人要成熟得多。而这种性格的养成,和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1952年,张永祥出生在黑龙江省巴彦县驿马山山前村。父亲是位老红军,曾参加过“黑松林战役”,打过黑山阻击战,在战役中曾身负重伤。解放后,被选为大队生产队队长,在当地颇有名气。父亲文化不高,但为生产队,为父老乡亲们呕心沥血的操劳和兢兢业业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父亲对他的严教,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他,人的一生,不一定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要踏踏实实做事,明明白白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他说,父亲之所以给他取名永祥,无疑是希望他将来能够凡事吉祥有福气。他说,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作为生产队长的父亲,每天带领社员起早贪黑地劳作,可是一年到头,付出了无数汗水和心血的乡亲们,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常年被温饱问题困扰。而到了1971年,自己也开始在公社工作组从事负责协调各个村干部的工作。那会儿他所在的公社有9个生产队,每天走村串队,所走的路全部都是凹凸不平的土路,经常一天走几十里的路程。他回忆道,他一年磨破了10双鞋,那种日子苦不堪言。

过着这种日子,看着乡亲们一辈辈地在土地里劳作、挨穷,张永祥的心里十分难过。他想不通,为什么大家受尽辛苦,日子却越过越穷?

青少年时期经历的这种艰辛苦难,对张永祥的性格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不是那种特别争强好胜的孩子,却性格刚毅,能吃苦,他不像“芒刺儿”一样咋咋呼呼,却凡事都要努力做到第一。

目睹着父老乡亲的命运与贫穷,张永祥暗暗发誓: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可是该做什么呢?张永祥不知道。

那个时候,能当个木匠,算是有手艺的人,在农村特别吃香。他想,那就抽空学学木匠吧,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在过去,拜师傅可不光是跟着师傅学手艺那么简单。一开始,徒弟就是师傅的勤杂工。可手脚勤快,聪明伶俐的张永祥总是格外能讨师傅的喜欢,从师傅那里得到更多的指点,学到更多的技巧。不多久,张永祥熟练掌握了一门手艺,他的师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时不时地教他做更加复杂的手艺,也时常让他一个人去干活。他说,这期间不仅仅练就了一门好手艺,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相比于同龄的孩子,他的性格更加刚毅,也更为顽强。这些无疑为他后来的创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他日后在面对种种困难时,能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奋力前行。

他说,那会儿不到20岁,空闲时间他总能出去干点木工活,赚点口粮钱。也许,他做梦也不想不到,闯荡多年后,自己有一天还是回到以木业为基础的行业中,并在一方家具市场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凭着豁达严谨的个性,凭着永不服输的精神,明明白白地做人,坦坦荡荡的做事,他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天地。

转眼到了1974年。在黑龙江地区,工厂方兴未艾。能在厂里干活,不仅可以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而且可以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是一份非常令人羡慕的工作。为了使张永祥能有更好的发展,家里辗转托人安排他进了哈尔滨第二工业局工作,从事物资管理工作。同时,随着地区“知情办”工作日益繁重,“知青办”工作人员人手不够,他被调任为下乡知识青年带队干部。怀着满腔热血,他把心都操在知识青年身上,并在日常生活中,“要叫别人通,先必自己通”,自己先多学点,弄清弄明白才行。他告诉我们,那个时候,别看他年纪小,可做好知识青年的管理教育工作,他是井井有条,一丝不苟,还被评上过“先进”呢。

1978年,张永祥被安排到了哈尔滨毛织厂。仍然肩负着下乡知识青年带队干部的工作。同时,负责种植、养殖的管理工作。这个时候,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先富起来了。他的自信和创业的激情被激发了出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干更大的事。此时的他,开始不满足于现状了。

这个时候,脑瓜子精明的他开始搞运输,同时还承包了农场的东方141货车。他在一点一点的磨炼中积累,并对市场化运营有了的初步认识和经验。于是,他又先后承包了棉瓦工厂,承包了酒厂。

凭着一股子干劲儿,张永祥还干着收购废铁铜的营生。在黑龙江省收购废旧铁铜,到外省卖。几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多个省份。1982年,他每个月拉一车皮废旧铁铜的周转资金高达128万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款啊。那个时候,在方圆百里中,说谁是万元户,都有“石破天惊”之感。张永祥发了,一下子有钱了,成了当地有名的能人!然而,张永祥还没来得急为自己的创业成绩欣喜,就被人举报调查,并被冠上“投机倒把”的名头,公安局来的工作组人员,没收了他的全部家当……

一夜之间,张永祥又变得一穷二白。他欲哭无泪,这些年的含辛茹苦,到头来却又一无所有。

一时之间,张永祥成了左邻右舍茶余饭后的焦点人物。有人说:“年轻人不懂事,想干啥就干啥,活儿有那么好干的吗?”还有人说:“钱有那么好挣的吗?”也有人说:“他啊,就是一个‘投机倒把’份子……”

面对这些传来传去,添油加醋的风言风语,他不语。军人出身的父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激励着、鞭策着他,一定要站起来,重新打出一片新天地。几个月后,他凭着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又开始了他新的拼搏。他坚信,自己是在坦坦荡荡的做事,他一定会打搏出一片新天地。

不久,张永祥头上那顶莫须有的“投机倒把”份子的帽子,被摘掉了。他反成了当地“致富能手”,成为那个时期,青年人想致富的楷模。

今天,当我们在评论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时,往往会使用很多不同的词汇。永远担当责任,以及永不服输的精神无疑是可以用在张永祥身上的。张永强不肯服输,刚毅顽强。后来,他到云南省芒市,成为开创家具市场的先锋,更是证明了他的这种韧性和狠劲儿。

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随着兴办企业大潮的影响,以及自身迎难而上的倔劲儿、韧劲儿,经过两年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张永祥于1985年创办了食品加工厂,1987年还开办了家小型超市。

尝到了小小成功带来的喜悦后,张永祥更是自信满满,不遗余力地坚持搞经营。按说,在那个年代并不富裕的年轻人能够做到这个份上,应该知足了。但张永祥天生就拥有一颗永不满足与追求无止境的心,天生就有着商人的头脑和潜质。他的梦想绝不止于“脱贫”。在成功地赚取到原始资本之后,他开始思考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他可以继续做食品加工,做超市,而且还可以做的很好,但今后的前景就是这样了吗?他始终不能将这些为他带来财源的生意视作他真正的事业。为了更加长远的发展,他开始决定放弃已经成型的“路子”,选择艰难的转型。由此,也才有了他后来更大的成功。

凭着百炼成钢,凭着智慧和韧劲,凭着诚信与质朴,凭着品质与品牌,南下云南边陲“芒市”成功创业,让他收获的是感动,是虽苦犹荣。

1992年,头脑灵活的张永祥偶然得到了一个消息:中缅边境的木材贸易往来频繁,经济条件正要转好的家庭,都少不了需要购买家具,添置物件,家具行业正要兴起。出于自己对市场的了解和多年来做经营形成的敏锐眼光,他意识到机会来了。恰好这时候,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资本市场逐渐形成并开始活跃起来,陌生的资本市场在给大家留下很多迷茫和困惑的同时,也为具有创业激情和精神的人,带来了一线生机。可在当时,有很大一部分人对资本市场,还采取着观望等待的态度,张永祥却没有止步。

面对兴起的资本市场,张永祥他没有选择观望。虽然,他还不完全明白资本市场的真正含义,但他却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重大机遇。兵贵神速,很快,他就只身南下,到云南边陲芒市开始进军家具行业。

无疑,这在当时家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来说,他的举措受到家人多方面的不解和质疑,对于张永祥来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他说,任何改变,不论好坏,在一开始,总有人反对。可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新的选择,面对转型发展这个关键时刻,张永祥性格中的坚毅和顽强展现了出来,他相信自己的分析。

为此,张永祥又一次踏上了创业之路。一路南下,前行云南省芒市。

“成功是后来的事儿,当时的困难难以回首。”张永祥说。

1992年,创业资金不够的他,只能和妻子去四处“化缘”,向亲朋好友去凑款 6万元,加上自己从东北老家带来的资金10万元,这便是他们到芒市创业的全部资本。

拿着这些资本,他们起初在芒市的为民路家具市场租了8间店面,创办起云南省德宏州家具厂,主要经营中低端家用家具。谈及初来时的境况,张永祥只道出了一个字:“苦”。

虽然吃尽了苦头,可张永祥却有着满腔热情。他不仅钻研木材木料知识,还经常向懂行的师傅学习。他做事用心,低调务实,能吃苦,肯钻研。在“试水”家具行业几年时间里,做了大量的调研。通过和广大消费者及客户面对面的沟通、销售过程中,他认识到,要想把产品做好,把销量搞上去,把产品市场打开来,就一定要创建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理念,变被动为主动。

到了1996年,张永祥从家具市场中赚取到第一桶金之后,便开始在芒市置地,盖生产车间,盖销售大厅,并开始非常重视产品的独创性。

“刚开始在产品款式设计上多是模仿,在工艺和原料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什么产品样式新,款式好,就设计与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这类产品都很受市场的欢迎。如今,有了实力之后,工厂主要做产品原生态式设计,根据产品订购的木材材质和形状进行研究、加工与制作,开发新产品。”可以说,他除了一直近乎执拗地重视家具产品的款式更新外,还一直把产品品质当做企业生存的根本准则。

闲聊中,张永祥满脸真诚地告诉我们,“有好的产品质量,才有好的市场。”在家具行业鱼龙混珠的市场里,他们企业所生产加工销售的每件家具产品,都是让顾客完全信赖的产品。靠“诚信经营”、“道德经营”,他和他的企业赢得了人心,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如日中天。不仅迅速地打开当地家具市场,而且得到客户长期的信任和支持。他也创造了从刚到芒市的“一穷二白”的境地,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颇丰的当地名人的奇迹。

2002年,他投资530万元成立了云南省德宏州德佳装饰有限公司。随后,又成立了云南省德宏州德佳矿业有限公司,云南省德宏州德佳装饰有限公司广告分公司,开始涉足矿产资源勘探、装饰装修、进出口贸易、家具制作与销售、境外替代种植等多个行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事业是雷,家庭是电。只有雷鸣电闪,人生才会辉煌灿烂。

事业是雷,家庭是电。只有雷鸣电闪,人生才会辉煌灿烂。作为一个每天忙碌企业的生意人,他总是将事业与家庭这架人生马车驾驭得力大劲足,和谐飞驰,足以让人羡慕。

张永祥日常的生活轨道是这样循环的:每天早上8点到办公室,先处理掉一天要忙的事务,安排一天的应酬,中午与客户共进午餐,饭后再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回复一些工作电话,巡视一下生产车间,处理一些现场问题,晚上多数情况下不进行社交活动和应酬,回到家和家人其乐融融共进晚餐……

“每当我处理完一天的事务,走出办公区回到家,就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张永祥欣慰地说。他也有自己的爱好,爱运动,爱大自然,爱劳动,爱妻子,爱子女儿孙。

工作之余,每年他都会安排一段时间,和妻儿同游各地,共享天伦之乐。谈及妻子,他非常感谢妻子多年来对他的鼓励、支持和协助。他说,在他整个创业过程中,妻子都不可或缺的起到了“主心骨”作用。

他说,他和妻子相识、相恋的年代,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年代。那个时候,讲究门当户对,讲究家庭成分。结婚嫁娶远远不及今天这么自由,父母包办婚姻居多。妻子出身书香门第,聪明漂亮,温柔娴淑,满腹诗书,岳丈对女婿的考核极为严格。说到风华正茂追求心仪姑娘的青年时代,张永祥掩饰不住内心的几分得意。他说,“我能过五关斩六将,娶到这样的妻子,可见,我还是相当不错的……”直到今天,张永祥还在庆幸自己当年娶了这位妻子的先见之明。

1992年,张永祥南下芒市,开创事业。他的思路构想,加上妻子的无怨无悔的支持,他的第一家公司成立了。为了圆他的创业梦,到芒市一年后,妻子辞去了自己热爱几十年的教育事业,随他投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创业环境中,并东拼西凑向亲朋好友筹措创业资金,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创业征程中,他和妻子是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默契的很!有时候,两个人也有不同意见,他们经常不知不觉地带回家里讨论,达成共识。

俗话说,和平的底色是博爱,博爱的底色是和谐。张永祥与妻子柏秀芬是家和万事兴。

如今,在公司事务管理中,张永祥更多的是搭好平台,让年轻人施展自身才华。从张永祥自身的“定位”可以看出,他不仅在企业思路上追求创新,在企业管理上也别有创意。这一切,源于他的智慧、胆略和眼光。

张永祥,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生意人,凭着一份质朴,一份真诚,一份平和,一份坚韧,成为一名在云南省芒市响当当的企业家。他就像那西北高原上的一棵白杨树,沉默但坚持,贫瘠但无畏,牢牢地扎根西南边陲芒市,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笔者点评

通过接触张永祥,我们不难发现,他身上一直有一种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韧劲和善于抓住机遇的智慧。

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当别人还在忙着赚工分挣口粮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鼓捣闯荡,搞小经营。当他被别人冠名“投机倒把”分子,蒙受冤屈时,他却挺起胸膛,毅然决然勇于继续闯事业。当资本市场刚兴起,他便瞄准机遇只身南下求发展。这些都足以说明,他在某些方面有着比别人先知先觉的天赋,或者说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做事用心,低调务实,吃苦肯干,倔强执着,有一种老黄牛精神。几十年来,他始终迈着铿锵的脚步在市场经营中稳步前行。他追求无止境,直到今天,他还是一个劲儿的跟我们说,今天的成就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努力。

然而,张永祥最打动我们之处,还是他“认真做人,踏实做事”的那份执着和真诚。我们也置信,这位祖籍黑龙江,却扎根西南边陲芒市的生意人,必将有着更为闪光的绚丽人生。(文/周小琴 张宇  图/杲男)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