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6-07-12 15:43:02 文昌 航天城 侨乡
▲6月25日晚,长征七号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升空瞬间。
随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于6月25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文昌发射场正式对外开放。文昌这个拥有278.5公里珍稀海岸线的城市正因中国第四大航天基地的头衔而为世人瞩目。
“天上落下的机会再好,如果接不住,一切都是空的。”文昌市委书记陈笑波形象地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是无上荣光的崇高使命。
据介绍,在航天发射效应的带动下,一大批上规模的建设项目相继落地,涵盖航天城配套、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旅游商贸服务等八大类。为了保证项目建设高标准、宽视野,全市每年投入3500万元和土地收入的5%收益用于规划策划。
文昌市委副书记、市长何琼妹表示,“航天资源禀赋将会给文昌带来很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将把航天这个元素做优做强。”
▲6月26日,海南首个航天科普馆在文昌开馆。
按照文昌市的规划,文昌将围绕航天城建设,站在“国际知名的以航天科普、文化旅游、森林生态、滨海旅游、乡村休闲为特色的航天滨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上,加大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建设,旅游餐饮业建设、旅游文化娱乐体育业建设、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和旅游信息网络开发建设。
据了解,文昌借助“长征七号”首飞为契机,通过抓好“点、线、面”,全面展开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的人们吃上了“航天旅游”饭,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搭航天资源的东风做文章 文昌迈入发展快速期。2015年,文昌全市生产总值165.2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9900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40.8%和37%;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8.2:25.1:36.7,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6.8%;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20.5亿元,是“十一五”规划五年累计投资的3.1倍。火箭腾飞,划出一道闪亮的轨迹。
伴随着长征七号火箭的腾空而起,带来巨大的影响,拉动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也真切地感受到由“航天”引发的幸福改变。2015年,文昌市全年民生支出35.57亿元,同比增长29.1%,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4%,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办了一批好事实事,完成2300人脱贫任务,完成6025户农村危房改造。
站在铜鼓岭向西远望,椰树怀抱中座座红顶白墙的乡村小别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住在安置区气派的连排别墅里,第一个征地搬迁的农民许达逢激动说,“如果住村里,一辈子也住不上这样的好房子。”
▲风光迷人的铜鼓岭月亮湾景观
据介绍,文昌为航天城失地农民安排安置区总用地面积1308亩,其中龙楼安置区1032亩,东郊安置区98亩,外出人员及侨胞安置区250亩,建设联排统建房1086套,公寓安置房100套。
今年3月份,由文昌市政府财政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的航天安置区特色商业街区项目,正式移交给航天股份合作经济社管理运营。这是龙楼航天居民安置区建设一大民生配套项目。项目移交后,航天城安置区的每一个居民都成了特色商业街的业主。
任何一个项目,唯有坚持以持续健康发展为大、以百姓小康幸福为先的理念,才能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建设也不例外。
文昌市除了统一建造公寓楼、连排式低层楼房,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
在征地搬迁时,老百姓的满意成了文昌市委市政府思考的重要内容。正是有了这样的态度,才有了航天社区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才有了搬迁农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和红利;才有了海外华侨寄回的感谢信:“文昌市委、市政府和项目指挥部门对我们华侨祖宅搬迁的妥善安置,处处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很感谢你们,这让我们更加热爱故乡海南。”
慕名前来文昌的各地游客惊奇地看到,文昌真的变了,景区文明,环境靓丽,四通八达,商贸繁荣,百姓乐业,作风之变带来了城市嬗变。
当前,文昌紧紧抓住航天发射场这个强力触媒,突出打造最大特色的产业集群,努力把文昌建设成为独具航天、文化、椰林、侨乡鲜明特色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和文昌人民的幸福家园。
(蒋水滨 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