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2015-01-20 17:25:51 公共 文化 服务
访谈嘉宾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华访谈,我是刘言。在14日公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当中,出现了诸如均衡、融合、社会资本等等亮眼的关键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首次提及的概念,比如说我们的文化要结合最新的手段和科技进行传播,那么这样的一个新朋友又会怎样切实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请到了这个意见的起草人之一,也是中国传媒大学的范周教授,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和我们一起讨论,范教授你好。
[范周]
你好。
[主持人]
您是意见的起草人之一,那么我们的这个意见修改后经历了多少个版本,历时又有多长时间呢?
[范周]
这个《意见》从开始决定起草到现在正式发布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有很多同事都参与过,我们作为《意见》前期研究课题参与单位之一,和《意见》后面的服务保障标准起草的参与单位,也记不清搞了多少次了,反正就是搞了好多次,反反复复的,因为它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比较全面,因此工作的时间就比较长一些。
[主持人]
那我们主要讨论的时间比较长的是停留在哪几个问题上呢?
[范周]
《意见》当中从一开始到后面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均衡化方面,这是一直贯穿全文的一个问题。它包括了我们所覆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级,包括老少边穷地区,包括农民工问题,还包括留守妇女儿童的问题等等。 也就是说《意见》的整体指导思想是要把怎么样能够把均等化落实到所有的工作层面上。
[范周]
《意见》在内容上也特别考虑到了如何能够让内容有针对化;在传播手段上如何利用好我们现代化的传播渠道;在文化的界定上,这次在总的原则上首次用“五个坚持”讲到文化的一些服务当中的主旨和意见;在保障方面,也特别强调一些保障措施要落地,包括一些人员的编制、资金的来源预算和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甚至包括像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都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些都是《意见》当中过去所没有的。
[主持人]
很多都是我们首次提出的一些观点?
[范周]
有些观点是比较集中地在这次意见当中体现出来。
[主持人]
那您能再给我们讲讲哪些是比较集中的,首次在我们文件当中提出的吗?
[范周]
比方说在指导意见当中,因为整个是七部分26条,那么首先在原则上《意见》提到的六种文化,这是在过去的关于公共文化建设上,包括文化产业上没有系统提出来的。像提出"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和抵制有害文化",这次是首次系统地提出来。
[范周]
在指导思想当中除了这些思想之外还有共建共享的思想,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的思想,甚至包括像提出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的思想。这些都是在过去的指导思想当中没有这样明确,或者不是像这次这样集中地提出来。
[范周]
除此之外,前面我讲到在内容上也非常务实地强调,我们既然要有全覆盖,要有均等化和均衡化的发展,同时也要在内容方面考虑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人群在公共文化的服务上要有不同的方法。意见当中还有一个很明确的思想,就是要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还要制定意见的实施细则。所以这些都应该说是我们过去在公共文化建设上都没有像这次这样凸显。
[主持人]
这么明确地提出这样一些东西?
[范周]
对,所以我们在学习领会这个文件当中也深刻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之所以把它提得这么高来说就是它考虑了我国文化建设目前的实际情况,而且提出来的很多东西是可操作的,而且很多的提法非常务实。我觉得我们在研究这个报告,包括现在在学习领会意见的时候,就感觉到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在整个文件的起草当中特别从中国国情出发,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特点,它表现的是方方面面,内容、传播、保障,甚至包括它的一些提法上,就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是一个最主要的东西,一定要从人民利益出发。
[主持人]
我想可能务实和从人民利益出发是这次意见很大的亮点。
[范周]
对,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
[主持人]
除此之外您个人认为还有哪些亮点值得一提呢?
[范周]
亮点很多,比如说我们在内容上明确提出来要制作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文化产品。我觉得这和我们过去“一刀切”所不一样的,我们做了很多惠民工程,说句心里话出发点是好的,心情也是好的,但是能不能够让老百姓真正地接受就未必了。我过去在河北某个地区还挂过职,做过政府的领导工作,下去实际一看,给老百姓送的很多文化产品老百姓实际上用不上,但是知道政府是好心。这个地方你给我送来这些书,这个地方的老百姓愿不愿意看这些书?这个书对我是不是需要的? 还有有的地方有些演出活动,我们好心好意送戏下乡,把文化产品送到田间地头,但是老百姓当地的需求和当地的消费有它自己的特点。 所以这次我们在指导意见当中就讲到,这些内容的生产要结合实际。我不知道你到不到网吧去玩?
[主持人]
不怎么去了。
[范周]
很多的农民工在城里面没有什么可消费的,除了看电影,有些看戏票太贵又去不了。所以到网吧去,现在有一个词叫“网咖”,去了那里可以上网、看书、满足其他文化的需求。这种就是市场的变化加上政府的引导,现在有一万农民工,在城市里不可缺少,那他就要找到自己的文化场所。很多人说网吧就要消亡了,我们都有电脑了,我觉得这个还不现实,很多地方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在网吧当中这种消费你就要考虑到它的基础公共文化消费性,当然,人家网吧也要赚钱,人家也是一个盈利的企业。所以如何让盈利的企业和我们这边搞的公共文化工作两个方面怎么找到结合点。 就是说我们这个指导意见当中讲到一条“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这也是很大的特点。
[范周]
再就是刚才讲到的传播手段上,很多小青年人80后、90后真正看传播纸媒的不太多了,这是实实在在的讲,但是大家每天都知道信息,什么信息都知道,为什么?可以通过手机刷屏,我们相信有将近十亿人用手机,每天上网不管是手机的上网还是PC机上网也有6亿人,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和很大的人群。 有人说农村现在不上网,其实农村上网也很普及了,只是网速快和慢的问题。这次意见明确指出来要利用好网络这种传播手段,让公共文化在传播手段上,真正能够服务到人民的心坎上。 现在你上机场和地铁里,上去以后大家都在干嘛啊?玩手机。其实有人说这个玩手机是什么现象呢?其实大家把坐车、等车和闲暇的碎片化时间都利用起来了。我们统计全民读书,就讲到有多少本书,然后这个地区有多少人,一平均有多少人阅读图书。那你说我们在手机上读电子书算不算?
[主持人]
当然应该算。
[范周]
而且目前图书馆、文化馆也在建设,但是很多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文化活动的载体已经开始向网络转移了,向网络转移之后越来越多的网络产品,有的是通过数字共享工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还有的可能在短期内还不能得到免费服务,少量收取一些费用也是应该的。 所以我说在传播手段上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意见》这次很及时地把现代传播手段也写到了《意见》当中去。 再一个就是好的意见在执行当中最要命的就是它能不能够落地。我们讲贯彻实施,那这次在意见当中,在保障措施上,我觉得写得非常的实在。比如说我们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这些专职人员的培养、培训,《意见》提出,要把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是国家正规的学历教育,所以意见实施以后,我想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要坐在一起商量。党中央提出来了要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学校要设置专业,这样我们学了公共文化专业才能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
[范周]
再比如《意见》当中说要把它纳入到党政干部的考核体系,在我们国家现行的体制当中对党政干部的考核是一个指挥棒。过去我们考核它的GDP的时候,党政干部就抓GDP,现在抓环境建设、生态建设,党政干部就很注重于生态建设。那这次要把文化考核纳入进来,特别是公共文化的业绩考核,很多领导干部也在考虑要做好这项工作,老百姓是不是得到了基本的文化权益。 还有在考核当中要把预算和当地的户籍人口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实际的考核内容,预算要依据什么,要和户籍人口的比例结合在一起。甚至包括人员编制,在意见当中明确指出,在乡镇这一级的专职公共文化的管理人员应该不少于1个,或者1到2个根据地区情况来定。 所以我说意见的这种非常非常“实”的、务实的态度反映了我们的起草部门,反映中央和国务院部门对公共文化的高度重视。
[主持人]
我觉得从你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到这次意见只是冰山一角,以后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会有大的动作。在您之前的谈话中也提到说现在的文化要结合最新的科技和手段进行传播,我们的标题就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那“现代”两个字是不是就是代表了我们要用最新的手段和科技来传播呢?
[范周]
有这个内容,但是还不完全。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什么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相信这几个内容是不可缺少的: 一是理念,就是我们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上要和时代同步,大的方面讲国家建设五位一体,是国家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建设上公共文化是最基础的文化建设内容。我个人认为,公共文化是第一位的,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消费权益,这是我们政府和执政党应该在文化建设上首先要考虑的。这是理念上的现代。 二是手段上的现代。刚才你讲到的传播手段,还有服务的手段,还有以人为本的手段,还有我们在内容上的现代。就是说这个时代已经不能再是用传统的东西,不加润色修饰就过来,老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个不行了,靠老人讲故事这样的不行了。所以现代传承的内容应该是很现代的。 另外就是我们在公共文化的现代性上还应该体现它整个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很重要,包括我们整个社会环境大的营造。所以说一个现代公共文化体系是从这样一些方方面面来体现的。
[主持人]
从理念到内容到手段的全范围的一个现代?
[范周]
对,包括在管理方面都应该是现代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全方位的管理当中才能把很多资源共享。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做了十几二十年的数字资源共享了。接下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还有很多移动新媒体内容的介入,还有许多老百姓生活形式的改变,也会使得我们公共文化在内容和管理手段上要发生变化。 比如现在很多人在买东西的时候,过去都是在商店实体店买东西,现在你们买东西,特别是小孩子都要到网店上去买东西,这种购买形式的变化会改变社会的商业结构,商业结构的变化会改变社会的物流服务,那么商业结构、物流服务又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那以后我们再到商店以后,可能礼拜天大家不是去实际买东西,而是去看,看完了以后在文化综合体里面进行一个文化活动,吃吃饭,朋友们聚会聊一聊,参加一些讲座,星期六星期天再参加一些给大人和孩子的专门的培训班,一天活动下来之后回到家网购的东西可能就送回来了。 那这种以商场购物为目的的商业综合体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商业文化综合体,社会的购买结构的变化会改变社会的管理结构。那么这种变化也使得我们公共文化在这些形式上也要跟着它发生变化,你用过去老的脑筋、老的内容、老的思维,为老百姓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性就要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的特点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
[主持人]
都是一环扣着一环的。我觉得通俗的理解是我们现在在网店上买东西节约了很多的时间,所以现在有更多的时间享受我们的文化服务。所以我们整个的理念也要跟着现代社会的变迁来变化。
[范周]
对,但这个发展变化当中就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其实《意见》当中也指出来,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到全覆盖,不能有死角,那么如何做好兜底?另一方面我们在财政的预算中提出要解决公共文化资金的来源,是通过户籍人口的数字来列入财政预算的。那我们现在每年是几百亿,可能随着《意见》的实施要不断增加和翻番,这都是好事情。 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北上广这样的现代城市一年要涌入近千万的外来人口,有人说外来人口是城市的包袱这是不对的,这是城市的财富。要过春节了,这些外来人走后很多生活是没有办法的,保安、保洁、家政服务等等很多生活离不开的人是他们在支撑这座城市,更不用说建筑工地还有整个城市的发展。
[范周]
这些外来人口按照现在的预算来说它不是这个城市公共预算的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在文件当中也讲到对他们是要全覆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文件下一步的实施细则上要考虑到这些人。中国有2.5亿的农民工为这个国家的城市建设在每天贡献着,他们已经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说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上怎么去满足这些人的需要,他们走了撇家舍业,家里他们的孩子和这些女人,也需要在城市发展当中农村出现了空心化后,这些留守妇女和他们的儿童的公共文化应该怎么样去兼顾,所以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都已经凸显出来了。
[范周]
文件当中这次特别讲到了对一些民族地区,应该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公共文化内容,我们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语言的传播,包括在电视和广播当中,特别是电视当中的手语都是要落到实处上的。你把产品送去人家看不懂或者听不懂,你达不到服务的目的。所以这些内容我认为这是文件当中语言朴实这是一个表象,实际上是指向在所有为服务对象思考问题时的出发点是非常务实的。
[主持人]
也就是说我们《意见》当中的均衡化指的还只是户籍人口,但是我们以后的方向是要逐步地把地方的实际人口全部都纳入文化的均等化享受的概念当中来?
[范周]
应该是这样考虑的。特别是有些大中型城市外来人口的比例是当地人口的有的是1/2,像有的南方城市恐怕还大于1/2,像北方一些城市不到1/2,也有1/3或者是1/4,这些人在城市里面一方面为城市做着贡献,另一方面应该享受到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当然不仅仅是公共文化服务,还有他们孩子随父母到城市里来的就学,还有医疗保障以及其他的社会公共的服务都应该体现出来,这也是我们在过渡时期中国城镇化建设遇到的一些新的难题。
[主持人]
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实际人口太难统计,太难照顾到这样流动的人口还是说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范周]
这应该说是城镇化进程当中的一个必然过程。这个过程国家也在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在逐渐进行调整。围绕着我们这次所谈到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想这些东西一定会在意见实施以后,会根据不同地区做出不同的(调整)。
[范周]
实际上目前我们已经是在有些地区开始做了一些实际工作了,比如说北京,像杭州,还有像成都,包括浙江的宁波,这些城市我们实际调研中看到他们已经为进城务工人员在考虑到他们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范周]
我前一段时间到辽宁大连去看到他们有一个新寨子街道办事处,是城乡结合部,有10万人,将近一半是农民工或者是外来人在这个地方务工,当地的社区就非常重视怎么样让这些外来人参加到他们所有的文化活动当中去,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很多文化产品,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氛围。
[范周]
包括调研组到浙江和成都都看到了类似这样一些现象,尽管这些地方还没有拿到意见这个文件,也没有拿到更详细的实施细则,但是当地的政府已经有所作为,我想随着《意见》颁布后,由原来出于我们的一种责任,到必须我们把它当成一项自己分内工作的职责来对待。
[主持人]
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摸索前行了,那我们看到这次《意见》针对性特别强,对特定的人群,老人、小孩、特定地区农村老少边穷地区,我们是不是有专项资金和政策针对特定的地区呢?
[范周]
是,对特定地区一方面在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都要有所考虑,《意见》当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亮点,就是它要求我们把社会中介组织,要求把社会各方面参与公共文化的积极性都很好地调动起来,这些也是国外这些年来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我们从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当中明确予以提出,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很大问题,因为对老少边穷地区,光靠中央财政一个口子不能解决问题,还应该发挥社会的方方面面,问题是方方面面支持了公益文化事业,对企业和个人来说有什么回报?我们可以说靠觉悟,觉悟不是社会管理的根本,还应该有机质,美国之所以很多人愿意把钱用再教育、医疗、文化,是因为美国的法案,税收301法案对税收的这些人有明确规定的。
[范周]
我国希望中介组织企业介入其中就应该有配套的法规政策,我相信这个文件出台后,这方面的配套文件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完善。慈善事业不能靠觉悟,还应该有制度的保障,让做公益的人不吃亏,让他们同样得到尊敬。现在我们有些做公益的人大家看他怪怪的,因为社会没有形成这样的风气,只有这样的风气形成后,大的氛围形成后,我们最后老少边穷地区的公共文化的资金资源才会丰富起来。
[主持人]
您觉得对于我们一些慈善机构应该有一些配套的激励政策?
[范周]
对。
[主持人]
那这会不会对于我们的专项资金和专项政策来说是一个保障呢?
[范周]
是对专项资金的补充,是对它的不足部分的弥补,因为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尽管这几年咱们中国人说“不差钱”了,但是家大底子薄,还是有一个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的问题。我们现在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都需要钱。那么在这块中央要拿出一部分钱来这是肯定的,这从《意见》的精神上已经明确看到了。但是光靠这一个口子是不够的,应该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大家共同来做公共文化的事业。但是你要让大家共同来做,对企业来说是要进行成本核算,这一部分的税收如果抵扣掉了就可以把资金转移过来,所以这也需要我们在财政税收方面有一些配套的政策。
[主持人]
但是我们有些人可能觉得说这样的老少边穷地区本来经济就不发达,是不是先把经济搞上去了再谈文化生活的享受?那您觉得怎样的配比是比较合适的?在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配比上?
[范周]
两个都是同样重要的,因为对有些地区来说确实存在着基础设施现在还没有做到,而且还有一些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那么对这些地区首先要解决它的生存问题。但是在解决了生存问题的同时,人们基本的文化需求是非常非常关键的。比方说我们很多文件都用了一个最朴素的词汇叫“听广播、看报纸”,这既是一个公共文化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通过这些形式了解国家大事的一个主要的手段。 同时,也是了解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包括通过这些东西来推动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的要求。如果没有这种沟通,仅仅就是解决温饱,仅仅就是解决我们老百姓基本的物质需求,我觉得这也应该说是有缺陷的。
[主持人]
所以我们两手都要抓?
[范周]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