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深切怀念我国经济战线杰出的领导人陈锦华同志

来源:民生网2016-07-15 17:24:57 陈锦华 战线 领导人

7月2日晚,得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因病在北京逝世的消息,我异常沉痛。

在我的心目中,锦华同志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是出过大力气、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也是善于抓大事,严于律己,关心下属的人。他是我国经济战线上杰出的领导人。

锦华同志为我国抢出一个现代化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锦华同志曾是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奠基人,历任轻工业部部长、纺织工业部部长的钱之光的秘书。1972年1月22日,时任轻工业部计划组副组长的陈锦华,根据中央决定,代为起草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由国务院业务组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3位署名上报。《报告》上报时多了一些数字:“中国进口4套化纤生产设备以后,‘的确良’的总产量将达到19亿市尺,城乡人民对‘的确良’的需要,将得到更好的供应。”2月5日,周总理对《报告》作了批示:拟同意,即呈主席等批示。两天后,2月7日,毛主席圈阅的这份报告由外贸部办理。1973年1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报送了计划用外汇43亿美元引进26个项目的方案---《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即“四三方案”, 引进的技术设备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解决8.7亿人民吃饭、穿衣问题”,其中,用于解决吃、穿、用的化肥、化纤等项目,占全部投资64%左右。第二年,日本池田内阁批准向中国出口第一套设备——30万吨的维尼纶生产设备。

为了宝钢工程能够续建,锦华同志也锲而不舍。宝钢工程是由邓小平亲自拍板定的,耗资大、技术复杂,在百废待兴的20世纪70年代末极其引人注目。期间,由于工程打桩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对引入日本全套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质疑声颇多,以至于反对声一度占据上风,该工程于1980年冬天“下马”,这个与上海经济生死攸关的大工程陷入了瘫痪的状态。当时作为上海市分管宝钢工作的副市长和宝钢党委书记,陈锦华没有放弃,以个人名义上书高层,经过再次论证,宝钢续建成为了现实。

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一亿吨。如何用好这笔财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康世恩多次与石油部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如何有效地把炼油和化工企业组织起来,发挥综合利用的效益。写了《关于如何用好一亿吨原油的意见》,着重指出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综合利用方面的问题,以及地区和部门分割的体制问题。胡耀邦看后,很感兴趣,批示把《意见》印成中央政治局参阅文件,在中央领导核心层进行决策酝酿,并发给正在参加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的同志参阅。1981年,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锦华同志,花了几个月时间,多方做工作,到11月,促成原来分属几个部的上海炼油厂、高桥化工厂、上海第二化学纤维厂、上海合成洗涤剂二厂、上海石油化学研究所、高桥热电厂等企业联合成立了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突破一点,取得经验。这个公司的成立由国务院直接批准,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联合的大型经济实体,为后来石油化工企业的改组、联合开了个好头。紧接着,1982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江苏南京地区的南京炼油厂、栖霞山化肥厂、南京烷基苯厂、南京化工厂、钟山化工厂、南京塑料厂、南京长江石油厂等企业联合,组建了金陵石油化工公司。不久,辽宁抚顺地区的抚顺石油一厂、石油二厂、石油三厂、化学纤维厂、化工塑料厂等企业联合,成立了抚顺石油化工公司。这几家公司的成立,为后来成立全国性的石化总公司摸索了经验,在舆论上创造了积极推动的氛围。

1983年2月,锦华同志又奉命筹建中国石化总公司。胡耀邦讲:“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要收企业,要把地方的企业收上来,这些企业又是各地最好的企业,是盈利大户。我们报告了小平同志,说不征求地方意见了,中央直接发文件。小平同志表示赞成,说就这样办。”国务院领导同志强调中央在研究到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时候,认为必须有一些过硬的重大举措来确保实现翻两番,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就是重大举措之一。康世恩强调,要从体制上为用好1亿吨石油创造条件。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对改革现行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促进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都有积极意义。1983年7月4日,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中国石化总公司筹备小组正式召开第一次直属企业经理(厂长)会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总理、副总理都到了,在讲话中都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石化总公司寄予很大希望,要求中国石化总公司办成真正的经济实体,不要变成新的石化部,不能走老路。万里讲:中国的经济振兴要靠石油化工的振兴,人们生活的改善、人们的吃穿用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依靠石油化工提供原材料,以解决人口众多和农业争地的矛盾。人民生活靠什么?要靠石油化工搞上去。中国所有的行业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可能,但是电子和石油化工一定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管理要现代化。石油化工行业一定能同国际上的同行进行较量。会议结束后,万里还对锦华同志说,到2000年中国的乙烯产量要赶上苏联。乙烯是石油化工的基础产品,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有了乙烯就可以做成各种合成材料。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是不是很发达,其标志就是它的乙烯产量。1983年,苏联的乙烯产量是226.7万吨,而中国当年的产量才56万吨,只有苏联的1/4。到2000年,中国的乙烯产量要赶上苏联,要整整地翻两番。在锦华同志带领下,经过中石化全体员工不懈努力奋斗,2000年,中国的乙烯产量是470万吨,而俄罗斯的乙烯产量则从226.7万吨下降到188.9万吨,只有中国产量的40%。2003年,中国的乙烯产量是612万吨,俄罗斯的乙烯生产能力为330万吨,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差距。

 

我们扬子30万吨乙烯工程,1987年一阶段工程建成投产,1990年全面建成投产。期间,作为中国石化公司总经理,锦华同志8次到工程现场视察调研,给了5万乙烯工程建设者巨大的鼓舞。1986年4月28日,在扬子乙烯工程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锦华同志说,扬子乙烯工程的正式建设,起步比较晚,几乎完全是在停缓建的基础上恢复建设的,客观上困难比较多。开工以后以后工程建设进展很快,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补上了过去几年留下来的工作,取得了别的项目三年甚至四年所取得的进展,这个成绩是了不起的。扬子、齐鲁、大庆三套乙烯在整个“七五”计划中是国家重点。现在的形势是,前有齐鲁,后有仪征,明年投产的时间,都是“八七·七”,处在前后相逼这么一个境况,所以,戴顺智同志讲“破釜沉舟”,要“背水一战”,我是赞成的。1985年12月国家主席李先念视察时,亲笔题写了“大雾共长江一色,扬子与仪征齐飞”的重要题词,现在仪征化纤一分厂,扬子必须进一步动员起来,振翅快飞。在1987年9月17日,锦华同志题词祝贺扬子30万吨乙烯一阶段工程建成投产,要求“发扬‘团结、拼搏、突破’的扬子精神,建设好国内外一流的石油化工基地。”1990年5月31日,在扬子乙烯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后,锦华同志又题词强调,“安全、稳定、满负荷,保持荣誉,再创新纪录。”1993年4月,锦华同志题词祝贺扬子石化公司成立10周年,谆谆嘱咐要“发扬扬子精神,为振兴国家支柱产业多奉献。”总之,锦华同志始终关心着扬子石化公司。退休后他80高龄了,依旧在一线奔波。每次到南京来,都要到扬子石化、金陵石化视察,关心技术发展、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等问题。

锦华同志比较善于抓大事。工作有条不紊,该放手的,他坚决放手,信任下属独立自主去做。他关心同志,体贴入微。1983年7月4日,中国石化总公司筹备小组正式召开第一次直属企业经理(厂长)会议,那样重要的会议,国务院总理、副总理都到了,他还让人在所发的文件中附上一份日本知名保健专家关于企业家应当怎样注意保重身体的建议资料,让到会的各企业负责人倍感温暖。

中石化,只是锦华同志一生诸多重要岗位的其中之一。他还担任过国家体改委主任和计委主任,最后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任上退下来,对共和国经济建设可谓殚精竭虑,也是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我们石化人永远忘不了他。

7月8日,将在北京举行锦华同志告别仪式,我就以此文寄托哀思:锦华同志,一路走好!!!我们所有石化人都会继承您的遗志,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生!!!

2016年7月7日于金陵古城

(1)中石化总经理陈锦华(左一)化工部部长孙敬文(左三)扬子乙烯工程总指挥戴顺智(左二)在扬子乙烯工程现场听取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2)中石化总经理陈锦华(前左三)扬子乙烯工程总指挥戴顺智(前左二)在扬子乙烯工程现场

(3)中石化总经理陈锦华(左一)扬子乙烯工程总指挥戴顺智(右二)在扬子乙烯工程现场听取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戴顺智)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