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访谈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访谈

朱永新谈人大五年履职历程 关注教育改革发展

来源:新华网2015-01-21 10:49:16 教育改革 历程

摘要:通过一个人大代表的履职经历,可以看到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一个轨迹,它的发展。

访谈嘉宾:朱永新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今天的节目我们跟大家聊聊读书的话题,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我在人大这五年》,今天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本书的作者,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老师,欢迎您朱老师。

[朱永新]

你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您已经做客新华网很多次了,以往都是以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份来聊聊您的议案或者提案,今天比较特殊您给我们带来了最新的作品,就是《我在人大这五年——一位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这确实是非常大部头的著作,有130万字,您在里面写的是哪一阶段的事?

[朱永新]

里面是我从2008年到2012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这五年期间的经历和故事。

[主持人]

每年都会有很多的人大代表来到北京,而且每一届都会更换一些新的人大代表,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每个人都会在履职过程当中提出或者说和其他的人大代表一同来提出议案,但是您能够把它集结成册的初衷是什么?

[朱永新]

在当人大代表之前我曾经担任过五年政协常委,也写过一本书叫《我在政协这五年》,前几年我到哈佛图书馆去还见到了这本书。我写了很多书,别的他们图书馆没有,但是这本书他们有,他们说想要了解中国的政治,想要了解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这本书对他们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我当时就在想,如果下一届我继续做政协委员我还会继续记录,如果到全国人大我还会写我在人大这五年。在全国人大的这五年中,我觉得非常充实,也非常的有意义,所以把它记录下来。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个案,通过一个人大代表的履职经历,可以看到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一个轨迹,它的发展。

[主持人]

我们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朱老师在作人大代表这五年里有多么勤奋,五年时间内,您提出建议82件,在人大常委会发言109次,撰写调研随笔60余篇,撰写两会日记75篇共20余万字。我相信这些数字其实都凝结着您很多智慧的结晶,包括您身体力行的调研。最终集结成册仅仅是这些吗?还是有其他更多的感悟?

[朱永新]

全国人大作为中国最高的权力机构,国家重要的法律,国家领导人的产生都是在人大。所以应该说要真正做人大代表真的是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参加的所有会议几乎都做了很用心的笔记,用心的记录。我所有的发言、所有的建议都是很用心地在准备。一般情况下我们每开一次常委会都要讨论几部法律,那我都要像做作业一样的做很多备课,做很多研究,然后你才能不讲外行话。因为每个法律都涉及到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问题。所以我说人大真的是一所大学,在里面学习了五年,不亚于在大学里去读五年的书。我在书里面还做了一个比喻,人大更像清华,政协更像北大。

[主持人]

气质不同。

[朱永新]

对,全国人大常委、副秘书长李连宁专门写了序,他说这是人大60年历史上第一次有人用全景式的方式记录中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样一个制度,两会怎么开,全会怎么开,常委会怎么开,怎么调研,怎么视察,怎么询问,提案、建议怎么撰写。在我的这本书里面几乎没有任何的遗漏,所以通过这么一个窗口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中国人大这样一个制度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运转的。所以这本书是一个走近人大的一个非常好的入门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揭开了在很多人看来很神秘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样一个面纱。

[主持人]

这本著作里的信息量非常的大,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您说每年到了三月要开两会了,就感觉这个温度都提升了。这可能是您从2003年开始承担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这样的职责所带来的内心感受。刚才您谈到人大也好、政协也好像一所大学,按照您刚才的比喻,您先在北大上了五年又去清华上了五年,现在又回到了北大。为什么把它比作大学?大学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您从中学到了什么?

[朱永新]

学到了太多的东西。首先就是对整个中国的政治体系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因为人大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政协作为国家政治制度,都是对国家的重大决策、重要法律起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从政协的角度来说,因为它是个协商机构,它是协商民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在政协直接参与了政党协商、政协协商的很多工作。对于国家的一些重要问题,政协都通过专题协商、专题调研的方式让政协委员充分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所以他更多的起的是协商、咨询的作用。但是到人大它作为权力机构就不仅仅是协商咨询,更多的是讨论、争辩,最后做出决定。比如说要出台一部法律,在人大一般情况下要通过三审、四审,甚至于更多层次的审查。每一次在审查的过程中我们人大常委本身也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在会上可以交锋、辩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还暂时不付诸表决。所以事实上国家所有法律的出台都凝聚着人大常委的智慧。我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大学?因为在这里面你是不能逃学、不能沉默的,因为人大常委一共就180多个人,这180多个人来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如果仅仅是开会讨论问题肯定是不够的,我们有会外的像上课,开会只是我们到课堂挪到了人大,课后还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准备,那是比上课本身更重要的。比如要讨论一部法律,事先在接到人大常委会通知的时候我就要去了解这个法律出台的背景、经过,法律文本本身要进行研读,到这里发言我把他看成是课堂里的一个发言,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争辩。那么这本书事实上也相当于我这五年下来交的毕业论文。因为我不是学法律的,我的专业是教育,所以对教育方面的一些东西还有一些发言权。很遗憾的是我这五年期间没有讨论过有关教育的法律,所以每一次我就更加要用心,因为法律的专业性很强,你需要提前去学很多知识,提前做很多准备。我很欣慰的是每一次我的发言其他的常委都跟我说:老朱你讲得好,老朱你讲得不错。说明我课堂前的准备工作还是比较充分的。有人说如果所有的人大代表都像你这样做,所有的人大常委研究法律问题都像你这么用心,可能会更好。

[主持人]

可能很多朋友听过朱老师的讲话有一个跟我一样的感觉就是朱老师真的很实在,不避讳一些自己可能不太擅长的问题,而是真正用自己的勤奋弥补很多东西。像你所说的您其实是在履职中学习,又在学习中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责任和职责。您是研究教育出身的,而且现在也担任中国教育学会的副会长。我们也看到了您在人大共提了47份关于教育改革的建议,还出版了一本《给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在教育上还亟待解决的问题。您提的建议也很广泛,从最小的入幼儿园难,大到高考的改革、教育公平、顶层设计的话题都有。从您的角度来看,哪些教育问题是我们现在真正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

[朱永新]

在人大也好、政协也好我都坚守专业立场,因为每个人的视野和专业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不主张对专业以外的事情发表更多的意见,那很容易讲外行话,很容易不着边际,专业性很重要,所以这几年来我主要的建议是围绕教育展开的。《给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也是在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还获得当年的“大众喜爱的50本图书”。教育本身问题很多,我最关注的是教育公平的问题,这是最关键的、最基础的问题。因为现在城乡之间,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教育差距比较大,特别是农村学校、乡村教师待遇非常值得关注。教育说穿了就是两大问题,一个是公平一个是质量。解决公平问题的同时要关注教育质量,也都要从改革来着手,所以怎么样去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是我当前最关注的。前不久我在三联也写了一本书叫《重启教育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描写了教育改革的蓝图,到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里面对教育改革做了非常具体的推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还是感觉到力度不够。教育领域管得太死,权力的下放还非常的不够。所以最近我们提出来还是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力度,进一步下放权力,进一步调动民间的智慧、民间的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因为衡量一个区域、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有没有活力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民间的智慧、优秀的社会精英在不在教育里面,愿不愿意到教育里面去,民间的资本、民间的资金有没有涌向或者流向教育领域去。现在这两点来看我们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我们的民办教育、小微学校、地方教育的活力彰显得还不够。最近我发起了一个中国教育30年论坛,实际上就是在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

[主持人]

教育改革一直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民生话题,因为无论如何,无论我们的教育现在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你都要接受教育,就像我们的医改一样,无论医改改成什么样子你都是要到医院看病和体检的。这些年您除了关注教育公平以及教育质量的话题之外,我们看到您也特别关注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做得好应该不错,但是做得不好是不是还不如不做呢?

[朱永新]

你讲得有一点道理,家庭是整个教育最重要的基石,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们到学校的时候,他的认知风格、他的行为习惯、他的个性特征已经基本形成,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一个毛坯了,学校教育就是对这个毛坯来进行加工。很多毛坯你只要呵护他,推进他,帮助他就能够非常健康地成长。那些稍微粗糙一点的毛坯你就要用心地打磨他,去雕琢他,让他能够做得更好。但是所有这一切基础都是家庭造就的。长期以来我们对家庭教育这一块重视不够,父母亲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无论是在他们的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我们没有怎么做父母的课程。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很多父母就像那些没有学过驾驶的司机就开着车上了高速公路,所以毫无疑问是很危险的。父母对教育的无知或者说对教育的急功近利会造成教育的很多偏差,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你讲的是有道理的。就是坏的教育还不如不教,错误的教育还不如没有教育。因为没有教育你顺其自然,顺着天性孩子可能自由地生长,他至少还有一个欢乐的童年。但是如果你用错误的方法去教他,不仅仅把孩子自由的空间给扼杀了,自由成长的可能性给剥夺了,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摧残了孩子。所以我们很多父母亲的确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一个反教育的力量,成为了摧残孩子的力量。很多父母是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在摧残孩子。就北京来说我去过很多学校问那些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很少有孩子跟我举手说快乐的,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他没有时间啊,他星期六、星期日、白天放学以后所有的时间空间都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所填满了。所以他们没有做自己感兴趣事情的时间,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来说对孩子的发展毫无疑问是不利的。很多父母亲可以说是“分分计较”,孩子少考一分都要挨打,孩子成绩稍微差一点他们比孩子还恐慌。这样一种无知或者错误的教育概念,毫无疑问是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利于整个教育生态的。所以我一直呼吁要提升全社会的教育学素养,让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好教育,让大家都知道怎么样做才更有利于孩子的生长,怎么样做才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主持人]

其实这是整体教育观念的问题,家长应该先琢磨琢磨看看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什么,周末无休无止的补习班一定会让孩子成材吗?这也是值得我们全社会共同思考的话题。另外您一直在提倡中小学都要开展生命教育,您的出发点是什么?

[朱永新]

今天早上我还发了一个微博,就是叫“生命教育刻不容缓”。这个月就发生了多起花季少女自杀的事件,还有一个初中的女孩她母亲根据政策怀了第二胎她就用自杀来威逼自己的母亲要把这个孩子打掉这样的新闻。这说明整个学校教育、生命教育是缺席的,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主题。

[主持人]

这个主题我和很多大学老师包括校长也聊过,他们都会说我们大学现在在开展生命教育。确实,在我上大学那个年纪这个教育都是缺失的,现在很多大学已在开展生命教育算是一个进步,但是您的观点应该是再向下、向中小学延伸是吗?

[朱永新]

当然是。我早上在微博里面还引用了一个曾经在纳粹集中营的生存者讲的话,这个生存者后来做了一个学校的校长,他跟所有的老师们说,所有的教育最重要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孩子的人性,一个善良的人性比什么都重要,比读、写、算这些技能都重要,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性作为基础,任何教育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的确,中小学是人性形成的基础,所以生命教育应该从幼儿就开始抓起,从家庭教育就开始抓起。所以怎么更重视安全,更重视健康、更重视孩子的交往、更重视孩子的职业选择……这些人生的大事情,这些生命的大事件不能在教育中缺席。现在很坦率地说大家眼睛都盯的是分数,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生命、对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感受,很多父母亲并不在意。

[主持人]

关于教育这个话题刚才我们聊了很多了,您还有一些什么话想对我们网友来讲一讲?

[朱永新]

我觉得教育和所有的人都有关系,和所有的家庭都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所有人对教育都有话语权,所以我是很期待有一个更好的平台,让全社会能够一起来讨论,形成一个共识——“什么是好教育”。我觉得好教育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我在“新教育实验”里面提出来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所谓幸福就是教育应该是给人带来幸福的,给人带来快乐的,如果教育不能让孩子们、让老师们、让父母们能够享受到欢乐,带给他们的成长,带给他们的惊喜,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毫无疑问不是一个好教育。所以学校一定要把童年还给孩子,把幸福还给孩子。同时教育应该是完整的,我对完整的理解就是说“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所以新教育实验中我们一直提倡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人类那些最美好的东西在学校里都能够和孩子相遇,每个孩子从中能够发现自我、找到自己,从而成就自己、实现自己,我觉得这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形成的一个共识。所以无论你作为父母亲也好、作为学习者也好、作为一个教师也好,我觉得都应该学一点教育的知识,学一点儿童的心理,然后真正地懂得怎么去做好教育。当然,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我也特别期待他们也能够关注教育问题,对教育多呼吁、多建议,帮助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能够走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

[主持人]

回过头我们再来谈关于书的话题。您从2003年开始,无论是在政协还是在人大都一直在提出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的建议。现在我们看到“全民阅读”已经写进十八大报告当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您是不是也感觉特别高兴?

[朱永新]

从2003年以来,十多年的时间,无论在担任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我一直在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一直在呼吁要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在人大这五年里面大概有20个左右是和阅读有关的建议。我觉得阅读它不仅仅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整个民族的基础。我曾经提出过,一个人精神发育的历史就是阅读的历史,一个民族的进步就是取决于阅读的进程,阅读看似是表面的东西,我读书和国家和民族有什么关系?但是恰恰每个人的阅读生活造就了每个人的精神高度,而每个人精神高度又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高度,整个国家的精神高度,从而影响到我们的竞争力。所以世界上我们看那些最优秀的民族、那些最伟大的国家,都是把阅读作为一个基础工程,都是把阅读作为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思想来推进的。很多国家的元首、总统、总理、总统夫人都是作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阅读推广人的形象来出现的。比如美国总统从布什、克林顿、奥巴马,没有一个总统不重视阅读的,没有一个总统每年不到学校里面给孩子送书、给孩子讲故事的。所以我们也特别期待我们国家从国家领导人一直到全社会能够关注阅读的问题。这是一个决定了我们的灵魂能够走多远,决定了我们的精神能有多高远的一个重要的事情。

[主持人]

其实关于这件事我们古代的先贤们就想得很明白,得先修身才能治家平天下,这是渐进的过程,必须把自己的这一步做好才能达到平天下的高度。全民阅读写进十八大报告之后,全国都有非常多的关于阅读的推广活动,比如北京有长达半年的“北京阅读季”,苏州有读书节,深圳有读书月等等。您觉得怎么才能把这样的活动真正推广好,让我们每一个民众都能像您所说的不单在那样的月份和一周里捧起书本,而是一年都在看。

[朱永新]

现在之所以要有阅读节,之所以要有特别的提倡和重视是因为它相对薄弱,它需要通过一个节日和仪式提醒我们让我们不能忘记阅读。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它更应该常态化,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没有目前这样的推进,没有我们持续多年的呼吁和推动,可能我们的阅读也难以达到目前这样的现状。你前面讲的全民阅读写进了十八大的报告,然后全国人大也已经决定要推出全民阅读条例,就相当于全民健身条例一样。全民健身是从身体的角度来说的,全民阅读是从精神的高度来说的,这个条例推动以后将从法治的角度,从依法治国的角度来保证我们重视阅读这件事。现在江苏省已经率先推出了省一级的全民阅读条例,接下来深圳可能很快也会推出,国家进一步也会出台相应的法律。我觉得这些都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全社会重视阅读的氛围。当然,我们还希望接下来有公共图书馆法,有更多的和阅读相关的法律条文、规章出台,能够保障公民的阅读权利。我觉得阅读是公民的一个权利,国家、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去提供最好的阅读条件,提供最便捷的阅读方式,提供最丰富的图书给大家来阅读。这些东西都是应该由国家来做的。作为个体来说我觉得他也有责任和义务更多地阅读经典,去和大师对话,让自己能够有更好的成长。

[主持人]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您在人大的这五年当中会就某一个问题反复来提多条建议。当然,这不是说内容的重复,而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希望这样的政策从一个人大代表的角度能够把它真正推行下去。您现在回到政协来担任常委、副秘书长,还有哪些心愿要继续去完成?

[朱永新]

的确是这样,因为有一些呼吁是需要持续不断进行,有一些想法和建议需要不断地去提出,甚至于去呐喊,才会引起舆论的关注、媒体的重视、领导人的意识,然后变成国家的决策和政策,它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本书的副标题叫“一位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过去很多人说政协委员也好、人大代表也好就是举举手、鼓鼓掌流于形式,管不了多少事。事实上我个人觉得不是如此,这里面我个人提出的很多建议最后都被采纳了,都成为国家的政策,国家的决策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不是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你提的没用”,只是有的时候可能提的不是时候,还没有形成共识,需要你反复地去呼吁。比如我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这已经提了十多年了,这个没有被采纳,但是这些政府、国家对阅读的关注程度毫无疑问比以前是重视得多了。之所以全民阅读的比例没有下降,还在一定程度上持续上升,我觉得这和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的呼吁有很大关系。包括我们还提出的国家对撤点并校政策的调整,对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教师问题的关注,很多的建议最后都被采纳了。所以我觉得你只要看准了一个问题,用心地去做研究,提出比较可行的建议,然后持续不断地关注,执着地去追寻,那最后我想总会有好的结果。

[主持人]

再次感谢朱老师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跟我们聊了这么多关于书的和教育的话题,也希望您在政协的岗位上能够提出更多更好的议案。

[朱永新]

谢谢。各位网友再见。

[主持人]

再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