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封面报道丨洪灾背后“城市之病”

来源:《民生周刊》2016-08-08 16:16:12 洪灾 封面 背后

大雨倾盆,暴雨如注。短时间的强降水就能造成城市严重积水,道路积水中断,汽车被泡、房屋被淹,甚至出现“街上捕鱼,城中看海”的景象。

湖北、安徽、江苏、江西、重庆、四川、贵州、河南、河北……从6月下旬到7月中旬,因为遭遇强降雨,越来越多的省市涝情告急。随着“暴雨模式”的开启,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暴雨和内涝中“沦陷”。

作为一种“城市病”,“城市看海”现象越来越频繁,引发舆论的热议与决策者的思考。除去作为主要推手的天气气候反常因素外,“看海”不仅凸显出城市的脆弱,也拷问城市的排涝设施建设。

暴雨来袭

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6月下旬开始,今年我国气候出现异常。

入汛以来,南方发生20多次强降雨过程,太湖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全线超警,部分地区洪涝灾害严重。

湖北省汛情出现较早,灾情也较为严重。6月18日入梅以来,湖北省先后出现了6月18日、24日和27日的3次暴雨过程。后统计,湖北全省有100多个县、市、区经历了数轮强降雨,部分地区降雨量达到了“百年一遇”,甚至“史上最强”。

除湖北外,江西、湖南、江苏、广西、贵州等省份近百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

截至6月2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刘宁表示,全国有222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为近5年同期最多,有26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6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主要江河共出现23次洪水过程,洪水总量较常年偏多34%。

6月30日至7月4日,持续6天的特大暴雨,使得安徽巢湖和芜湖、湖北黄冈和荆州等地成为重灾区。7月1日,“长江1号”洪峰在长江上游形成;两天后,“长江2号”洪峰又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形成。

从7月18日开始,受北方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新一轮强降雨开始影响长江以北地区,北方多地遭遇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降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山西东部、湖北中部和西南部等地降了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从降水量和暴雨次数的统计数据看,今年汛期全国平均降水量已经超过1998年同期,比常年同期偏多23%,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

灾情之下

虽时隔18年,很多人对1998年的长江洪水仍记忆犹新。那次洪灾使29个省(区、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因灾死亡人数达3004人。

今年长江流域汛期与1998年十分相似,不同的是,降雨较为分散。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分析认为,“虽然今年我国夏季洪涝灾害较常年明显偏重,但其程度弱于1998年。”虽然程度偏弱,但洪水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截止到7月13日,我国已经有28个省区市1508县遭受了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5460.66千公顷,受灾人口6074.67万人,因灾死亡237人,失踪93人,倒塌房屋14.7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1469.20亿元。”7月14日,国家防汛办督察专员、新闻发言人张家团介绍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消息不断得到更新。7月18日至20日,河北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灾情严重。据河北省政府统计数据,截至7月23日18时,河北洪水受灾人口达904万,因灾死亡130人、失踪110人。

灾情面前,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灾区人民守望相助。

7月5日,李克强总理抵达安徽阜阳王家坝闸视察淮河防汛,到湖南岳阳长江干堤荆江门电排堤段了解汛情和防汛工作。6日一早,又从湖南岳阳乘高铁急赴湖北武汉,下车后直奔武汉长江干堤现场指挥抢险救灾。

抗洪中,涌现出很多感人事迹和场景。7月6日,一块防汛“生死牌”立在了长江武汉关龙王庙,上书:“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为表抗洪的决心,唐仁清、李建强等16名护堤防汛人的名字赫然其上。

8月1日,长江防总表示,超警近一个月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已全线退出警戒水位。同时,由于未来一段时间中下游降水偏少,长江中下游防汛形势将有所缓解。灾区人民紧绷的心,终于得以暂时放松。

然而,何时江河不再告急?城市能不再“看海”?治水有无长久之策?这些问题陆续成为热议的话题。

“看海”反思

住建部的一份资料显示,2007年至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都曾多次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

在去年7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指出:“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对此,他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既重‘面子’,也要重‘里子’”。

实际上,在防洪治涝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截至2011年,我国已建堤防29万公里,是1949年的7倍;水库总库容从1949年的约200亿立方米增加到7064亿立方米。

在洪涝灾害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当数山洪灾害。每年洪涝灾害中造成人员死亡中,山洪灾害约占70%以上。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全国山洪灾害防治经费预算15亿元,目前已全部拨付。

即便如此,“城市看海”现象却越来越频繁。除了汛期时间长,雨量大外,更多的分析指向了城市排水系统,城市地面硬化,湖泊、湿地的破坏……例如,作为大城市的通病,柏油或水泥路代替绿化带,雨水难以渗透和吸收,排水路径变长。

本次内涝较为严重的武汉,被作为分析和反思的典型案例。有媒体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武汉市区地图,“发现当前常淹水的地方,原本都是湖”。

分析指出,导致武汉内涝最大的原因在于湖泊调剂作用的减小。从湖泊数量而言,武汉城区的湖泊从建国初的127个,已经锐减到38个,平均每两年消失3个湖泊;此外,近30年来,武汉市湖泊面积已经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

为遏制城区"看海"现象,高层已经重视起来,并作出指示。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时首次提出,要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下发,明确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这一年,国务院先后开放两批海绵城市试点,试点城市可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连补3年。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责任编辑:)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