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访谈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访谈

李柏青谈书法

来源:《中国文艺家》杂志2016-08-11 15:54:28 书法 李柏青

——书法家李柏青访谈录

1、《中国文艺家》:您的书法和文化功底与艺术造诣有着怎样的关系?

说到这个问题,那就要追溯到1972年。因为本人从小就喜欢古文、诗词,喜读前贤传记,这一年,我买到了一本范文澜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看到“唐代文化概况”部分时,对于唐朝那些文人雅士在书法、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羡慕不已而暗暗立誓:我也要要在书法、诗词方面同时发展。于是托人找到一本颜真卿《多宝塔》选字本字帖,465字每天至少临写一遍,如兴趣浓烈或写两遍、三遍也说不定,这样坚持长达四年之久。与此同时,借来一本民国时期出版的《辞源》,逐页逐页地翻,一个词条一个词条地看,把自己认为有用的词语摘抄下来,按词意分类,如:描写山者为一类,描写水者为一类。此外,对古典文学名著也多有涉猎,以充实文学底气。这些都为以后的诗词、楹联创作打下了基础,也为追求书法艺术铺垫了文化功底。纵观古今,凡在书法上有大成就者,都有很深的文化功底,他们不但有书法精品传世,也有优美诗词、文章被人称道、流传。正因为自己感悟到了这一点,并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按照既定方向前行,才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2、《中国文艺家》: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书法的?年幼时受到过家庭熏陶吗?

前面说过,我在1972年得到了一本《多宝塔》字帖,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学习书法的。当然,在这以前,也喜欢写字,并且在同代人中,也算写得好点的。从1972年之后,才真真正正走上了漫长的书法学习之路。我对书法的学习,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执着。除了临帖之外,无论是报刊还是石碑只要看见有写得好的字,就十分羡慕,反复揣摩,并以之作为学习书法的动力,不断激励自己向书法之路前行。至于是否受到家庭熏陶,那怎么说呢?因为自己的祖祖辈辈都不是文化人。就自己的父辈来说,他们认不到几个字,但喜欢讲些文化人的故事给后辈听。从中可见他们对文化的向往,对后辈的期盼,这也是对我影响很深的。我虽然没有从父辈那里直接受到书法熏陶,但他们对我的殷切期盼,却给了我一辈子用之不尽的前进动力。

3、《中国文艺家》:我接触过许多书法家,他们都讲到书法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您是怎样理解的?

经过自己多年的书法实践和对其他书法爱好者的仔细观察,我的体会是:书法必须继承传统,也就是说,临习古人法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记得学习书法之初,在我的好友中,有不少喜欢书法的人。他们学过一段时间的贴,进步也很明显。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虽然后来也时不时还在写,但字却很一般了。而我却一直坚持未懈。再说临写字帖,我的体会是:要以一本字贴为基础,坚持练上三、五几年。有位前辈书法家曾经说过:一本字帖至少要认真临写两百遍才会有所收获。这话一点不假,在打基础之时,最忌见异思迁。前人流传下来的好字帖多得很,但真正适合自己性情,影响自己书法艺术发展的却只有那么几本。就我本人来说,起初学习《多宝塔》字帖时,由于临写遍数多,所临字迹几乎可以乱真,甚至还有人说比贴上的字还好看,以至不少书法爱好者来讨要我的临习作品去照着练写。对于自己所选的字帖,只要对得上味口,对得上性情,就能在临写过程中产生快感,趣味无穷,那种滋味是旁人无法体会到的。有了一本字帖作基础之后,再去前人字帖中选购一本适合自己发展的字帖,切忌同时买几本,而是要一本一本的买,买一本学一本,并且要坚持较长一段时间。如果身边字帖多了,就不能专情于一本,以致很难达到学习效果。当然,一辈子总有几十年,专心学几本还是可以的。多练几本字帖可以增加书法元素,丰富艺术语言,广开艺术思路,在创作时才可以做到既能随心所欲,不限于一家一派,又能不失书法的规矩、法则。俗话说一份辛苦,一份收获,又说“天道酬劳”,意思就是付出了就会有回报。我们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现在写的字,自己认为可以了,看不出毛病了,如果继续学习、操练,过得一年半载,再拿出原来写的字一看,就感觉不行了,这就说明你进步了。在书法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我们有时候在观察人家的作品时,一眼就可看出,这个人的字练过贴没有?功底深不深?有没有发展前途?中国书法发展到现在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需要我们去学习、传承。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发展。如果没有传统基本功,创新就无从谈起。即使自己认为是创新了,也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要想创新,就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即使是天赋奇高,才华横溢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也不可逾越这条规矩。唐代杰出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捐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这里说的二纪就是二十四年。可见他学习书法之久。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也曾说过:“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也说明了学书之路的漫长和艰辛。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就必须经历一个辛勤学习,加强训练基本功的过程。只有用最大的功力扎入传统,又能果断地从传统中走出来,把从传统中吸收的营养融入到自己的意识里,才能在自己学而能化,随心所欲的创作中,既见传统功力,又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不但要有深入传统的意志,也要有立志创新的决心,我们常常见到有些学习书法的人,虽然已经有很深的临帖功夫,但一直舍不得离开字帖,要他创作一幅作品,也是心里想着原帖并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内行一眼就可看出他照搬的是哪家的字,虽然笔笔到位,字字可观,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只能算是复制品,像这样的作品就没有什么价值。我们需要做的是,有了传统功夫之后,要从传统中走出来,这话说来容易做来难。要想做到,首先要舍得离开字帖,按照自己的性情随意练写一段时间,再回过头去练练贴,这样反反复复练练写写,就能逐渐摆脱原帖,到后来就能在原帖的基础上化入自己的性情,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有一些人,临帖没有几天,就耐不住寂寞,想搞创作了,这类人很普遍,虽然不乏天赋高的,写出来的字也大体看得,但由于传统功力欠缺,终究难成大器。

综上所述,重视传统的人,也不要一味僵化,沉湎于传统而不能自拔,而是要考虑有了传统功力之后,如何创新、发展,直至形成自己的风格;注重创新的人,也千万不能轻视传统,没有传统功夫,创作出来的作品容易流入轻浮,含金量不高。一句话,决心继承传统,有志发展创新,应该是我们书法人永恒的主题,不懈的追求。

李柏青行书自作诗四咏大竹革命烈士

4、《中国文艺家》:总的来说,我不太喜欢那种随心所欲,洒脱不羁的书法作品,您能告诉我如何欣赏这类作品吗?

我认为你说的随心所欲、洒脱不羁的作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不错的传统功力,它们点画到位,布局合理,章法适宜,方方面面都经得起推敲。像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等草书大家的作品属于这一类。另一种是:既没有传统功力,又不懂章法布局,笔力不到,结体不佳,粗看龙飞凤舞,细看弊病极多,经不起推敲,这类作品属于故作高深、追求狂怪一路,它只能瞒得过外行,骗不了懂家。前者是越看越耐看,后者是低俗难入流。

 5、《中国文艺家》:我觉得您的作品中规中矩,温雅劲健,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的?

书法中规中矩,温雅劲健,一直是我的追求:我在1982年填的一首词是这样写的:“十载书斋静坐,多家字帖勤临。正书行草学尤精,毛笔任心挥运。有志投身社会,存心服务人民。代书对子或碑文……字体婀娜雄劲”(调寄西江月),这虽然是我初出道时的广告词,但也可看作是我学习书法的一段心路历程及自己对书法风格的构想和追求。我开初学习书法,就想到了我的字要争取做到温雅劲健,做到雅俗共赏。记得自己学了几年书法后就有不少人对我说:你写的字好像个个都在笑,看了就让人舒服。听到类似评论,我就认为自己的路子没有走错,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要知道世上能写字的人多得很,而要做到大多数人喜欢你的字就不容易了。大多数人都喜欢中规中矩,温雅劲健,并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所谓中规中矩,就是具有传统技法和功力,而不是胡涂乱抹;所谓温雅劲健,就是柔中带刚,具有文人风骨。能形成这种风貌,与自己处世不亢不卑,性格外柔内刚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收藏杂志》专家点评我的书法作品时这样说:“从历史名流的诗中名句,再到作者自己创作的抒怀诗文,无不被李柏青用笔墨诠释得淋漓尽致。李柏青的书法作品,尤其是行书作品用笔流畅,蜿蜒灵秀。仔细品评李先生的书法作品,一股文人风骨、名士情怀融于其间,彰显出作者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生活境界。”这个点评虽有溢美之意,但总的来说是比较到位的。

6、《中国文艺家》:在今天如何理解书与画的关系?我认为书与画的关系在疏离。

古人说“书画同源”,指的是远古时代,最早产生象形文字的时候,写字如同绘画,这就是书与画诞生之初的一致性,书为象形文字,画为意象图形。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字符号越来越丰富,造字方法也不只限于“文字的象形”,它从物体的图形中分离出来之后,物体图形即为画,所造文字即为书,并且各奔前程。造字者创造了足以体现人们生活,表达人们思想的文字;绘画者画出了更为直观,更有美感的图形。书画分离之后,有了各自的功能效用,各有规矩,各有目标,再也不可能回到字就是画,画就是字的远古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与画的疏离只能是越来越远。这就好比书与画起始于同一个源点,在这个源点上延伸的两条直线,它们永远不可能重合在一起。时代的路程越长,他们就疏离得越远。这一点从前些年现代派书法家创作出一些非字非画,似字似画,字画不分的作品不为大众所接受、认可的状况就可以说明。所以我认为书与画的关系在疏离是情理中的事,这种现象是人们早已接受了的。

7、《中国文艺家》:您告诉我该如何理解那些名人的书法及其价值?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书法名人”和“名人书法”的说法。我的理解是“书法名人”是因为他的书法成就高并为大众认可、熟知的公众人物。“书法名人”的价值是他的书法作品而非其它。“名人书法”就不同,人们注重的是他在书法领域以外的其它成就、名声。他的书法作品就好像他送人的笔记本、毛巾之类的纪念品一样,只是与这个名人有关而已。之所以有些名人的书法售价不菲,那只是名人效应或是追星族炒作的结果。再说即使名人的书法作品果真不错,值得一看,那也不会为这个名人增添多大光彩,因为他的书法艺术难以超过使其成名的本行成就。假如这个名人的字因缺乏起码的基本功,不堪入目,那他售字或送字的效果就不但不会增添荣耀,反而会影响这个名人的原本声誉。

[page]

8、《中国文艺家》:怎样理解书法艺术的功夫在书外以及书法与生活的关系?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朝大诗人陆游留给后代的至理名言。学诗是这样,学书法又何尝不是这样!依我看来,无论哪门艺术,都是这个道理。就书法来说,一味的追求技法,就很难上升到艺术层面。而是要善于观察事物,善于联想,从中得到灵感。例如把欢快歌曲的韵律与书法联系在一起,就容易写出抑扬顿挫、动感极强的作品。如果具有诗词的基本功,就会在无形中影响你的书法,让你的书法成为温雅中和,表现出文气。当然,由于各人的性格不同,阅历不同,也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前些年,在书法展览中出现过千人一面或很多作品都似曾相识的情况,这就可以说明那些作者只是模仿力强,功利心强,想走捷径,他们的作品没有自己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个性。我们说真正的书法大家的作品,是他平生学识、修为的综合表象,有很深的内涵。

再说书法与生活的关系,人们常说,书法家大都能长寿,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书法是一项修身养性的艺术,可以更好的提高生活的质量和乐趣。可以健身、健脑。或许有人说,学习书法很累、很苦,这是因为说这话的人没有体会到学习书法的乐趣。我感觉学习书法只要是自觉自愿、纯粹出于自己的爱好,丝毫不带勉强之意,就容易上路,就会深入其中、乐在其中,甚至于有得几天不写字,就会觉得空虚,有欠债感,就要想办法补上,我本人就有这种体会。又有人说:“字如其人”,是的,一个人的字,只要功夫到家,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窥见其心情、意趣和追求。宋代黄庭坚盛赞林逋的字时说“林处士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也耶。”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评价草书大家张旭:“张旭有什么高兴的事或窘迫穷困,忧伤悲痛,或愉悦、怨恨、思慕或酣醉无聊、心中不平,只要有动于心,必借书加以抒发。”王羲之《兰亭序》则思绪奔放,神情飘逸,超然物外;颜真卿《祭侄稿》则悲情勃发,笔随心走,不计工拙。我有一首自叙诗也曾提到过书法与生活的关系。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诗书伴我度华年,羁旅人生亦坦然,愁至挥毫情顿好。躁来展卷意随安。或吟佳句坚心志,也遣芳思上笔端,纵处蜗居仍快意,柔翰一弄地天宽。”从古到今书法大家的书法都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9、《中国文艺家》:对您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是谁?或是您比较心仪,给你艺术滋养较多的是哪几位?

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应该是颜真卿。通过学习他的书法,使我真正走上了书法之路,并奠定了书法基础,坚定了从事书法的信念和决心。此外比较心仪的还有古代书家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陆柬之、张旭、怀素、钟绍京、黄庭坚、米芾、赵孟頫、黄自元及现代书家杨再春……我从他们身上吸取了较多的养分。

10、《中国文艺家》:您如何看待当代那些称之为前卫书法家的书法试验?

前卫书法可分为古时的前卫书法和现代的前卫书法,古时的前卫书法传承有序。如大篆时期的前卫书法是小篆,小篆时期的前卫书法是隶书,隶书时期的前卫书法是楷书……依此类推,代代传承,才成就了书法艺术的繁荣与辉煌。我认为任何前卫书法都离不开汉字这个载体,都要有前人的书法法则作支撑,都应在无需自己翻译的情况下就能让人看得懂。否则,不会被人接受。没有受众就意味着无法推广,无法流传。前几年出现的前卫书法(也称为现代派书法)的作品,就是因为过于大胆,过于超前,受日本少字书法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太多,创作出了自认为想象丰富,非字非画的作品,一般人无法认读,以致于没有受众,落得个昙花一现的结局。这是因为倡导者违背了书法艺术规律,没有想到中国传统书法的美妙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没有想到自己是书法人,既是书法人,就不能摆脱千百年来形成的书法规矩,不能把古圣先贤积累的书写经验完全弃之不顾而别出心裁,哗众取宠。如果按照他们的做法,谁都可以创作出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作品。我曾见识过一位所谓的诗词作者,他写的诗平仄合律,音韵合拍,但诗的语言东拼西凑,诗的意思东拉西扯,读者读了不知所云,而让他解释起来却头头是道,但都是牵强附会。像这种作品怎能让人产生共鸣?又怎能不让人嗤之以鼻,敬而远之?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说,无论书法创作,还是诗词创作,都应该符合该领域的艺术规律,思想不能过于超前,思维不能过于怪异,否则人们不能接受,其结果只能是自生自灭。由此可见,当代那些称之为前卫书法家的书法试验是不成功的。但是,他们的探索精神是可贵的。

▲李柏青行楷怀仁慕德

11、《中国文艺家》:有人说书法讲究我手写我心的境界,你能告诉我您的境界在哪里?

准确地说,书法讲究我手写我心,只局限于自作诗文的书写,如王羲之写《兰亭序》,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怀素写《自叙帖》,他们的书法伴随文情,作品流露心情,只有这些作品才可以说是“我手写我心”,也可以说是深层次的我手写我心。此外,如书写他人诗文的作品就很难说明是“我手写我心”。最多只能算是浅层次的我手写我心。因为书法讲究的是技法,人们欣赏书法作品时,主要是看其点画是否到位,结构是否稳健,布局是否合理,整幅作品是否给人带来美感。至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是很难从作品中读出来的。特别是篆书、隶书、楷书类作品,写得好的,说明作者书法功底深,创作心态好。假如不是自作诗文,即使是创作行草书,也只能从以上角度去欣赏阅读。所以我认为书法讲究我手写我心的境界要分层次来理解。

我的境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创作过程中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凭借“真气”创作。有时候,为了写一幅作品,需要准备好几天,那几天不欲言语,除了做有关准备写字的工作以外,不插手其它事务,这时候就会感觉有一股真气在涌动,待到这股真气转化为强烈的创作欲望时,就可以全身心的进入创作状态了。

二是要求作品达到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雅俗共赏”。要达到这个境界,两个过程必不可少。第一是“崇尚传统”,就是尊重传统,深入传统。因为流传至今的传统书法都是经过历史检验了的。它是前人书法艺术的浓缩,书写经验的概括,达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度,值得后人景仰、学习、传承。第二是“自成风格”,就是在掌握传统技法,吸取前辈养分之后,结合自己的学识、修为、性情,写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就是说,“崇尚传统”是手段,“自成风格”是目的,“雅俗共赏”是境界。说到雅俗共赏,古代那些书法大家的作品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才会流传至今。试想,如果一件作品,没有几个人看得懂,那怎么推广?怎么流传?近年来,我们耳闻目睹书画市场的行情,现代派书法没有传统派书法走得好,就是因为大家都喜欢有传统功力,合乎大众审美观的作品。而那些现代派书法(也叫流行书风)的作品只是专家认可(代表少数人),而市场不认可(代表大多数人)。我听到曾经购买、收藏过我的作品的客户说过:“我根本不会去购买、收藏那些没有传统功力和难以认读的作品。”他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正因为如此,我就要把“雅俗共赏”这个自定的“最高境界”继续追求下去。

12、《中国文艺家》:请您告诉我如何理解书法的技术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书法技术是可以通过临帖来完成的,而要把技术上升为艺术!那就需要其他很多因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发觉有些人,因为临帖时间长,写出来的字,无论笔画,结构都已达到一定水平。但要他创作一幅作品,就很难拿出手了。这就说明他只是掌握了书法的技术,还没有形成书法的艺术。一个人的书法艺术,应该是在能够正确书写汉字的前提下,其中包括构形正确,合符所写字体的基本要求,具备章法布局方面的知识。此外,还要具备字外功。在创作作品时,要融合书家的才识、学养、性情,从不同层面去扩展审美范畴,强化审美功能,给字体注入活力,使之成为能够表达作者心态、性情,有自己风格,有丰富内涵的艺术作品。这也就是说书法技术是书法艺术的基础,书法艺术是书法技术的升华,它们的关系就是这样。

13、《中国文艺家》:书法与当今这个时代是怎样一种关系或者说书法需要体现时代性吗?

书法与当今这个时代有没有联系?当然有,但不是很明显。比方有人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只是后人对古时某些书法家的作品与它所处的时代大环境作出的分析臆断。我们说,一个时代就是几十年,几百年,任何时代都有兴盛期和衰败期,兴盛期的书法是什么样子?衰败期的书法又是什么样子?谁能分析得出来?所以我认为,如果要把书法风格和某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联系起来,是有点牵强。因为书法风格只是具体到某个书法家的学识、修养、性情的具体表象,与所处时代的环境有些关系,但关系不大。比如当今这个时代,有人专攻篆书,有人专攻隶书,有的擅长楷书,有的擅长行书或草书,他们的作品,有的展示雄强如惊涛骇浪,有的表现柔雅如涓涓细流。如果按照“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类的分解,当今这个时代的书法又是尚什么呢?当然,从书法为社会服务这个角度来说,只有书写内容紧扣时代主题,让后人一看便知道是某个时代的作品。倘使这样,那恐怕又背离了书法本体是否能体现时代性的讨论。或许有人会说,前几年出现的那些现代派书法,就是受了当今这个时代的影响,可以作为书法体现了时代性的标志。但又会有人反驳:那些作品不符合书法规律,没有被大众接受,不是当今这个时代的主流。既然书法难以体现时代性,也就没有必要强调体现时代性。

14、《中国文艺家》: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

我们常见同一幅作品,有人评其为绝世佳作,足可传世,也有人说它不堪入目,贻误后人。悬殊如此之大,不是作品本身的问题,而是读者从哪个角度去解读,用什么标准去评判的问题。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作品,不要完全以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衡量,而要从大多数人的审美角度去考虑,要出以公心,能包容各种风格,只要作品有功力有个性,就可视为佳作。即使自己不喜欢这类作品,也不能全盘否定。

15、《中国文艺家》:最后一个问题,您创作书法这么多年,有什么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以及您研究书法的体会?

要说与大家分享,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觉得,由于自己有这么一技之长,无论到哪里都会有人关注、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方面的日趋成熟,作品也逐渐受到艺术界的推崇和收藏家的关注。说到研究书法的体会,我认为必须崇尚传统,不能走捷径,不能图虚名,不能趋时尚,不能赶潮流。只要心中有正确的目标,就要坚定信念,不要顾虑人家的看法、说法,被他人所左右,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要相信“天道酬勤”,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就会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

16、《中国文艺家》: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本人采访,再一次对您表示感谢,希望您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成就,谢谢!

谢谢你对我的关注和采访,谢谢!

(該访谈登载于《中国文艺家》2013第9期)

 李柏青艺术简历

李柏青:著名书法家、楹联家、诗人、国家一级书法师。现系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书画艺术高级指导师 、中国峨眉山大光明书画院院士、讲师。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理事、文化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书画委员会常务理事、创作员,中国硬笔书协、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竹海艺坛》主编。

书法崇尚传统,自成风格。在国内国际书法、诗联大赛中多次获奖。作品及传略入编《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名家作品集》、《中国百杰书法家大典》、《中国学者墨迹选集》、《中韩书画名家大师精品大典》、《国际现代书画名家教授大画册》、《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华诗词年鉴》、《百年律诗大典》、《新世纪诗品》、《中国诗词著作家辞典》、《情系海峡两岸和平诗词大典》、《大中华千家诗》、《世界杰出华人百家诗词精选》、《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中国对联作品集》、《中国楹联二十年作品精选》、《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典》、《中国楹联年鉴》、《中华国学人物志》、《中华名人大典》、等80余部典集。

书法作品获国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质部LSC2000证书,准予推广、介绍、销售、出口。获“20世纪国际艺术名家教授国际金奖”、“相约香港——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金奖”、“中国书画名家向党的十七大献礼作品精粹金奖”、“第二届‘百杰杯’世界华人百家诗词大赛金奖”、“传世艺术大奖”。当选2006—2007年度中国百位杰出书法家。被授予“中国书法百杰”、“中国硬笔书法百杰”、“中国百强书画家”、“世界书画艺术名人”、“中国诗词著作家”、“新世纪第一诗品”、“世界华人百杰诗词艺术家”、“人民艺术家”、“杰出中国艺术家”、“世纪功勋艺术家”、“特级书法家”、“当代名家”、等荣誉称号。

2009年与欧阳中石、李铎、王学仲、权希军,沈鹏等六人合版书法台历《中国当代书坛巨匠—-六人集》

2010年获“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散文“震患无情人间有爱”获“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一等奖。简历及作品入刊《中国收藏》杂志美术专刊,被聘为中国收藏拍卖艺术网高级书法师,特提名为2010年度“百名作品最具收藏潜力艺术家”。被中国艺术促进会评为中国书画艺术促进奖—–终身成就奖,并授予中国书画界大师级人物荣誉称号。被中国国学研究会、华夏国学出版社列入《当代中国国学名家系列》丛书出版工程推介的60位当代艺术名家之一,出版《中国国学名家-李柏青》,同时被授予中国当代国学名家荣誉称号。入编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推动中国书画艺术发展30位卓越人物【艺术特刊】。

2012年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人档案》、作品入刻云南文山世界奇石碑林等名胜景区;入展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2013年由中国艺术画报策划出版作品集《中国艺术市场重磅推荐艺术家:李柏青》。由九州艺术与投资杂志社策划出版《国学之巅二人集·刘大为 李柏青》,《李柏青谈书法(中国文艺家杂志访谈录)》登载于《中国文艺家》2013年第九期。

2015年入选中美杰出华人书画艺术家被制作《庆祝中美建交三十六周年——中美杰出华人李柏青邮票纪念珍藏册》;获首届中国网络美展“最具人气艺术家”入编《盛世收藏—首届中国网络美展获奖作品集》;入展四川省国防教育委员会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军区政治部 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警示未来,圆梦中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型书画展览”并入刊該展《作品选集》;在四川省第二届法制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奖,作品由主办单位—四川省司法厅收藏(颁予《收藏证书》)。

书法作品由中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艺术类评定中心和中国文艺榜中国当代文艺人物评审委员会根据部分国家标准和标准条文认定为:一级珍贵艺术品。近年来,其书法作品被新疆、甘肃、河南、上海、湖南、浙江、广东、海南、江苏、四川、北京等地收藏家和书法爱好者追捧、购买、收藏。

(《中国文艺家》杂志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