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实事丨贵州瓮安:分类施策扶真贫

来源:《民生周刊》2016-08-22 10:56:42 瓮安 贵州 扶贫

“十二五”时期,贵州瓮安县减少贫困人口5.93万人,成功实现原铜锣乡等10个乡“减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以下,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24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高到95%。同时,瓮安以扶贫开发为重要抓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党风政风持续好转的良好局面。

尽管如此,作为国家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县,瓮安贫困地区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群众增收渠道不宽,脱贫压力大,是横亘在脱贫攻坚战前的种种“拦路石”。

为决胜脱贫攻坚战,瓮安县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县精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了精准扶贫开发办公室,制作了县、乡、村脱贫攻坚挂图作战指挥系统,各乡镇党政一把手亲自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工作。

特别是近年来瞄准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加强农村养老、低保、医疗、教育、农业和生态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搬迁等工作,使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扶贫领域不断延伸、扶贫攻坚机制不断创新、产业扶贫呈现特色、易地扶贫搬迁步伐加快。

全覆盖  结对帮

黔南州委常委、瓮安县委书记张文强说道,“要按照‘党委主体、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要求,坚持做到县级领导带头包保到人到户、部门党组包乡镇到人到户、乡镇包村到人到户、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包保到人到户、农村党员‘双带’到人到户,建立起‘一对一’‘全覆盖’的帮扶模式。”

尚伦君是瓮安县选派的包村干部,他包保的清乡村距离瓮安县城82公里。这个偏隅农村山多平地少,共有627户人家,贫困户达476户。

七月流火,在清乡村的灵芝大棚驯化基地里,尚伦君算起了一笔账。“每亩基地需要两三个劳动力,每亩年毛收入12000元,除去成本,纯收益可达5000元到7000元。”这是尚伦君经多方努力引进的灵芝种植项目,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今年初,清乡村与黔芝灵实业公司签订了1000亩灵芝种植基地建设的合作协议。尚伦君瞅准灵芝种植的巨大潜力:“不出两年,清乡村的贫困面貌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瓮安县,还有许多像尚伦君这样的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他们真蹲实驻、真抓实干、真帮实促,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重点,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提高脱贫致富能力上下功夫,贫困的村庄正一点一点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去年,瓮安县派出驻村干部410名,确保每一个行政村不少于5名驻村干部。从相关部门选派64名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覆盖了所有的贫困村。

除了下派干部驻村,瓮安县还采取领导干部包保、乡镇部门联动、干部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全县形成了“贫困人口脱贫资源不足城镇帮、能力不强能人帮、资金不够金融政策帮、分散脱贫不易集中帮、投资收益不安全保险政策帮”的工作格局。

多举措  拔“穷根”

前不久,瓮安县委书记张文强到珠藏镇回访贫困户时,鼓励贫困农户要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并结合自身实际和政府扶贫政策,通过产业发展、就业等形式,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在珠藏镇羊关村,有60多户农户从事肉兔养殖,羊关村特色养殖协会为所有会员和散户提供进种渠道、饲养防疫、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两年前,村里开始发展肉兔养殖,到目前已经带动58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预计今年可带动200多户贫困户脱贫。”羊关村党总支书记杨忠才说。

近年来,瓮安县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拓宽增收渠道。围绕茶叶、蔬果、烤烟、生态畜牧、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坚持产业瞄准、帮扶瞄准,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努力提高项目资金对贫困农户的覆盖率,夯实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基础。

同时,大力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不断培育新型农民主体,让贫困农民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成为专业技术型农民。引导贫困户转变身份、理念、增收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做强做大产业,走上长远致富之路。

此外,瓮安县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效应,由党支部领办企业,将原来传统的分散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的生产销售一条线,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使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与扶贫工作同频共振、同步推进。

挪“穷窝”  建新家

瓮安县委副书记、县长黄桂林表示,彻底解决偏远山区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步伐。

这几天,江界河镇群众周远祥就正忙着装修新房。周远祥家原来住在江界河镇樱桃村高团组,以种烤烟为生。但由于交通不方便,卖烤烟也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今年,他搬到江界河镇扶贫生态移民安置房,不仅享受到了政府的优惠政策,各方面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和周远祥一样,从去年开始,当地已经有265户搬进了新家。

2012年以来,瓮安县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以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为平台,整合土地增减挂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等项目资金,打造“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 的集约化安置点。

据统计,2012—2015年,该县投入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4082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投入5066万元,移民自筹资金投入24231万元,实施了7个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项目,共建移民住房1598套,安置移民6804人。

瓮安紧紧围绕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建立产业、就业、帮扶、培训、服务的新机制,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县财政预算安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资金3000万元,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帮助群众培植新产业,在移民新村优先组建产业协会,协会带动移民发展产业,形成“产业协会—党员示范户—移民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确保了迁移农民转型,实现了能就业的目标。(毕树军   李建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