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特别报道Ⅱ丨厦门:一条公交线富了四个村

来源:《民生周刊》2016-08-22 14:14:12 公交线 特别报道 厦门

2016年3月1日上午10时24分,满载一车村民的公交车从厦门市同安区淡溪村缓缓开动,驶出了深山,迈向城区。至此,厦门市同安区111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

对于这里的村民而言,公交的通行让38公里外的同安城区变得不再那么遥远。除了淡溪村外,此次开通的公交线所经过的还有西坑村、军营村、白交祠村。这些村庄都曾是厦门市最边远的山村,也是最贫困的地方。

“交通一直是制约这些贫困山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公交的开通给这里贫困山村带来的不仅是出行的便捷,更是信息的互通及观念的改变。”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厦门市同安区党组成员林进柱说。

公交的开通,带动了沿线四个村的发展。如今,这些边远山村已经开始有了城市“车水马龙”的印迹: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公交车、农用车、私家车等在山间来回穿梭。

▲开往大山深处的公交车。图/魏伟

公交通到山村里

今年68岁的白交祠村民杨清香,身高约1米6。看起来瘦瘦的她,年轻时一次能背50多斤蔬菜行走在崎岖的山路。“那时山里没有车,全靠双脚,来回五六十公里的路程,早晨摸黑出门,经常到太阳下山还没回到家。”她告诉记者。

除了时间外,进县城的交通成本一度也让村民难以承受。以西坑村为例,距离同安城区46.8公里,其中山路32.8公里。以前,村民进城理个发,往往要花50元雇摩托车。如今,坐公交车进城仅需一元钱,老人乘车享受免费。

位于同安区西北部的山坡上,淡溪村地处厦门、漳州、泉州交界地带,海拔850多米,平均坡度超过37度,是厦门最偏远、地势最险峻的山村之一,只有一条出村道路通往军营村、白交祠村。

通公交的当日清晨,披着大红花的637路公交车缓缓驶入淡溪村,寂静的小山村沸腾了。数百名村民聚集在村口,迎接淡溪村有史以来的第一班公交车。“200多米长的鞭炮串响了很长时间。”一位村民回忆说。

修公路前,走在崎岖泥泞的山路往往是险象环生。“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危险随时可能会降临。每次雨天或天黑出诊,家人都会很担心。”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是赤脚医生的白交祠村党支部书记杨明福说。

在林进柱看来,山村贫困的根源主要是信息的闭塞,交通不便导致村民与外界交流很少。由于交通的制约,很多人甚至一辈子没去过城市。“当时流传着一个口号:要致富,先修路;盼大富,修大路。”他说。

总书记开的“脱贫药方”

1986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率队来到军营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

当时,一行人沿着崎岖的盘山路向军营村行进。通往军营村的都是土路,一路颠簸,好不容易来到军营村口,由于进村的路桥太窄车子过不去,习近平一行步行才进入村庄。

军营村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258户1026人。这里海拔900多米,群山环抱,梯田层层,绿意葱葱,空气清新,常年云雾缭绕,身处其中能感受到静谧与安详。

30年前,军营村和十里外的白交祠村还是厦门市最偏远最穷困的地方。“由于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曾经十分滞后。”杨明福说。

1986年4月7日和1998年10月16日,习近平曾两度来此考察,为两个贫困村的脱贫工作开出了“药方”,指明了方向。

在白交祠村,他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要求;具体而言,山上植树造林,上下种果种茶,实现民富村美。而在军营村,习近平结合本地优势,提出改造好茶园,鼓励村民走出山里,“不能困在山里,困在山里没有希望,改革开放了,走出去才能脱贫致富。”

为了让贫困山区的村民能“走出去”,2007年以来,同安区财政先后共投入3906万元,购买155辆公交车,投入农村公交线路运营。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公交线路32条,在营公交车134辆,全区所有建制村100%通公交,基本实现农村出行公交化。

交通,对山区农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这里的扶贫而言,给资金不如给一条路,”谈及交通的重要性,林进柱深有感触。以前他在镇里工作时,每次主要会议的主题基本都离不开修路,“公路对于贫困山村的重要性,相当于血管之于人体;道路通到哪里,哪里就能有发展。”

“凤回巢”现象出现

自从通了公交,来村里旅游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如今,住在村口的杨清香在自己家门口摆起了小摊,做起了生意。所销售的东西包括茶叶、佛手瓜、蜂蜜、腌菜以及当季的一些蔬菜等。

刚刚到任不到一周的村官陈炯茂,已经对白交祠村的工作重点有所了解。从他的口中也能梳理出白交祠村的发展路径与方向。

“除了引导农民种植茶叶及特色农业外,白交祠村还积极发展电商产业,搭建农村与电子商务的对接桥梁,助力农产品的销售;在此基础上开发田间踏青、果蔬采摘、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业。”陈炯茂说。

据了解,在白交祠村和军营村目前已有7家较大的“农家乐”正式运营。两个村可提供民宿近90间,床位130个。三年来,两村共接待游客10余万人,带动村民再就业100多人,创造经济收入约250万元。

除此之外,两村还引导村民组建茶叶、果蔬、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产品销售平台,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2013年,白交祠村、军营村两村人均收入双双突破万元大关,2015年,军营村人均收入达到13198元。

如今,很多外出的村民都回来了,出现了“凤回巢”现象。

他们为村庄的建设出力、出钱、出谋献策。不少人更是寻觅到了商机,回乡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农家乐和民宿。军营村率先在全市办起了首家“农村淘宝”店,村民在家里就可以淘世界好货,还可以卖自家的特产。(《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