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智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失地农民就业困境的破解路径

来源:人民论坛网2016-10-24 14:19:46 失地 路径 困境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由于农村征地、租用等影响,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多,2014年达到1.2亿左右。这部分农民失去了原有土地,未来就业将何去何从?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就业环境也正发生变化,失地农民就业迎来较大挑战。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主要面临着五大困境:一是失地农民就业难,工作稳定性较差;二是失地农民工资低,工作环境不理想;三是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工作技能不达标;四是失地农民就业信息缺乏,就业机会少;五是失业保险缺乏,维权渠道不畅。这些困境交织在失地农民面前,对其就业带来较大的挑战。新常态下,面对就业环境变化,如何破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是党和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动促使失地农民就业环境发生变化

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中“三期叠加”的特征不断显现,我国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使就业环境发生变化。第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倒逼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型。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正式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而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问题。未来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意味着农民的就业环境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新兴行业的不断兴起,要求农民在择业上总体应向新兴行业转移,否则可能加剧结构性失业。第二,经济增长的驱动方式更加倾向于创新驱动。目前,单纯地依赖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的着眼点必然转向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创新驱动模式意味着生产、营销等过程需要大量的创新元素,对农民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都提出更大需求。第三,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素质水平。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增强,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素质水平。根据近几年来国内企业的招工需求,学历、技能等反映素质水平的指标成为企业用人的基本评价指标,尤其在服务行业。相关数据显示,取得相应技术职称的农民工在社会上的就业几率要比没有技术职称的农民工高5个百分点左右,而且在工资待遇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

经济结构的变动促使就业环境发生变化。第一,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由配第-克拉克定理可知,随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不断提高,其内部产业结构也会不断合理化,逐步趋向于“三二一”的发展格局。2013年起我国进入“三二一”的发展格局,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但当时农民工的就业行业一般都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领域,这些行业农民工就业人数占总农民工的一半以上。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突破50%,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这也必然会对我国农民的就业方向带来影响。同时,大批“互联网+”新兴产业不断兴起,我国劳动者素质条件面临更大的压力,包括处在基层工作的大部分农民工。第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正逐步缩小。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不断流向东部地区,但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工资增速较高,减缓了农民工外流的速度,呈现出农民工就近就业甚至是农民工回流的现象。

在新常态下,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环境也面临着深刻的变化。要破解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就要适应新常态我国农民就业的环境,探索失地农民良好就业的新路子。

充分发挥政府的就业引导力,提高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

积极制定保障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并保障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要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保障途径,所以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出发点。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制定出台合理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政策,形成以省为统领、以市为指挥、以县区为单位、以乡镇街道为主体的就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就业联动机制和主动反馈机制,及时有效掌握失地农民就业动向,积极向失地农民发放就业援助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力。

鼓励和引导失地农民积极创业,强化创业资金要素扶持。失地农民一般都会获得政府对土地的补偿金,如何有效引导失地农民利用好这些补偿金,成为其创业资金,是政府引导失地农民就业的又一方向。但是,受到我国农民家庭观念影响,失地农民得到补偿金之后很少用于创业,大多数用于储蓄或购买基金等。在新常态下,政府应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合理利用这些资金进行创业,同时在创业贷款、技术和税收等方面予以相应扶持。此外,也要规范失地农民创业原料市场,保障创业连续性,提高其创业信心。

强化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扶持,创新职业培训机制。要加快探索失地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职业教育培训新机制。政府部门一方面应积极强化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对培训师的职业培训,完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向失地农民宣传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鼓励和引导失地农民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培训,使他们带着技术去上岗。

积极发挥社会力量,鼓励社会、企业共同参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工作

适当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农民失地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土地的征用,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主动去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失地农民,适当对接纳失地农民的企业予以优惠政策或奖励。同时,企业也应完善对失地农民就业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应积极建立师傅带徒弟、老人带新人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也应建立适合失地农民的薪资制度和约束机制。这样既能吸引失地农民参与就业,提高劳动素质,也能推动企业长效稳定经营。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立服务型机构,吸收失地农民进行就业或创业。在我国大力实施“双创”背景下,政府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服务型机构,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或者创业。在资金准入方面,除了规范社会资本准入条件外,还应适当降低失地农民就业的准入门槛,提供相应的信贷、税收等优惠扶持。在政策方面,不仅要考虑社会资本来源,还要制定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服务型机构的信贷、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技术含量不高但能吸纳较高失地农民的企业,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激发农民个体的创新创业主动性,探索农民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路

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确立起大就业观念。失地农民未来作为新兴的城镇居民,亟待转变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各级政府应引导失地农民及时了解国家关于失地农民就业的各项法规和政策,及时主动地调整自身就业观念和发展思路。做到既要依赖于政府的就业扶持,也要依靠自己获取就业资源和就业归宿;既要瞄准传统的建筑行业、家居行业、纺织行业、家政行业等,也要关注新兴的物流业、金融业、信息行业等;既要关注就业方式,也要考虑自主创业方式。

鼓励和引导失地农民培养敢于创新创业的观念,营造失地农民的众创空间。在我国的失地农民当中,有一部分群体较早地掌握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拥有更多关于城镇建设的见解,属于失地农民中的先行者。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失地农民工树立敢于创新创业的观念,并带动其他失地农民参与自主创业。首先,政府可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给予支持;其次,可聘请专家予以指导,促进失地农民开拓视野、掌握技能;最后,也可以通过宣传,引导失地农民获得更多自主创新创业启发,例如美丽乡村旅游、淘宝村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案例。

(作者:惠 艳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