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昆曲传承不息 傲立源乡巴城

来源:民生网2016-11-17 17:26:23 昆曲 立源乡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融合了唱、念、做、打以及舞蹈和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师”。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一、昆曲的发展及演变昆曲源远流长,逐步发展演变。在唐玄宗时期,宫廷名伶黄幡绰流落江南巴城一带,与当地民歌结合,形成极具特色的“水傀儡”,此为“昆山腔”前身。至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苏州昆山一带产生了一种戏曲唱腔,时称“昆山腔”,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从明代中叶开始,昆曲逐渐占据了剧坛的核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唐朝玄宗时期,国力鼎盛,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参军戏”风靡全国。其中,宫廷名伶黄幡绰尤受追捧,传言,唐玄宗一日不见黄幡绰,龙颜为之不悦。安史之乱,王室出逃到四川,黄幡绰陷于叛军,并最终流落江南(今巴城一带),为谋生计,结合巴城民歌,排演“水傀儡”,传唱一时。元末明初,社会动荡,而在江浙一带,文风昌盛,偏好安逸,“水傀儡”开始演变为清曲、小唱的昆山腔,并从民间传唱,逐步变成上至士大夫、下至街边翁童的喜爱,其流布区域,从开始的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明万历年间,逐渐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真正开发出昆山腔所蕴涵的艺术潜力,使之成为一种重要演唱形式的是魏良辅等民间音乐家,其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整合南、北方各种曲调的优长之处,创作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式曲调,形成了唱腔委婉、细腻、流畅悠远并传承后世的昆曲,也被称之为“水磨腔”。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一批民间音乐家纷纷向魏良辅学习昆曲的演唱技法,使得这一优美的曲调很快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而梁辰鱼对魏良辅改良后的昆曲作了进一步加工,创作出剧作《浣纱记》,最早将昆曲搬上舞台,完成了昆曲而昆剧转变。经过魏良辅的改良和梁辰鱼的艺术实践,昆曲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步向全国传播,成为主要的戏剧形式。随着时代变迁,二十世纪初期,在国计民生艰难和京剧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一度兴盛的昆曲(亦名昆剧)逐渐衰落。在昆剧重地苏州,著名的“四大坐城班”先后解散。一些喜爱昆剧的艺术家、票友为此忧心忡忡,思谋为昆剧找到出路。1921年,苏州和上海的一批昆曲家鉴于昆曲人才凋零,后继无人,大家集资在苏州五亩园开办昆剧传习所,培养出了一批“传”字辈昆曲人才,为新中国昆剧的继承、复兴以及培养新人,创造了条件。解放后,周传瑛、王传淞等“传”自辈学员演出了经过整理改编的昆曲《十五贯》,轰动一时,昆剧才终于获得新生。如今,包括昆山当代昆剧院在内的八个昆剧专业院团为昆曲培养了众多人才;俞玖林、单雯等一批为百姓熟知的昆曲演员活跃在舞台之上;尤其是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使昆曲在青年一代中生根发芽;昆曲故里的小梅花艺术团几乎年年“金花”绽放。二、昆曲源乡在巴城昆曲产生于以江苏昆山为中心的娄江流域,而巴城镇是昆曲的最早发源地。昆曲早期称“水磨调”,是明代戏曲家魏良辅从昆山腔砌磋而成,他在《南词引证》中说:“惟昆山(腔)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而黄幡绰,是1200年前第一个唱“昆山腔”的巴城人。作为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笑星,黄幡绰噱谑善辩尤工音律,擅演“参军戏”(类似北方现在的相声),常使西京长安万人空巷。安史之乱后,他隐居家乡巴城村野,并根据南方特点,推出傀儡戏,盛极一时,傀儡戏用的便是“正声”(“中州韵”)。至今,山以人名,湖以戏名。在黄幡绰隐居之地有一高埠,亦为黄幡绰死后所葬之处,人们为了纪念他,把高埠叫绰墩山、把隐居村落叫绰墩山村;在绰墩山麓有一湖泊——傀儡湖,原来因形似斗笠名笠帽湖,后因经常演出水傀儡,口口相传,遂名傀儡湖。而至于行头江,则因各地戏班前来会演,需在绰墩山下的渭塘换上戏服,才可入傀儡湖,古时把戏服称为“行头”,所以叫“行头江”。吴新雷对此特别指出“昆曲源头就在傀儡湖”。

时过境迁,600年后,第一个拥有昆曲私家班的元末文学家顾阿瑛,广纳天下名工歌伶,于草堂酬唱咏和。吸引了杨维桢、倪云林、高则成等一批志同道合的诗词文艺大家研究声腔,对诗作赋、探讨音律,作历史三大雅集之一的《玉山雅集》,5000余首诗流传至令,数量达到当时同时期的七分之一,令人惊叹。雅集间,上承黄番绰的正声,吸收民间流传的歌调,并邀顾阿瑛蓄养的家班演唱,其中不乏名冠一时的“歌星”,如天香秀、翡翠屏、小琼英等。形成了优美的“昆山腔”雏形,为稍后的魏良辅创造“水磨调”奠定了基调。所以,现代戏曲评论家赵景深说:“魏良辅前,昆山腔已渐渐形成了”。至今,绰墩山村前,顾阿瑛手植的银杏树还伫立眺望。

再200年后的巴城人梁辰鱼,则以历史剧《浣纱记》使昆曲真正走上舞台,成为昆剧。梁辰鱼性格开朗,喜读史谈兵,工诗及行草,尤善度曲,精通音律。中年三次壮游,使梁辰鱼饱览风物,胸臆开阔,作诗填曲豪放雄奇,清远透逸,为时人倾倒。梁辰鱼创作的历史剧《浣纱记》是一部用昆曲谱写的剧本。当时,魏良辅的水磨腔只供清唱用,自从《浣纱记》上演成功后,使昆曲走上舞台,成为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剧种——昆剧,被后人尊为百戏之师。自从《浣纱记》成功演出后,梁辰鱼和魏良辅的合作更加密切,时称:“里人度曲魏良辅,高人填词梁伯龙”,成为享誉一时的“黄金搭档”。到了现代,在昆曲将亡之际,巴城人吴粹伦与一众志同道合之人于1921年成立“昆剧传习所”,成为十二位董事之一,救昆曲于危难,培养了戏曲界“泰山北斗”的“传”自辈学员。……俗话说:昆曲600年。但是对巴城来说,昆曲有千年不息的传承脉络。三、昆曲之花在巴城绽放多年来,为保护和传承昆曲这一艺术瑰宝,巴城竭尽全力,但昆曲作为高雅艺术,相对于民间文艺而言,在传承发展上越来越难。昆曲成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契机,并付诸各项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是培养昆曲人才。昆曲是一种活体艺术,要保护和传承,首要任务就是昆曲人才的培养。

2000年12月,石牌中心小学“锡剧班”悄然诞生,成立“石牌中心小学春蕾戏曲团”,10多年后,几经更新,易名为“昆山市小梅花艺术团”,并专攻昆曲。在筚路蓝缕的道路上,艺术团得到了原中央领导人贾庆林、朱镕基和李岚清的接见和关爱,同时也受到众多戏曲界前辈耆老的辅导,小梅花艺术团出人才、出成果,也出了名。先后走出了李沁、钱瑜婷、尤磊等一大批“金花奖”得主,并多次赴北京、上海、南京和苏州等大城市演出,2010年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昆山宣传周”、“苏州城市特别日”的演出。

2008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昆山小梅花培训基地在学校揭牌,成为了中国剧协在全国设立的首家小梅花培训基地。2015年,小梅花15周年汇报演出活动在巴城文体中心开展,众多“走出去”的昆曲表演者和还在校园内的“小梅花”在故乡轮番登台献艺,引为佳话。

多年来,小梅花艺术团已向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的戏剧院校输送了20余名优秀学员。

为了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巴城还将青春版《牡丹亭》柳梦梅的扮演者俞玖林请回故乡,并在巴城老街成立昆曲工作室,并与日前开幕,为昆曲爱好者提供更专业的辅导,使巴城的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听到优美的昆曲吟唱、看到实景昆曲演出。二是培养昆曲观众。昆曲生存于观众、演员的关系之中,没有观众的支持、社会的呼应,昆曲就无法生存。巴城镇党委、政府明白,唯有大力普及昆曲知识,培养大批观众,昆曲的高雅才能够存活。自2005年退休以来,杨守松开始自费走“昆曲之路”。听闻巴城正在致力弘扬推广昆曲文化,双方一拍即合,2008年,杨守松在老街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醐途楼。2009年,长达3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昆曲之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大美昆曲》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对1921年昆剧传习所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做了记述,通过人物、故事和事件,写了昆曲和昆曲人的大美,也写了成就大美的艰难,入选全国最高文化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些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圈内外极大关注,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昆曲、喜爱昆曲。近期,杨老师的新作《昆曲大观》也已进入排版阶段,即将面世。同时,在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下,玉峰古文物馆、东宝笛子馆、民间木雕馆、昆石馆、王同宝书画馆等相继设立,使巴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现在的巴城老街,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昆曲老街”,每一个角落里都有昆曲的气息。近年来,杨守松、沈岗、祁学明等一批昆曲研究者一起(去年巴城政府也介入,共同主办),创办了《玉山草堂》杂志,研究“玉山雅集”,彰显昆曲文化,突出人文情怀,已经是一张无可取代的文化名片。为了努力培养昆曲观众,巴城还开办昆曲曲社,举办阳澄曲会,出版《传字辈年谱》。三是将昆曲融入生活。融入生活,才能与时俱进。为了保护和宣传昆曲,巴城邀请专业人员创作出版了《梁辰鱼和他的“浣纱记”》、《昆腔缘起》、《水磨新声》等三本连环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使昆曲进入学校、进入未成年人的生活。同时,巴城还另辟蹊径,将昆曲发扬融入招商引资中,在得知台湾著名漫画家林政德积极传承与发扬传统的昆曲时,坚定邀请其成立的粉墨文创有限公司落户昆山软件园。林政德试图以动漫方式将传统的昆曲传扬出去,并以昆曲元素打造了第一部3D动漫《粉墨宝贝》。动漫中的每一个动作和服饰上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体现出原汁原味的昆曲意境。这《粉墨宝贝》3D动漫讲述的就是“小昆班”的故事。2015年,《粉墨宝贝》第一部12集已登陆央视及各大卫视,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推广昆曲,使昆曲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合谷公司还推出了充满灵动的昆曲人偶,以及印有昆曲人物动漫造型的手机壳、茶壶、鼠标垫、笔、餐具等周边产品,迅速成为市场的热点。如今,“粉粉”与“墨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而昆曲的元素也“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苏晓鸣)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