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雾霾居然分两类,来听听专家的“新霾说”!

来源:民生网2016-12-16 17:03:50 专家 雾霾

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小学幼儿园停课、中学弹性教学……雾霾红色预警拉响,这两天大伙儿的聊天话题离不开“雾霾”两字。

这一次的雾霾预计从12月16日持续到21日,目前已经有23座城市启动了红色预警,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廊坊、衡水、唐山、沧州市,山西省太原、临汾、晋中、运城市,山东省德州、聊城、菏泽市,河南省郑州、濮阳、新乡、安阳、焦作、鹤壁市。

△资料图

霾被列为气象灾害

一直以来,大家都默认雾霾就是咱们人为原因导致的。但就在最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修改二稿)》中将霾列为气象灾害。

这一提法一经提出就引来了广泛争议,一些学者提出质疑,将霾列为气象灾害将可能造成污染者依法脱责等问题。

12月16日,在中国环境管理前沿政策创新与市场实践交流研讨会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夏光提出“新霾说”。

他将雾霾分为“大雾霾”和“局地霾”两类,认为两类雾霾发生机理不同,大雾霾可视为自然灾害或准自然灾害,局地霾则主要由人为污染造成,两类雾霾应采取不同的应对之策。

△夏光在会上发言

雾霾分两种:大雾霾VS局地霾

大范围、短时间的大雾霾的特点:

1. 发生范围广,覆盖上百万平方公里国土,即使非城市区域或山清水秀之处也有浓重雾霾;

2. 细颗粒物PM2.5浓度高,夹杂着较高含量的大颗粒物PM10等,天空浑沌,能见度低,感观十分强烈;

3. 持续时间较短,三四天便会散去;

4. 来源复杂,有人为排放的污染物,也有自然界存在的大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如干涸湖泊或河道的盐类物质以及自然扬尘等),其性质接近于沙尘暴;

5. 主要由极端气象因素(如混合层高度下降、湿度大、风速低、逆温层等)引发;

6. 因持续时间短,除特殊过敏体质外,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局地性、常态化的城市灰霾的特点:

1. 发生范围小,只存在于城市中心区或工业区上空(如北京市五环路以内);

2. PM2.5浓度不很高,但天空有一定浑浊,能见度低于周边地区,如北京五环以内上空有一个浑浊的黑灰色“盖子”,同时间昌平、延庆等郊区没有;

3. 经常发生,只要不刮风就会在城市上空出现,持续时间长;

4. 来源较单一,主要是城市本地排放的污染物,特别是机动车尾气、锅炉燃煤和餐饮油烟等;

5. 气象因素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引发因素,因同时间内城区和郊区的气象条件是基本相同的,主要引发因素是本地集中的污染物排放;

6. 因常态化发生,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产生一定的人群健康危害。

△交流研讨会现场

不同的霾,治理对策也不同

对比可见,两类雾霾的发生机理有较大区别。夏光进一步表示,大雾霾可视为一种自然灾害或准自然灾害,是大自然自身运动产生的一种气象灾害,即使在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也会发生。犹如台风登陆会造成巨大财产损失一样,人类对大雾霾较难干预。局地霾则是人为污染为主要原因造成的,通过改变人类活动,如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措施可以减轻或消除。

针对不同雾霾的发生机理,夏光提出,应对两种雾霾的对策也应有所区别。

对于大雾霾,主要是适应和防御,如做好预警,在重霾来袭时暂停一些工业生产和城市经营活动,告诫市民减少室外活动,戴口罩进行防御等,保持一定耐心,熬过几天,这也是被动应对的无奈之举。

作为长期的治理之策,主要是增加湖泊蓄水和广泛植树造林,以减少盐类物质和自然扬尘的来源,但这非一日之功。

对于局地霾,应该作为治霾的重点对象,采取根本性治理措施。  

1.大幅度进行本地源减排,如对城区内的汽车,逐步把市内所有燃油汽车全部换成电动汽车或其他非汽油车。

 2.征收城区机动车通行费,以降低城区机动车出动密度并提高车速。

 3.增强大气环境的循环和净化能力,在建筑过密的城区内市,拆除部分建筑,腾出土地作为生态空间之用,形成城市生态廊道,以增加天地之间的水气交流,减少雾气发生概率,提高空气流通强度。

夏光建议,对待雾霾应采取分类应对的态度,近期以治理局地霾为重点,远期则通过大规模国土生态建设的方法控制大雾霾的发生和影响。

(《民生周刊》记者 赵慧 责任编辑 刘烨烨)

------

出品:民生周刊新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