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中国黄山翠微大佛》一书再版发行

来源:民生网2017-01-06 17:25:16 翠微 大佛 黄山

《中国黄山翠微大佛》一书

一部追溯一千二百年前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录——《中国黄山翠微大佛》一书,日前已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再版发行。

天津作家高连启六攀翠微峰,在翠微峰原始森林中的翠微寺茅棚闭关三个月,与寺里的僧人每天看大佛、吃佛斋、燃佛香、诵佛经、悟佛谛、做佛事,与世隔绝。在写作条件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悟,写出了这部十二万字的《中国黄山翠微大佛》一书。

此书图文并茂,有四十一幅精美的插图,均由我国摄影大师钱嗣杰、陈石林与青年摄影家梁永、段新培、东广敏等人拍摄。

中国旅游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这样评价此书:这本书稿文笔清新流畅,内容看似平凡琐事,实则真实感人。看得出作者是真情流露。品读此书,看到的不仅是旅游文化,而是体悟人生。同时,对于宣传黄山旅游区,发展深层次文化旅游,是个好例子。

黄山翠微峰,是黄山三十六峰之一的一个山峰,海拔1600米。此峰一年四季被青翠碧绿的原始森林漫山覆盖,故而命名为翠微峰。因为此峰天造地设,酷似盘膝打坐的大肚弥勒佛,所以当地人俗称弥勒峰,也叫翠微大佛。

明朝晚期的《重建翠微寺碑》有如下记载:“唐中和二年麻衣禅师飞锡至翠微峰”。 是说一千二百年前,也就是公元881年,古印度高僧包西来(麻衣禅师)从我国四川东部进入黄山。当他见到状若弥勒佛的翠微峰时,喜不自胜地由衷赞叹:“此地即佛地也”。

高僧包西来继承古印度教苦行僧的宗旨,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在翠微峰上诵经参禅,鞠躬佛事。并为当地村民采药治病,广发善心,慈悲众生。他本人被当地山民尊称为“麻衣祖师”,他所修行的石洞也被当地山民称为“麻衣洞”。

据《黄山翠微寺志》记载:“唐麻衣禅师自西来,身毒国即天竺人。中和初年,卓锡翠微峰下,为开山之祖。编麻为衣,冬夏不易。得其麻缕可疗疾……”。寺志中说的“身毒国”和“天竺”,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印度国。《黄山翠微寺志》中提到的麻衣禅师,他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于翠微峰麻衣洞所开创研究的许多学术理论,通过各种渠道散落人间。

我国自宋代至现在,世间所流行“威、厚、清、古、孤、薄、恶、俗”观人八法的《麻衣相法》和《麻衣测算》、《麻衣相术》、《麻衣神测》等等占卜相术,以及“由相诊病”等预测学说,都是由麻衣祖师包西来授予陈抟而广为传播的。

中国和印度,同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翻开厚重的中印文化交流历史这部大书,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做过非常精确的定义。他说:“长达两千年的中印友好关系有很多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这样的,我相信,将来也还会是这样的”。

唐朝时期,从印度传来而融为中国化、中国特色的佛教,已成为大唐朝的国教。后来被唐玄宗敕封为御弟的玄奘法师,不远万里到印度取经。

一百年后,印度和尚包西来从印度到中国来传经,在中国黄山创建黄山翠微寺。由此可见,中印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一千多年以来,黄山翠微寺几经兴废,历尽沧桑。

1992年,演龙法师受命住持翠微寺。演龙法师继承了麻衣祖师的遗风,发扬麻衣祖师穿麻衣,挖蕨根,采野果的苦行精神,殚精竭虑,含辛茹苦,筚路蓝缕。住牛棚、吃野菜、饮山泉、发大愿,重建荒芜多年的翠微寺。

演龙法师来到翠微寺遗址的第一天,漫山的唯一建筑物就是一个破牛棚。演龙法师请当地山民把牛棚里的牛粪清理出去,安了一个挡风不挡贼的简易木板门,权当栖身之地。

翠微寺重建伊始,演龙法师赶往北京,竭拜正在重病中的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朴老听罢重建翠微寺的喜讯后,异常愉悦,让家人搀扶着,欣然挥毫,写下“黄山翠微寺”五个苍劲雄浑的大字。此后,朴老再也不动笔。这五个字可谓朴老的绝笔之作了。

1963年10月的一天,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邀请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外交官员及他们的夫人一行六十多人,对黄山进行为期5天的参观访问。当时印度的外交官员就提出要到翠微寺拜谒本国高僧包西来一千多年前创建的寺院。因为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另一个原因是早已荒废的翠微寺尚未修复,故而使印度外交官员的希望落空,未能成行。

黄山翠微寺自重开山门以来,这里香火鼎盛,游人不断。

黄山翠微寺的恢复重建,填补了黄山半个世纪以来有景无寺的空白。

作者高连启(右一)与摄影师梁永在交谈

(梁永摄影报道)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