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7-04-10 16:12:15 东级岛
有人入过北极,有人到过南极,我却选择了去往东极。一座大陆东边的海上小岛。
本想在三月的尾巴奔向东极,但那几日实在多雨,又不想赶上江南的梅雨季,只好选在了这几天旅行。
十八岁以前我没见过海,因为大学选在了有海的城市,便爱上了海。
大海就和人的一天、一辈子是一样的。日出时就像含苞待放的花,干净明朗。八九点钟的海面会在粼粼波光中迎接海鸟,正如年轻人勇敢执着、无所畏惧之时。日落时的大海褪去了顽皮的模样,浪潮从远处一拨一拨的涌来。大海变得安静、深沉,只能看到海鸟的归去,只能听到浪潮的翻滚声。
夜深了,海便归于浮沉。
东极岛是我毕业旅行的第一站,和大学友人一起。东极岛在浙江舟山普陀区的东极镇,被东海团团围住,人们都叫这儿“海上的丽江”。
我们坐晚上的火车到宁波,清晨抵达。离汽车南站到舟山沈家门的大巴发车还有一些时间,我们在空荡荡的候车室小憩。车站附近有小旅店,不甚豪华,却充满了年代感。
旁边也是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这里乘车的大部分都是为了到东极,其实就是登上一个岛,男孩们背上大包,水壶登山杖相机把大包塞得满满的。
我俩倒是轻便,只一个小背包,一个相机。
大巴车出发后,一路上走过了几段跨海大桥,其实这辆大巴车还是极富冒险精神的,日日夜夜跨过山和大海,终不见人山人海。和终日往返于枯燥城市的大巴车比起来,它倒显得独特了。
到终点时突降大雨,这海边的狂风骤雨比起大陆可是猛烈极了,我俩跳下车用手挡着雨,赶紧钻进了眼前的一家面馆,我问老板啥饭做的最快,她说“鸡蛋面”。就这个了。
面馆里就我们俩客人,老板就在没有挡板的厨间煮着面,前台的玻璃柜里摆放着各式的香烟。餐桌上的调料瓶空了几只,头顶上的老式吊扇已经泛了黄。
我虽不吸烟,却也买了一盒,烟盒真是好看,金陵十三钗。
饭后雨停了,我们顺着海岸线一路朝东走着,彩色的渔船还在大大小小的码头打着瞌睡,渔民们三三两两在码头闲聊。霞光中,友人驻足在我前面,大学四年,我从没觉得她像现在这样好看过。
从这里出发到码头要走上一阵,不过两公里的步行在雨中倒是显的十分短暂。半升舱客运码头聚集了许多人,大多数是去往普陀山烧香拜佛,我俩一心奔往东极。买好了票,离开船还有一个小时,我们就在岸边走了走。
岸边都是钓鱼的人,看上去很是惬意。我特意走到他们身边,看看小桶里钓上了几条鱼,结果一条没有…
想到要在海上颠簸一阵,我俩都很兴奋,但再兴奋我们也得先吃下晕车药…通行闸门一打开,是一艘不太大的客船,叫东极轮,好听的名字。船体和码头之间有间隙,船员跨在中间送客,我被至少四双大手“捏”过了岸!
一番周折,我们可算是要到东极岛了。虽然在海水中来回摇晃,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依然是迷人的。
雨后的东极岛像是海市蜃楼一般了,浓浓的水汽在空气中漂浮。
小岛不大不小,但一眼望去,传说中的28个岛屿和108个岩礁确定是存在的!东极的海是单纯的蓝色,在雾气中显得更加脱俗。传说秦代的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下东海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驻足地便是这里。
东极岛上有个庙子湖岛,这里渔民看上去最多,我一向不认生,赶忙过去攀谈了几句。渔民脚上踩着雨靴,手里拿着大片的渔网。
说在清朝这里就有居民了,后来海寇扰海,没人敢来了,海寇走后,只剩下一部分渔民在岛上,于是祖祖辈辈便留在了这儿。
东极岛在《后会无期》中出现过,火极一时之后,就很少有人再来了。我们选择在岛上徒步走,累了就坐在海边歇歇。这里的确像电影中出现的画面一般,只是电影像是加了特效,这里只觉得神奇。水汽和雾气增加了它的美感。
我重走了电影里走过的路,看到了许多老房子,关于大海的涂鸦满墙都是,叫人惊喜。家门口的公鸡围着庭院绕来绕去。
走到了陈财伯的肖像处,觉得累了就停歇片刻。友人跟我讲起陈财伯的故事,大概就是陈财伯在苗子湖岛附近的渔船上,遇见大雾,船撞上礁石沉没日。其他渔民都丧命了,陈财伯却幸运的活了下来。并在这个地方建立了港口,给其他渔船遮风挡雨。只要是恶劣天气,他就举着火把站在山顶,给渔船指路。
忽然有一天,渔民们没看到他在山顶,爬山寻找,发现陈财伯积劳成疾,变成尸骨。每逢节日,东极岛的人们就来祭奠他。我摸了摸陈财伯的雕像,可我始终没看到他的正脸,因为那一面是悬崖和海岸。
和友人在海边喝酒吃茶,杯子碰到一起,其实并不是梦碎的声音,是一种理想。
直到天色渐黑,夕阳照耀海面,蓝色的萤光在礁石旁边闪烁。就在最美的这个时候,我们回去了。带着这片小岛的宁静祥和。
东极啊,大部分的原居民都不会归来了吧,而选择留下的也不过是靠打渔为生的中年人。可是留下的人是幸福的吗?
在东极岛,我想应该是吧。
(二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