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社会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听农民教你:祖先传的玩艺,不是叫你受穷的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05-12 10:03:46 玩艺 祖先 农民

人民眼

河南省宝丰县最早有两个人买得起桑塔纳,一个是煤矿矿长,另一个是魔术团团长。

宝丰西部有煤矿,当年挖煤日进斗金,连邻近的村庄,都彻夜灯火通明,人称“小香港”。而北部自古耍戏法,走江湖,出艺人。宝丰是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的“中国魔术之乡”。

有一个令人惊奇的数字和令人困惑的景象:就在宝丰北部的一个偏僻平原小村,不过2100来人,不据都市,不临要道,却整车整车的货物发往全国,远达边境,2016年总销售额超过35亿元。

大黄庄不是站在哪个风口被吹上的天。

曾经传承难以为继、曾经被市场和他们自己弃若敝屣的祖传手艺——魔术,再次带他们深入市场,扳回了尊严。大黄魔术师不再像霜打的茄子,而是自信满满地宣告:“老手艺是祖宗埋在咱脚底下的金元宝!”

图片1

5月9日,宝丰县大黄庄,农民魔术师毛新强(前左二)和张本洲(前左三)在切磋魔术技艺。何五昌 摄

断裂:玩魔术咋成了“溜光蛋,不正干”?

中国魔术传统由来已久,秦汉就有百戏记载,吞刀吐火,亦真亦幻。作为“中国魔术之乡”,宝丰魔术传承据说源于唐宋,盛于明清。

大黄庄人世代走江湖,变戏法,“一捆围布一根绳,三根竹竿来搭棚。真真假假变戏法,换得银钱回老营。”上世纪90年代,大米3角一斤,魔术门票就卖到5元、10元。宝丰一下子涌现1400多个演艺团体,5万多人从业。老家的小楼,一幢一幢从村庄冒出来。

可时过境迁,如同中国大地上曾经灿若繁星的道情、鼓书、弦梆、胡调,甚至剪纸、泥人一样,传统技艺渐渐养不活艺人,教徒弟都无人肯学。

那是一个电视逐渐普及的年代,演艺团体遭遇了电视媒体的兴起,活像今天的电视遭遇了网络媒体一样。小魔术团自愧不如,无计可施,还能有几人买票进来看?

2003年前后,行情急转直下,演艺场吸引不来观众了。大小团出一趟蚀一趟本。发不下工资,大团萎缩成小团,小团巡演到半路就散了伙。大黄庄的丁建忠出自魔术世家,借钱卖粮出去玩魔术,最后越赔越多。他一把火烧光了道具,对火磕了头,永诀念想。

魔术成了当地讥笑的行当,玩魔术几乎成了“好吃懒做”的代名词。当地人骂孩子,会说“再不争气,长大送你学魔术!”收不到学生,魔术学校很快倒闭。剩下那些坚持靠魔术混饭的人,被指指点点“溜光蛋,不正干”。

艺人们空有一身本事。他们一抬手能飞出鸽子,摘下帽子能甩出上千花朵,能从鸡蛋里叩出硬币,能把一沓白纸晃一晃变成钞票。红火的时候,观众山呼海啸。萧条了,他们还真变不出钱来糊口。魔术师纷纷转行,有的宁肯干泥水匠。他们想不通:“千百年传下来的老绝活,咋说不中就不中了?”

图片2

宝丰县第六届魔术文化节,魔术师在表演节目。何五昌 摄

破壁:魔术是“变”出来的,不变能中?

演艺滑向低谷,并不是所有团体全吃不上饭。村支书马豹子的团,就是大黄庄所剩不多甚至还能发展壮大的一支。

按老支书任马套的评价,马豹子“有主见,敢作主”。形势所逼,马豹子偏向没人去过的地方闯,从黑龙江到云贵川,进十万大山,上青藏高原。曾有亲戚跟他出门一趟,回来说啥也不跟了,对人说:“太苦了,马豹子要能赚到钱,赚多少咱也不羡慕。”

马豹子还真赚到了钱。不过,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大黄世代相传的绝活。时代轰鸣前行,老艺人背篙撵船,越来越追不上。但绝活是无数前辈的才智心血所在,是时间长河陶冶洗炼所得,一时困顿,终要发光。今天痛失,明天追悔莫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日思夜想,2011年,马豹子看村里郑延辉批发皮衣,43元进45元卖,忽然心里一动。他问郑延辉:“好卖不?”

“货不孬,又便宜,咋不好卖?就是量少,挣不了几个钱。”

“咱演出见的人多,跟货搭起来卖,中不?”

大伙心里没底,观众是爷,看你表演你敢卖东西,不怕他砸场子?还有人觉得,“白演白看”就是作践了手艺。

马豹子已经有了主意:“那就不卖票,请他们白看!货买不买在他自己,又不是强卖。”魔术是“变”出来的,时代变了,老路不通了,你不变能中?

马豹子盘算过,10个人里面有1个买,1000人里就有100个买主。老祖宗的手艺在,烘场聚人,那是咱的专长!

图片3

民间魔术师在宝丰县大黄庄举办的魔术大会上表演魔术。何五昌 摄

“赚了算你的,赔了算我的!”马豹子动员郑延辉。俩人组了个小演艺团去江西,拉了一车无烟锅的货。

12个人的团,拉开场子,请大家免费看魔术。“免费”二字往往能引来人山人海。第一晚,只卖出7口锅,算算赔了本。当天反思,改台风,改讲口,陆续卖到16口、20口……最高卖了90多口,一车货卖完,净赚1万多元。

行胜于言。回到大黄庄,事就传开了,郑延辉带着表弟出去干,表弟带着堂弟出去干,魔术一下子又找回了观众。这一批批带出去的人,如今都成了老板。

像疯长的草,大黄模式从一个团迅速扩展到几十个团,继而扩张到几百个团,目前仅宝丰县就有超过2000个演艺团。

井喷:只要观众不丢,“挖文化”越挖越值钱

不出门搞演艺,还真不知道原来县城乡村,稀罕看文艺演出像大沙漠里稀罕水一样。

魔术师马松义恍惚找到了多年前登台的感觉。那时候火爆,每到一处好几个乡来请。一场演出结束,戏箱就被人抱住了,谁抢到戏箱,就意味着非去不可。

现在马松义到湖北孝感、安徽芜湖、浙江台州一些乡镇,村里敲锣放炮,有的摆一桌子菜欢迎他们。巡回到新疆吐鲁番,村庄摆满瓜果,待为上宾。“请一台戏数千元,免费送到家门口,店面搬到眼跟前,咋能不欢迎?”

大黄重点盯的,是市县以下农村市场。农村市场体量惊人,大黄庄人靠脚底板走遍了中国的大地,靠魔术拉近了群众,合力之下,他们成了最大的批发商,最快的出货渠道。他们最低价从大厂直接拿货,供给观众,赚的是微利。去掉了中间环节,省下来了店面、人工、水电等费用。

有些带团的,回村做了批发商,专职发货。有的批发商,干脆自己设厂,成了供货商。行走四方的魔术团队,摇身一变成了庞大的销售团队。一个信息发回,村里就有一车货物发出。

图片4

村民在河南宝丰县大黄庄相框厂制作相框。何五昌 摄

2014年,宝丰全县购进5000多台面包车,直至脱销。2015年增长出现井喷,3.7万台车带动13万人。2017年春节,每天2000多辆车进出大黄运货。江浙的床上用品,每年这里卖出7个多亿。12家物流公司入驻,京沪江浙众多企业特派代表来大黄庄坐镇。

大黄人最感激的,还是魔术。

在挖资源的宝丰西部,不少人随资源挖尽而返贫。而“挖文化”的魔术艺人,发现文化越挖越多,只要自己不丢,价值取之不尽。

魔术师们有些明白了,传统的东西,原来不是大家不爱看了,是选择多了,你不走近他,他就离你很远,其实他缺着呢。生活越好,越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民眼工作室 龚金星 王汉超)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