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创业创新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创新

一碗拉面“拉”出脱贫致富大产业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2017-05-12 14:01:46 脱贫致富 拉面 产业

几位头戴白帽、身穿白净工作服的拉面师围着一张面案,一截近20公分长5公分粗的面剂,从案板上提起,立刻就变成一副“弹簧拉力器”,来回伸缩两下,又立马换成立体的“五线音谱”……经过短短十几秒时间,六七十米长的拉面银丝就制作完成了。这是前不久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举行的牛肉面技能大赛上,多家餐饮企业的拉面师比拼拉面技艺的一幕。

近年来,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海东市,不仅把一碗拉面卖到了全国各地,还拉出了40多亿元的脱贫致富大产业,带动当地18万贫困农牧民走出山门,跳出农门、跨进城门。

拉面经济带动稳定就业

作为国家级的贫困县海东化隆县,多数地方海拔超过2800米,年平均气温只有2.2摄氏度,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上世纪80年代,山大沟深的当地群众加入外出打工创业潮,把拉面店开到了全国各地。

1988年,化隆县农民马贵福怀揣着东拼西凑的5000元钱到福建厦门打工创业,在厦门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拉面馆,几年后,马贵福在厦门赚到了“第一桶金”。韩启明也是最早赴沿海开拉面馆的化隆县农民工之一,如今他已是杭州一家大型餐饮企业的董事长。在杭州,他开办的“伊滋味”牛肉拉面馆就有13家。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富裕后的韩启明联络其他面馆老板,先后组织178人外出务工,30多人已成功开办起自己的拉面馆当起了小老板。“每个拉面馆一年平均收入在8万元以上,这在我们化隆算是老板啦。”韩启明说。

近年来,海东市拉面经营者通过亲帮亲、邻帮邻,逐步带领更多的亲戚邻里外出打工创业。据统计,平均一家拉面馆带动5人至7人实现稳定就业,并通过“一年打工仔、两年拉面匠、三年小老板”的“一二三步走”发展模式,使很多拉面经营户从最初的服务员、拉面匠发展成为拉面店老板。根据青海省人社厅日前发布的一组青海拉面经济发展数据显示,以海东市拉面经营者为主的农民工群体,在全国280个城市开办经营拉面店2.9万家,从业人员达18.2万人,年经营收入180亿元,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达40亿元。

同时,拉面经济还带动牛羊肉配送、副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延伸发展,拉面经济已成为青海东部贫困地区,特别是海东市贫困农民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脱贫致富特色产业。

面临成长的烦恼

随着时代发展,品牌的竞争已扩展到餐桌和厨房,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出健康、吃出品位转变。

近年来,当地把扶持发展拉面经济作为全省就业工作的重心,通过政策优惠、政府贴息贷款、技术培训等方式,努力促进拉面经济扩面升级、转型增效。

尽管以化隆拉面为代表的青海拉面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但还存在品牌建设滞后,青海拉面馆普遍处于经营理念落后、规模偏小、组织形态分散、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现状,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也严重制约着拉面经济的提升发展。

“由于大部分在外开拉面馆的青海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对市场投资风险和发展前景的把握能力不足,连锁经营的意识和胆识欠缺,经营管理依然是凭个人摸索或家庭式管理为主,尚处于现代餐饮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化仍没有形成。”化隆县驻广州办事处主任马青明介绍说。

“和所有的地方特色小吃一样,最初闯荡全国的青海拉面难以摆脱各自为政的局面。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出闯荡之时,都以兰州拉面的招牌吸引顾客。时间久了,兰州拉面的名声越来越响,而青海拉面却无法打出品牌。”马青明说,“现在是品牌经济的时代了,没有自主品牌就很难进一步打开市场,提升产业附加值。”

做大做强拉面品牌

今年2月,由中国拉面网倡导发起的“伊麦佳品牌联盟”在广州启动,来自当地及邻省的300余家青海拉面企业家参加启动仪式,标志着青海拉面经济以新的发展模式阔步迈向品牌化发展道路。

据了解,这只是促进青海拉面经济发展,升级拉面产业战略的第一步,随后这一发展战略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力求使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在青海拉面企业中实现全覆盖。

相关文件显示,从今年4月起,青海将重点在拉面的品牌培育推广、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对获得称号的拉面店最高一次性奖励50万元,进一步推动青海拉面的品牌化发展。

尽管青海拉面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但把拉面经济这块“大蛋糕”做大做强,已成为青海拉面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青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拉面经济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品牌带动、鼓励扶持、健全机构等一系列措施,促使拉面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另外,青海还以拉面产业为龙头,带动其上游的牦牛和藏羊养殖、菜籽油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产业发展,开辟青海牛羊肉和土特产品直供直销的绿色通道,使更多的青海农民参与其中,获得收益,脱贫致富。(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