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长城脚下传承中国文化的美国人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06-13 14:33:01 长城 美国 中国

怀柔区渤海镇旁的慕田峪长城脚下,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落。之所以著名,不仅仅是因为这里风景独好,长城在葱茏的山岭间蜿蜒盘旋,衬托着青山和绿水,构成了一幅风光隽美的田园画卷,而且还因为这里成了很多老外居住的国际文化村。这个叫做北沟村的小村庄里住了13户老外,他们不仅在这里安了家,而且将租用当地农民的房子改造成了低调奢华的酒店和民宿。很多当地村民在这些酒店和民宿打工,不仅学会了英语,增加了收入,而且还和这些老外相处得其乐融融。

慕田峪长城脚下的瓦厂酒店。于景浩 摄

热爱让他来到中国

这一切发端于1986年,村里来了一个叫做吉姆·斯皮尔(中文名萨洋)的美国人,此后到村里居住的老外越来越多。萨洋的故事则要从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上大学时讲起。萨洋向记者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他上大学后的第一堂比较政治学课上,他就开始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学习中文。经由老师介绍,一个叫唐亮的中国女留学生成了他的汉语辅导老师,萨洋也从此开始了一段神奇的人生旅程。

回忆起这段往事,萨洋忍不住笑出声来:“教汉语课她收我每小时7.5美元,好贵啊!于是,我决定努力学习中文。”萨洋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但是我当时一开口,唐亮就笑了。”如今萨洋和唐亮早已是一对走过几十年风雨、年过花甲的老夫老妻了。不过,回忆起当时的汉语课,唐亮仍然戏谑地纠正萨洋:“我只是微笑,并不是大笑。因为你的中文讲得实在太糟糕了!”

萨洋和唐亮。于景浩 摄

萨洋坦承,自己对唐亮是一见钟情,此后他以学习中文为手段,对唐亮展开猛烈爱情攻势。“我这个人非常执着,我认定的事情,就会一直做下去。尽管我们两个人来自不同种族和国家,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这些在爱情面前都不是问题。”上世纪80年代,在还比较保守的中国,萨洋和唐亮的爱情最终说服了双方父母和家庭。

“为什么来中国?”萨洋说,很多人都问过他这个问题。《纽约时报》的记者还曾采访过他的父亲:你的儿子为什么去中国?“我父亲的回答是,不知道。如果你现在问我这个问题,我还是不知道答案。”

当然,萨洋来到中国同他对中国的热爱分不开。1981年,萨洋来到北京大学学习中文,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来到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此后,萨洋又在北师大攻读研究生。1986年,萨洋受一家美国公司委派,作为代表到中国工作。

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谈起和慕田峪长城的缘分,萨洋说,当我和唐亮1986年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我们就爱上了这里。“这里太美了,有长城,有蓝天白云,还有青山绿水。从1986年开始,我就经常到这里居住。”

萨洋说,自己是最早开始在北沟村居住的外国人。直到2006年,他的命运再次发生了转折。他回忆说:“当时,有个人跑到我租住的农民房子里找我。他对我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空的房子越来越多,有着五六百年历史的北沟村面临着如何将宝贵的传统传承给下一代的难题。‘萨洋,你是个有钱的美国人,北沟村需要你的帮助。’”

这个人就是北沟村的村支书王全。王全向萨洋建议,投资租用农民房屋,将一些老旧废弃的、明清时代的建筑保护传承并开发起来,同时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长城文化”。对此,王全和萨洋一拍即合。

“于是,我们就从村里一所废弃的小学开始做起。因为适龄入学人口的减少,村里的小学被合并到渤海镇小学,原先的校舍就空置下来。我着手开始设计,将废弃的小学改造成我们的第一个产品——小园。”

之后,萨洋又陆续接手了北沟村一家废弃的瓦窑厂,把它设计改造成乡村酒店——瓦厂。萨洋将中国明清传统民居融入西方设计理念,从而在长城脚下创造了一个天然绿色的休闲度假胜地。“我们尽可能地利用现有建筑,新老结合、东西融合。例如,窑厂的旧窑洞被改造成一间综合娱乐室,除了加装玻璃天花板外,其他大部分原貌都予以保留。”

萨洋开的瓦厂酒店一角。于景浩 摄

如今,经萨洋改造的民居有40多栋,全部都尽可能地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同时考虑观景、舒适等因素,最大程度地亲近自然。“每一个房间都确保能看到长城,甚至坐在洗手间的马桶上也能看到长城。我们将老民居的屋顶设计成大天窗,这样在夜晚直接可以看到灿烂的星空。” 

“对于现在的城市人,最为稀缺的就是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和令人放松的田园风光,而这些正是我们所能提供的。”萨洋表示。

萨洋开的瓦厂酒店一角。于景浩 摄

萨洋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东西文化的碰撞,也给他带来了不小麻烦,改造旧房子的做法也曾遭到一些村民反对。这时候村支书王全就成了萨洋和村民之间的缓和剂。王全说,自己的调停最后起到了效果,萨洋意识到,要想融入中国村庄,就要成为其中一分子,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不少当地村民都在萨洋的酒店打工,他们不仅能说简单英语,而且收入不菲。最重要的是,年轻人不再离开村庄和老人,整个北沟村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一带一路’推动我的事业蓬勃发展”

现在,围绕长城文化、板栗文化、国际文化底蕴的乡村旅游示范新区的建设理念,占地17.8平方公里,由慕田峪村、北沟村等4个村组成的“长城国际文化村”已经初步成型,新农村建设在这里如火如荼。

在萨洋看来,自己的故事是“一带一路”故事的一个缩影。“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长城脚下碰撞交融,我的乡村酒店就是这种碰撞交融的产物。两年多前,我被授予‘长城友谊奖’。拿到奖章的那一刻,我哭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感到非常骄傲,非常荣幸。现在,北沟村成为国际文化村。生活在中国,改变了我的观念和价值,这是我一生最美好的体验。”

瓦厂酒店的庭院。于景浩 摄

萨洋表示,中国历史上就和世界其他地区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友好交往,中国在人类大部分历史时期都是全球第一,经济繁荣开放,现在的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重拾昔日荣光。

萨洋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建设无疑将会进一步增加中国和世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更密切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相信,“一带一路”建设将给中国带来更多外国游客,也必将会把他极力推广的“长城文化”带给更多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一秒世界工作室 于景浩)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