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2017-06-28 10:46:50 齐白石 草虫画
《葫芦蝈蝈》
草虫画,是专指对昆虫加以描绘的画作,在中国画史上并没有专门的分科,只是依附在“花鸟蔬果”类里。在北宋《宣和画谱》中,把它附在卷二十的蔬果中。但在唐宋的画史里,已开始出现某某画家“擅草虫”的记载。宋代小品画中不乏草虫之作,有些工笔草虫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如林椿《葡萄草虫团扇》,李安忠《晴春蝶戏图》,还有佚名的《山茶蝴蝶》等,但所画草虫品类较少。晚清的居廉是画工笔草虫的高手,他画的《梧桐双蝉》非常精妙。而到了齐白石笔下,不仅草虫种类繁多,刻画入微,更是独创“兼工带写”的画法,超越了前人,使草虫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众所周知,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齐白石是“诗书画印”俱佳的巨匠。他擅画花鸟、水族、山水、人物等多种题材,其大写意造诣很高,但他也擅长精细一路,特别是其工笔草虫花卉画代表了他绘画的最高成就,用“超越古今”来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30岁前涉猎草虫题材
故里山花,开在画中
齐白石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画草虫的?齐白石的忘年好友黎锦熙在《齐白石年谱》1902年一节中提到:“辛丑(1901)以前,白石的画以工笔为主,草虫早就传神。因为他家一直养草虫——纺织娘、蚱蜢、蝗虫之类,还有其他生物,他时常注视其特点,作直接写生的练习,历时既久,自然传神。”由此可知,齐白石在30多岁前就已经开始画草虫了。在《白石老人自述》中齐白石自己回忆:“那时令弟仲葛、仲麦,还不到20岁。暑假放假,常常陪伴我,活泼可爱。我看他们扑蝴蝶、捉蜻蜓,扑捉知了,都给我作了绘画的标本。
目前可以见到的齐白石最早的草虫画是1894年画的《草叶蛾子》,属款“三百石印富翁”,是典型的金农体,印章也是早期的常用印“木居士”。此外,1902年“沁园师母命画”的《花卉蟋蟀》团扇,蟋蟀十分工细,花卉以没骨画法画出。这一时期的花卉也是工笔居多,色彩还不亮丽,有些画作落款书法是金农体,明显是齐白石的早期草虫画风格。在1920年前,齐白石还曾经以八大山人的冷逸画法画过一段时间的写意草虫花卉,纯用水墨,用笔简率,构图舒朗,但在当时并不受到欢迎,后来就基本弃之不画了。
齐白石的画作题款中多有对虫写生的记载。如辽宁博物馆藏1919年《纺织娘》,画题:“己未十月于借山馆后得此虫,世人呼为纺绩娘,或呼为纺纱婆,对虫写照。”在1922年的《草虫册页十二开之五,秋叶孤蝗》中齐白石长题到:“余自少至老,不喜画工致,以为匠家作,非大叶粗枝、胡涂乱抹不足快意。学画50年,惟40岁时戏捉活虫写照,共得七虫,年将60,宝辰先生见之,欲余临,只可供知者一骂,弟齐璜记。”在另一幅题《天牛豆角》上他题:“历来画家所谓画人莫画手,余谓画虫之脚也不易为。非捉虫写生,不能有如此之工。” “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西复东。”白石老人记忆中的家乡星斗塘,是他在定居北京后时常怀念的地方,也是他对自己淡泊名利寄情乡野的表达。白石老人一生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生活在湘潭老家,故而故乡景物多次出现在他的画中,其中包括小时候玩过的、吃过的、见过的或者经历过的。老人利用作画对故乡写意传情,取法自然,纯粹而质朴。
毕加索曾称赞:“齐先生画中的鱼,没用一点色一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齐白石的《虾》,正是他对湘潭星斗塘中清澈湖水的记忆缩影。他从小在湖边玩耍,湖中虾的印象、对生态自然的感悟都深藏脑海。齐白石对画虾的探索经历了好几种变化,曾在画展中展出的两幅虾的作品在题跋上明确标注出画虾的第三遍、第四遍,从早期画虾的着色之重,到后来越来越轻巧生动,跃然于纸上,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与真虾几无二致。齐白石在《水仙鹌鹑稿》中对每片叶子都做了标注,“花里外皆黄色,花瓣头略赭胭色,花叶石绿和花青,花枝略淡,非寻常人画花枝用嫩黄色也。”内容详细严谨,也透着他对生态自然的尊重。乡村给了他质朴、纯粹、本真的品质,也促使他的艺术风格真实而贴近原生,反映自然生态的本真之美。
兼工带写的创作风格
取法自然,见物即画
齐白石兼工带写的草虫画是什么时候转变形成的?我们看辛酉年(1921年)画的《蜜蜂》扇面,画面画了10只形态各异的蜜蜂,所配的花卉既不鲜艳也不突出。中国美术馆藏齐白石1924年画《草虫册页》,属于他过渡期作品。同年1924年画的《荔枝天牛》(中国美术馆藏),笔墨虽稍显拘谨,但兼工带写的风格已经初具模样。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齐白石的画风开始发生巨变,在吸收了海派吴昌硕的金石画派的画法后,又加以自己的变法,色彩更加艳丽夺目。此时他以大写意的花卉配以工笔草虫,工写结合,画风新颖,独树一帜,受到市场的欢迎。
齐白石一生画的草虫品种非常丰富,多达数十种。不仅有蜻蜓、蝴蝶、蝉、蜜蜂、蝈蝈、蚂蚱、螳螂、蟋蟀、天牛、蛾、蝼蛄、蝗虫、灶马、蜘蛛、水蝽,甚至还有蟑螂和苍蝇。蟑螂和蝇这类不洁之虫,以前是很难入画的,但齐白石将它们描绘入画,观者并没有产生污秽感,反而觉得生动自然。当然,齐白石也画那些美丽的昆虫,蝴蝶、蜻蜓、蝉和蜜蜂他画得最多,他画《荔枝蜻蜓》《雁来红蝴蝶》《枫叶秋蝉》《藤萝蜜蜂》,令人赏心悦目。蝈蝈、蚂蚱、螳螂、蟋蟀也是他爱画的,他画《葫芦蝈蝈》《凤仙花蚂蚱》《稻穗螳螂》《豆角蟋蟀》,生活气息很浓。
齐白石多件珍贵画稿,竟是作于一些残破小纸片上。在人们的印象中,齐白石老人是位写意的画家,他自己也常在画中题写“白石老人一挥”,因此有人认为齐白石作画无需打草稿,正如他大刀阔斧的篆刻,无需写印稿一样。但事实上,著名的《老当益壮》图和名作《墨虾》图都是在小纸上打了多版草稿后才绘出一幅完整的作品。老人一生节俭朴素,后生从其画稿中便可窥见一二。早年间,农村可供学习的绘画范本太少,齐白石便只画自己所见之物。他曾说:“凡是眼睛里见到的东西,都把它画出来。”
齐白石对绘画非常慎重,不仅慎在构思,在行笔、落笔时更是如此,画作带有十分鲜明的自身风格。白石老人在绘画题材选择上拥有一套自我原则,即不画未见之物。齐白石对真实自然十分尊敬,强调所见即所画:“二十岁以后,弃斧斤,学画像,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只有鳞虫中之龙,未曾画过,不能大胆为也。”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神韵的同时,白石老人画作的朴素自然之美,也使其“星塘白屋不出公卿”的姿态流芳后世。
何时停画工笔草虫
目昏隔雾,从今封笔
齐白石何时停画工笔草虫的呢?他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一本《草虫册》中题:“客有求画工致虫者,余目昏隔雾,从今封笔矣。”在另一幅《工虫老少年》中齐白石题句:“寄萍堂上老人强持细笔”,说明这一时期白石老人工笔草虫已不多画了。但我们看随后的上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齐白石都有工笔草虫画作问世,甚至新中国成立后,都有个别工笔草虫花卉作品出现,如中国美术馆藏《贝叶工虫》和《秋韵》,只是数量明显减少。这些工笔草虫究竟是他人的代笔呢,还是白石老人自己的真迹?
关于这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工笔草虫花卉画,学术界多数认为是齐白石为了防备老年眼力不济,早年特意提前多画了一些工笔草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拿出来补画了花卉,形成了后来的作品。关于这一点,在齐白石1952年画给女弟子、老舍夫人胡絜青的一幅《蜻蜓牵牛花》的题跋中得到了印证,齐白石在画上题:“絜青女弟子喜予旧作,老来添花。九十二岁白石。”此时齐白石已经92岁了,不可能再画精细的工笔蜻蜓了,题跋中特别指明是“絜青女弟子喜予旧作”,可知是白石老人本人的亲笔工虫,并不是他人的代笔。
在眼力不济,工笔草虫少画、不画的同时,齐白石也画了不少写意的草虫,如《莲蓬蜻蜓》、《猫蝶图》等。在1954年画的东北博物馆藏《花卉草虫册》中他专门题到:“此册子如三儿画虫,白石老人补花草并题款识。”这一时期的工笔草虫,齐白石有些已经让三子齐子如代笔,但画中钤盖“子如画虫”印,只能算合作画。齐白石还有一些工笔草虫并没有配画写意花卉,而是单独以草虫的形式作为独立作品存在,如中国美术馆藏《昆虫册页二十开》。齐白石在其中一开册页上写了很长的一段题跋对此做出解释:“此册计有二十开,皆白石所画,未曾加花草,往后千万不必添加,即此一开一虫最宜。西厢词作者谓不必续作,竟有好事者偏续之,果丑怪齐来。甲申秋八十四岁白石记。”这类独立的草虫画,尽管空空的画面只有一个草虫,但因有了款书和印章,自然已是完整的作品。北京画院还藏有一些齐白石画的草虫,连款、印都没有,在齐白石去世后家属捐献给北京画院,这些画作当然也被认定为齐白石的真迹。
齐白石的工笔草虫画因“工写结合”的独创而受到藏家热烈追捧,近年在拍场屡有上佳的表现。早在2009年北京保利秋拍上,齐白石《可惜无声》花卉草虫册就以9520万元的高价成交。在2015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上,齐白石《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十八开》再次拍出1.15亿元的天价。目前拍场上齐白石草虫花卉画既有上世纪20年代以前早期的作品,也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可谓花样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