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扶贫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

山东菏泽:扶贫车间“挣钱顾家两不误”

来源:民生网2017-07-18 11:28:51 菏泽 山东 车间

山东省菏泽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山东省委省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的殷殷嘱托,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2016年净减少贫困人口44.7万人,完成省下达脱贫任务的140%。

工作中,菏泽市创新脱贫攻坚方式方法,大力推广扶贫车间模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内参、瞭望杂志、国扶办扶贫信息、凤凰网等进行介绍报道;2016年9月28日,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在菏泽市召开,推广了扶贫车间的经验;在今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作为参阅材料之一,向中央领导专门进行了汇报。

典型引路,全面推广,拓宽群众家门口就业脱贫路子

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有活干、有钱挣,是实现脱贫的治本之策。菏泽市在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回头看”中发现,全市55%以上的贫困人口具备一定劳动能力,但由于没文化、缺技术、身有残疾或上有老、下有小,不能或不宜外出打工。

菏泽市有关部门在调研中发现,个别村庄的贫困群众自发利用简易搭建的“小窝棚”、闲置房屋从事代工生产,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就地就业脱贫的好办法,在该市鄄城县试点了扶贫车间这一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

菏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扶贫车间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下决心在全市推广,该市孙爱军书记、解维俊市长多次作出批示,并亲自到县区调研督导,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现场会或观摩会。

菏泽全市整合行业部门资源,发挥市县乡三级财政主体作用,动员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有条件的村全部建设扶贫车间。

截至目前,菏泽全市共建成扶贫车间1852个,其中旧房改建316个、部门援建228个、财政投建1135个、企业捐建173个。通过建设扶贫车间,直接安置和带动191341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贫困群众每天有了20至100元不等的收入,使57685名群众脱贫,其中妇女49724人、残疾人519人、60岁以上老人8653人(含80岁以上的69人)。

筑巢引凤,内引外联,夯实扶贫车间产业基础

菏泽市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车间建设运营的基础和支撑。

传统产业向乡村布局:按照就业门槛低、产业发展稳定、方便群众灵活就业的标准,选择菏泽市泓聚源发制品、安泰纺织服装、鲁艺板材、曹普条柳编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乡村布局,全市共有383家企业入驻扶贫车间。

外来企业向车间转移:抓住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机遇,组织各级党政部门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招商,先后引进三星电子配件、亚琪旅游服饰、临清箱包、大连渔网编织等178家企业落地扶贫车间。

贫困群众在门口立业:很多贫困群众虽有技术、有信息、有劳动能力,但因家中有老人、病人、儿童需要照顾,或受年龄、身体状况限制等原因,不能外出创业或打工,通过在扶贫车间办企业和打工,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很多群众说,“宁可在家门口一天挣50,不到外地挣100”。全市扶贫车间容纳产业逐步从发制品、藤编等3大门类、42种产业,发展到服装加工、电子产品、渔网制作等8大门类、81种产业,扶贫车间和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建一处车间、进一家企业、让一批贫困人员脱贫”的扶贫新模式。

 强化服务,规范提升,保障扶贫车间健康发展

为更好发挥扶贫车间的作用,菏泽市出台了财政扶持办法、金融支持办法、规范管理办法等文件。

政策支持:扶贫车间稳定安置一名贫困人口,人社部门给予1000元补贴和3万元创业扶贫担保贷款,金融机构提供5万元富民生产贷。对扶贫车间建设运营实行租金、税费、用地、供电等优惠,同时为扶贫车间完善水电等基础设施,确保招商企业安装设备即可投入生产。

方便群众:要求扶贫车间内贫困人口用工占比不低于30%,离村头不超过200米,靠近村幼儿园、小学、卫生室等公共场所,实行弹性工作制,方便贫困群众有效利用闲散时间务工。

培训技能:将扶贫车间作为就业技能培训讲堂,整合扶贫、人社、农业、电商等资源,举办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班374期,培训贫困群众21.8万人次。

服务群众:为扶贫车间配备防暑、取暖、通风和视频监控等设备,配套建设车棚、公共卫生间等设施,设置一个有碘酒、医用纱布、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品的药箱,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完善防护措施,解决群众体面劳动问题,确保贫困群众进得去、留得下、干得长。

立竿见影,多方共赢,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与种植、养殖扶贫项目相比,扶贫车间最大限度地缩短了项目收益周期,降低了市场波动风险,不但能够立竿见影、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而且促进了农村、农业、农民的进步,实现了多方共赢。

一是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打工,每天收入20至100元不等,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且上能顾老、下能顾小,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二是转变了群众观念。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就业,消除了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增强了自立自强、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三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有了工作,专心生产、增加收入的多了,串门聊天、玩扑克打麻将的少了;相互交流技能的多了,邻里纠纷打架斗殴的少了,改善了农民精神面貌和乡村社会风气。

四是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扶贫车间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减少了农村闲散人员,使留守儿童有了陪伴,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五是激活了农村经济。扶贫车间发展了农村二产三产,带动了一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步伐,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六是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几乎每个扶贫车间都有一个经济能人进行经营管理,他们经过实践锻炼,逐步成为“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七是促进了基层党建。村级组织将扶贫车间作为村集体资产出租,解决了“空壳村”问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提高了带动脱贫和救助贫困户的能力,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了“抓党建、促脱贫”和“抓脱贫、促党建”的有机统一。

八是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扶贫车间进行生产,节约了建设成本,降低了用工成本,促进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菏泽全市113家企业通过入驻扶贫车间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实现了产值增加、效益提升。

九是提升了产业整体实力。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壮大,带动了相关产业聚集,增强了产业竞争力。2016年底,菏泽全市发制品、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上缴税金同比分别增长46.6%、13%和12.5%。

十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扶贫车间使群众交流有场所、收入有地方、见面有机会,在这里宣传解释党的政策,倾听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群众所提问题,一些疑惑得到了解答,一些矛盾得到了化解,从而密切了村党支部与群众的关系,提升了乡镇党委政府的形象。(王敏啟)

链接:菏泽扶贫车间脱贫案例

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张巧摆脱贫困

张巧,菏泽市鄄城县董口镇代堂行政村石寨村村民,54岁,由于丈夫常年生病无法正常劳作,生活十分贫困。孩子在外上学的巨额费用更是使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张巧只能靠借款维持生活,导致欠债五万元。    

张巧平时热心帮助别人,村里大事小情都喊她,红白事都同她商量,在村里有很高的威望。2015年,镇里援建扶贫车间,将人发加工搬到扶贫车间内,贫困群众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镇里的帮扶干部第一时间告诉了张巧,同时推荐她和另外几个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内工作。平时扶贫车间里有五十多个人,还有不少人拿活计回家里干,镇里统一进行了技术培训。经过培训以后,张巧学会了包装、缠管等多种人发加工工序。这样一来,她可以做的零活种类更多,收入也有所增加,每天收入可达二十几元,比以往翻了一倍。她很快就被提拔为管理人员,月收入两千多元。现在,她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了自己的存款,目前已经摆脱贫困。

豆腐坊让贫困户臧章建开心脱贫

臧章建,菏泽市鄄城县董口镇臧庄村村民,57岁,与体弱多病的弟弟臧章俊生活在一起。在臧庄村兄弟两个都是单身汉的就他们一家。他们两人相依为命,除了种地之外的收入就是每月领取的五保金,生活上没有任何上进心,兄弟两个逐渐养成了懒惰的习惯。    

臧庄村作为董口镇试点“一户一案”工作的第一个村庄。为了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如何把懒汉这块硬骨头拿下,镇党委和包村人员动了一大番脑筋。经走访得知,臧章建本人之前有做豆腐的手艺,由于本人毫无经济来源,再加上物价的上涨,他承担不起豆浆机的费用,手艺一直闲置。勤劳的人不会让手艺闲置,更不会家中贫困。包保人员经过多次走访,不断交心谈心,了解个人发展意向,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待时机成熟时,答应给他买一台豆浆分离机。收到机子后,他把之前做豆腐用的锅、篦子、箩筐等都刷洗了一遍,包保人员又给他买了卫生衣和卫生帽,过了两天臧章建的豆腐坊开业了。开业当天,管区干部、包村干部、村干部都到他家给他帮忙,臧章建穿着卫生衣,戴着卫生帽做起豆腐十分开心。豆腐坊的开业,对他来说不但但是重操旧业,更是拾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当天做的2个豆腐,都让村里人给买了,最后他挣了42元。

臧章建做豆腐不用任何添加剂,含水量低,做出的豆腐具有浓浓的豆香味,再加上价格低,过年的时候家里买豆腐的人都排队。现在每天他利用豆浆分离机至少可以制作2块豆腐,每块豆腐十五六斤,他带着做好的豆腐转村零卖,天天都能卖完,一块豆腐净赚22—25元钱,每天保底收入40元钱。通过帮扶之后,藏章建向帮包干部说了一句很生动的话:“有那一分钱可抵谷,没那一分钱在屋里坐着哭。”现在他性格开朗了许多,他还表示要好好干,多挣点钱,找个老伴做帮手。

(王敏啟)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